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菲
來源 | 艾菲的理想
在這世上,內在的覺察覺醒比事業的成功更重要。
— 托馬斯·希伯爾
什麼是「內核青年」?
這是我創造的一個概念,之所以創造這個概念,是因為從我的親身經歷、諸多觀察以及很多諮詢案例來看,大多數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現各種痛苦、煩惱和糾結,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過得太不「內核」,我們不是「內核青年」。
「內核青年」說的是那些聚焦於「內」的人,也就是以內在驅動、自我比較以及內在評價為核心的人。
而這裡所說的「青年」,其實並不是一個人的真實生理年齡,而是一個人的心理年齡,而判斷一個人心理年齡的標準則是他是否願意不斷成長,以及他是否足夠開放。
所以,即便你年過60歲,只要還擁有這樣的心態,那也只是一枚「青年」。
而這樣的「內核青年」一共具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分別是:更多內在驅動、更多自我比較以及更多內在評價。
特點一 :
更多地被自己的內在動機驅動
在這世上的人,如按驅動方式的不同,可粗略分為兩類:外在動機驅動和內在動機驅動。
外在動機驅動說的是:你的行為是被名利、獎懲等所驅動的,比如,升到更高的職位、開上更好的車子、被老師家長讚美等。
而內在動機驅動說的是:你的行為是被你的好奇心、興趣、熱情、人生使命、信仰等所驅動的。
從這兩個定義就能發現,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各種選擇都是被「外在動機」而非「內在動機」所驅動。
所以,大部分人在做人生選擇時考慮的都是:這個選擇能給我帶來更多財富嗎?它能給我帶來更大的房子嗎?它能給我帶來更多人羨慕的眼光嗎?它能讓我在同學聚會時抬得起頭嗎?
然而,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當你被外在動機所驅動時,就必然會忽略內在動機的存在,從而忽略自己真實的好奇、興趣、熱情和使命。
而你的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就像是拔河那條繩子的兩端,一邊用力太多了,另一邊就自然被帶過去了。
隨著日積月累,慢慢地你將不再會留意到自己的好奇、興趣、熱情和使命,而只會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被外在動機所驅動的事情中。
但不要忘了,假如你的一生都只被外在動機所驅動,那麼即使有一天你獲得了財富自由,也會陷入精神的危機。
那時,你也許的確是獲得了人世間眾人所嚮往的一切,但不知為什麼,你說不清獲得的東西究竟有何意義,也搞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為什麼在得到之後竟是一片荒漠。
曾經的中國首富盛大總裁陳天橋曾回憶說:
「記得2000年,我決定引進《傳奇》,測試的時候,也是玩到不可自拔。
有一天我突然跟我太太說,從昨天到今天玩了個通宵,讓自己級別漲了兩級,然後發現我砍出去這把刀,只是多加了一道白光而已。我記得這個刀法叫做半月刀法。
我說,難道我們玩遊戲追求的就是這麼一道白光麼?
當我認識到我在虛擬世界努力奮鬥所獲得的,不過就是美工在上面給你加的一道白光以後,我就把這個遊戲給刪掉了。
在36歲生了一場病後,我突然意識到,我人生的這場遊戲,獲得的名譽、地位、金錢,不過就是半月刀法上面的那道白光,我為我的名譽去爭取、去辯解,為金錢去努力去奮鬥,和玩這個遊戲有什麼區別?
所以36歲以後,我就離開了CEO的位置,離開了給我榮譽的環境,出售了給我帶來財富的公司,我希望去尋找這道白光背後的東西。」
陳天橋的故事說的是什麼?
說的正是從「外在動機」到「內在動機」的回歸。
那麼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被內在動機驅動的人是什麼樣的?
