文 | 紅豆
「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
《僅三天可見》已播出五期,這檔由姜思達擔任主持人,與明星嘉賓共處三天最終進行一次走心對訪談的明星社交實驗真人秀節目,憑藉著不俗的話題度和口碑,在2019年底衝出重圍,成為一匹「黑馬」。而上文的slogan風格獨特又鮮明,正如這檔節目本身一樣。
目前,《僅三天可見》豆瓣評分達8.2,每播出一期便有相關熱門話題衝上熱搜榜,如#謝娜回應網絡暴力#、#池子真實#、#姜思達說於正煩人##袁弘說下輩子還娶張歆藝#、#孟美岐 藝人是很孤獨的職業#、#楊超越談婚姻#......
除了多類話題使明星嘉賓在節目上表現出不同面,更通過姜思達和嘉賓對生活的感悟和見解,引發觀眾對節目中提出的「人生中最想忘掉的十年」、「如何對待各種各樣的失去」等疑問進行深思。
拋開傳統訪談節目的「以客為主」,節目中姜思達以較強的主觀意識與各個嘉賓進行對話,「舒服」、「有水平」等溢美之詞在網友的評論中出現。《僅三天可見》與姜思達的結合,是在訪談類節目和紀實真人秀不斷發展的一次成功,也更使姜思達打造個人IP之路走得更加順利。
近年來,多類綜藝在革新之時將目光放在了紀實風格上,節目通常使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減弱傳統綜藝節目中的「藝能感」,無論從嘉賓還是節目過程都更注重真實感,運用嘉賓在節目中對事物的直接反應來感染觀眾。
而類似於《僅三天可見》這樣的紀實類訪談,也由來已久。除了近兩年的高口碑綜N代《奇遇人生》,更有《今晚九點見》《魯豫有約一日行》《丹行線》《鋒味》《不止於她》等拋開單一棚內錄製,將鏡頭轉室外,以更加多元化的視野鏡頭來展現被訪者的一舉一動,如此一來便能夠成功為節目冠上「紀實感」以及深層次的「深度感」。
不過,《今晚九點見》《魯豫有約一日行》《丹行線》等節目,更多地是在節目模式上進行變化,從本質上來說,只是將採訪的地點進行靈活改變,其內核仍然是主持人與被訪者的一問一答,只要得到一個問題答案便達到訪談目的。
以華少主持的《今晚九點見》為例,節目將訪談時間設在晚上,華少加入被訪者當晚的行程中,抽出時間進行正式訪問,內容上與傳統訪談一樣,把更多的話語權交給嘉賓,讓嘉賓有更多的機會來表達自己。例如節目中在訪問郭麒麟時,華少將其身上的客觀問題如「接管德雲社」、「青年演員的工作與生活」等拋給郭麒麟,讓郭麒麟在節目中表達了消費觀、富二代等諸多生活與工作中的心得與感悟。
這正秉持了傳統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將存在感變低,充分為被訪者提供表達空間的固定模式。
《僅三天可見》結合當下人們社交中將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的理念,通過前兩天姜思達與被訪者的深度接觸,隨時隨地挖掘出姜思達為其設計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並不主要服務於被訪者,反而根據姜思達的主觀視角輔佐於他的內心表達。對此,姜思達曾給出一個解釋,他表示:「我不在乎客觀。」
於是,節目中出現了姜思達在與於正相處兩天後,與節目導演發生言語上的激烈爭吵,姜思達說:「我能煩一個人嗎?」更有節目中姜思達與嘉賓在節目結尾的互相提問,並且以「兩真一假」的形式提升了訪談的趣味性,大大激增了觀眾的好奇心。孟美岐向姜思達提出「火箭少女中誰最美」的疑問,姜思達停頓了一會,答:「小七(賴美雲)。」
毫無疑問,這種趨於「紀實」的節目風格正在俘獲觀眾的芳心,《奇遇人生》也是如此,節目中阿雅帶領嘉賓進行一次探索世界和探索自我之旅,從另一個角度看,《奇遇人生》也正是一檔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打造出的一檔戶外訪談節目。
觀眾對《奇遇人生》之所以青睞有加,便是由於它拋開了繁重的劇本,在旅行中挖掘真摯的情感,以此來打動人心,並引導觀眾對「自我」與世界進行一番審視和思考。《僅三天可見》所引發的觀眾效應與之有一定的相似,均是通過真實的記錄和訪談內容,將主題引領至「人」的層面上來,其中所具備的人文關懷正是當下綜藝節目中所需要的。
如果說《奇遇人生》是以精神內核來打動觀眾,《今晚九點見》以內容吸睛,《僅三天可見》最吸引觀眾的,則是姜思達的個人主觀意識表達。
從《奇葩說》中以辯手身份被人熟知,又在短視頻採訪節目《透明人》中以主持人身份進一步發揮才華和犀利風格完成轉型,姜思達在主持人事業中的計劃嶄露頭角。離開米未後,姜思達的個人表達有了更進一步的空間,推出「自毀式」個人TV《陷入姜局》,講述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好壞不計,不加濾鏡直接表達。
姜思達的主觀表達欲其實有跡可循,在做《透明人》時他曾表現出抗拒心理,他曾說:「我不想做採訪了,我不快樂。」更在《陷入姜局》推出時表示,想把自己變成媒體內容本身。
何以變成媒體內容本身?《僅三天可見》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節目第一期,姜思達邀請謝娜進行三天的相處和見縫插針的對話,節目中兩人提起謝娜早年間在微博上為姜思達發聲一事,前者表示出於對姜思達的欣賞而出言相助,後者則講述與媽媽探討此事,並視謝娜為恩人的後續故事。在這件備受矚目的焦點事件上,姜思達通過與謝娜的交談,不僅剝繭抽絲道出兩人的真實感受,更順水推舟展現出客觀鏡頭下的謝娜,以及姜思達主觀認識中的謝娜。
同樣是個性化和主觀性,同類型節目中《十三邀》作為播出四季的「綜N代」,也以主持人為許知遠的個人風格擴大化,深受觀眾喜愛。不過,「姜氏風格」的主觀性,與《十三邀》中許知遠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對比許知遠的「擰巴」,姜思達言語中更透露著平和,拋出問題後更將自我進行表達。
有觀眾在看過《僅三天可見》後表示出對姜思達節目中的個人風格的喜愛,很明顯,《僅三天可見》這檔節目除了富有創新的訪談模式以外,最大的賣點和亮點都是姜思達在節目中的主觀意識表達。這使得姜思達的個人IP從此更加獨立和鮮明。
細數《僅三天可見》的眾多標籤,可謂五花八門:明星社交、記錄式訪談、真人秀......在傳統訪談節目式微,綜藝節目普遍多元素化的當下,《僅三天可見》的成功,離不開訪談類節目在創新上的進步,更離不開社交、紀錄等元素注入綜藝市場的助力,而這種天時地利之下,姜思達獨具風格和特色的表達則是錦上添花。
有人稱,訪談類真人秀要「變天」,拋開其誇張程度不談,訪談類真人秀在《僅三天可見》《十三邀》《奇遇人生》等節目的出現後,確實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更加人文化。如今,姜思達對於採訪的牴觸心理或許會有所消退,畢竟《僅三天可見》所提供的自我表達空間,以及觀眾對於主持人主觀意識表達的態度,都更加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