在之前的上海電影節上,我去看了世界聞名的動物學家、動物保護者珍妮·古道爾的紀錄片。
她從小就痴迷於動物,為了攢夠去非洲觀察動物的錢,她去當女招待和女秘書,等攢足了錢後就只身前往非洲。
為了觀察黑猩猩,她在原始森林中度過了三十八年的人生,後來還因此與相愛的男人分開了。
她奔走於世界各地,呼籲人們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地球的環境;建立了致力於野生動物研究、教育和保護的珍古道爾研究會,向全世界推進動物的研究工作。
她的巨大貢獻以及《國家地理》為她拍攝的幾部精彩電影使她名揚四海。
她為成人寫過六本書,包括那本著名的《在人類的陰影下》,她還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簡的旅程》。
後來,她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馬丁·路德·金反暴力獎,伊莉莎白二世授予的英帝國司令的頭銜,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極富盛譽的KYOTO獎以及國家地理學會的胡博獎。
也許,在很長一段人生中這類被「內在動機」所驅動的人都算不上富有,但卻是絕對的富足 - 心靈的富足。
他們追隨著自己的好奇、熱情、天賦和使命感,於是就獲得了人世間最為寶貴的東西 - 即過程所帶來的巨大愉悅與滿足,而不僅僅是那個最終的外在結果。
最後,往往也會有豐厚的結果在等待著他們,給予他們甜美的報償。
這就是「內核青年」的第一個特點:更多地被自己的內在動機所驅動。
說到這一點時,可能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的撇撇嘴 - 「我連小康還沒滿足,還談什麼內在動機。」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一說法倒也沒錯。
但是,我在這裡仍然要說的是:你的確有追求物質富足的權利,也有去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生活的義務;但是,你始終不該忘記自己的內在動機是多麼的寶貴。
如果二者皆得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則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
而最為關鍵的是:當你在被外在動機驅動時,千萬別忘了自己那些寶貴的內在動機,不要等到有一天想要找回它們時,卻再也找不到了。
特點二 :
更願意進行「自我比較」
從小時候起,父母和老師就喜歡拿你與其他小孩子比。
「你看某某的學習成績多好啊,你再看看你。」
「我同事的女兒這次數學考了滿分,為什麼你只考了85分?」
「人家小孩不但學習好,體育成績也優秀,你怎麼學也學不好,體育也這麼差,連個800米都跑不下來?」
於是,你在這種日復一日的比較中長大,並最終養成了「凡事都與別人比」的習慣 – 不僅拿自己與同學比,還開始拿自己與同事、鄰居或親戚們比,而比較的範圍則從小時候的考試成績擴大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終,工作、工資、職位、房子、車子、妻子、孩子……都成為了比較的對象。
「我就算努力一輩子也比不過他在30歲時達到的成就。」
「你看看我同學的老公,多有出息,我同學現在每天住著別墅,開著瑪莎拉蒂。你再看看你,混成什麼樣了?」
就這樣,你讓自己的整個一生都陷入在了一個「與別人不斷比較」的遊戲中。
在這個遊戲里,沒有贏家,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比你更年輕、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華、比你更富有的人。
同時,也正是因為這是一個永遠也不可能贏的遊戲,所以,如果你的關注點總在這裡,那麼痛苦、失落、煩惱、糾結就是再所難免。
除了「與別人的不斷比較」外,還有一種比較也很傷人,那就是 - 總將「實際的我」與「應該的我」做出比較。
什麼是「應該的我」?
所謂「應該」,代表的往往是外界主流價值觀的意見。
比如:你周圍的人都在催你快點結婚,但你很想找到一個真正相愛的人。
於是,這裡就產生了兩個人 - 「應該的」與「實際的」,前者代表著「應該的我」,後者代表著「實際的我」。
而當你在拿「應該的我」與「實際的我」做出比較時,內心的鴻溝就出現了 - 你意識到,「實際的我」與「應該的我」之間存在著的巨大差異,並很容易將這種差異歸結到自己的問題或缺陷上,從此產生嚴重的不接納與痛苦。
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不論任何形式的比較,都會導致幻覺和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難以自拔。
如果說,比較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是你生而為人的一種本能,那你可以只做一種比較 - 那就是與自己比。
而這種比較,比得也不是財富和地位的提高,而是自我內在的成長。
這就是我說的「內核青年」的第二個特點:更願意進行「內在比較」。
要想具備這個特點,你該如何做呢?
從前的你可能是這樣的:
「別人都比我瘦,我又胖又丑。」
「別人都比我知識豐富,我真是太蠢了。」
「她比我聰明太多,我覺得這輩子都要一事無成了。」
而如果想成為內核青年,你的思維模式就要轉變成這樣的:
「經過運動,我比上周瘦了一斤。」
「經過這次的挫折,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一個壞習慣並決心改變它。」
「經過不斷的努力,我比兩年前的自己更有智慧了。」
寫到這裡,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發現,要想做到以「自我比較」為核心,就要將關注點聚焦在自我成長之上,而不是聚焦於跟其他人的比較以及與主流價值觀的匹配上。
所以,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生活,「內核青年」都是在以「自我成長為尺度」去衡量自己,而不是以「別人為尺度」來衡量自己。
而當你擁有了與自我比較的心態後,你就會把他人的成就當做靈感的源泉、成功的楷模,為自己的成功尋找寶貴的信息,而不是作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從而陷入在痛苦中,卻沒有任何真實的成長。
特點三 :
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與評價
世上的人,如按做選擇與決策方式的不同,可被粗略分成兩種:一種是以外在為參考的,一種是以內在作參考的。
1、 外在參考型
這類人是怎樣做出選擇與決定的?
他們做選擇與決定的主要參考是一些重要的外部人物,以及外界的主流價值觀。
所以,當他們面臨決策與選擇時就是這樣的:
• 家人希望我成為一名公務員,雖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但我還是決定成為一名公務員 。
• 朋友們都已嫁人了,她們說哪有什麼真愛,看到條件不錯的就趕緊出手,所以我決定嫁給爸媽推薦的這個男人 。
• 老闆說我能力不行,所以我肯定是能力不行,無可救藥了。
「外在參考型」的人在現實中非常常見。
有的諮詢者在跟我講述他所面臨的情況時,就會用到特別多這樣的語言:「他們說」、「他們希望我」、「我應該」、「我不得不」,這些常用語的背後隱藏著的正是「外在參考」的傾向。
相反,他們很少用到「我想要」、「我渴望」這樣的詞語。
因此,這種特質的人會對別人的評價特別在乎,甚至會不假思索的內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
別人說他差,他就覺得自己差;別人說他笨,他就覺得自己笨。
所以,他們在做事時,首先考慮的,並不是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自己的思考與推理,而是別人怎麼看、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做。
而他們做事的動力,也常常是為了博取別人的認可與肯定。
相反,如果一個人是以內在為參考的,他又會怎樣做選擇和決定呢?
2、 內在參考型
一個「內在參考型」的人,會依據自己內心的聲音以及頭腦的獨立思考來作出決定,所以就會是這樣的:
• 雖然家人都希望我成為一名公務員,但因我不喜歡,於是選擇了現在的工作。
• 朋友們都已嫁人,她們說哪有什麼真愛,看到條件不錯的就趕緊出手,但我還是堅定的等待著靈魂知己的出現。
• 老闆說我能力不行,可我知道自己的天賦才幹,我相信我能在以後的工作中將它們發揮出來,越做越好。
之前,很多熱心觀眾以自己的審美來看鞏俐,說鞏俐不會化妝,紛紛表示要坎城紅毯上的鞏俐換個口紅顏色,從裸色變成大紅唇。
然而,鞏俐是怎樣說的呢?
她說:
「我不願意隨波逐流,其他人都大紅嘴唇我就得大紅嘴唇。」
「我很感謝他們的建議,對於我來說我有自己的風格。」
「在最重要的場合,我還是要展現我自己。」
這就是「外在參考型」與「內在參考型」這兩類人的巨大差別 - 前者做選擇的依據是「自己之外的一切」,後者做選擇的依據則來自於自己,包括自己的「心」與「腦」。
那麼,如果想要成為一名這樣的「內核青年」,你該怎樣做呢?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以內在參考為主並不意味著不去聽取別人的意見,它說的是在做決定時更多地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或自己頭腦的獨立判斷,同時又能開放的聽取其他人的意見與建議。
顯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修煉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人從出生到老去都是內在參考型,有人終其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意見中,還有不少人會在二者之間來回變換。
而想要成為一個以內在參考為主的人的關鍵就是:去覺知。
覺知自己每一次決定的來源是來自於內在還是外在,然後再逐漸調整,一點點的調向以內在參考為主的狀態。
最後的話
事實上,不論你想成為的是斜槓青年、佛系青年,還是一名超級專業人士,你都應該首先成為一名「內核青年」。
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出更忠於內心的抉擇,也才能過上更加富足與幸福的人生。
我也正走在這條修行之路上,這篇文章既是寫給你的,也是寫給我自己的。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