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頭的韋應物,這首《簡盧陟》展示了他怎樣的人生態度?

2020-01-11     扁擔圈生活

世人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過慣了錦衣玉食、鬥雞遛狗生活的紈絝子弟,真有一天會"洗心革面"嗎?我想,韋應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個可能。早年橫行鄉里、放蕩不羈的少兒郎,當穩定肆意的生活被打破,看到戰爭四起、百姓流離失所,連皇帝都棄城奔蜀的情況之後,仿若一夜之間長大了般,生活的殘酷讓他明白,自己不能再這般放縱下去,是時候用自己的努力去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了,故而發奮讀書,成就了他詩壇不朽的地位。

提及韋應物,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或許就是那首《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他山水田園詩的佳作之一,不過近幾年,隨著一個微博帖子,他的詩《簡盧陟》里那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卻火了起來,當時網友詩興大發,對出了許多詩意的下聯,比如那件被很多人喜愛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但韋應物的原詩究竟寫了些什麼呢?

簡盧陟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人生就像高雅的樂曲,可惜的是卻很難遇到懂得欣賞的人。在煩惱不安的羈旅途中,蹉跎於淮海之濱。溪旁的樹上沾滿了清晨的露珠,山中的鳥兒悲啼著春天的逝去。我有一瓢酒,故而能慰藉這一路的艱苦勞頓。

盧陟是何許人也?據說是韋應物的外甥,首聯里,韋應物說他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人,這樣的人世上難得,故而世人很少有懂得他的人,也因此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盧陟曾入行伍之中,安史之亂平息後,兵役結束回家,但依舊沒被賞識,在羈旅之中蹉跎歲月,這樣的境遇著實讓人心煩焦慮,終日煩悶不堪。或許是為了寬慰盧陟的煩悶吧,詩人此時隱居在山澗之中,每天就是看看早晨的露水啊,聽聽鳥兒悲春,故而邀請盧陟來此做客,願他在自然的美景之中忘卻那些不開心,於是最後一句說"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快來此處與"我"共飲吧,想來是可以慰藉你這一路的艱辛勞累啊!

其實說是慰藉盧陟,何嘗不是慰藉自己呢?這世上難得知音,很少有人能懂自己的"白雪曲",朝廷上的人也不例外,故而才在懷才不遇之中顛沛流離,"蹉跎淮海濱",但縱然心懷不忿,也要學會排遣苦惱,與懂得自己的那個人喝一壺酒,暢聊天地,想來是可以撫慰自己這顆滄桑的心吧。安史之亂結束後,國家生養生息,但大大小小的動亂從未停止,韋應物自從洗心革面、好好讀書之後,就一直心繫國家社稷,故而那慰藉的"風塵"也許還暗示了國家戰亂吧。

首聯里,詩人直言盧陟懷才不遇,既是對他的讚賞,卻又飽含同情,於是頷聯追憶盧陟坎坷的人生經歷,"蹉跎淮海濱"。暮春時節,朝雨鳥啼,看似傷春,卻又似充滿希望,頸聯兩句寫景,其實未嘗不是一種勸慰,所以尾聯備酒相邀,來吧,與"我"一同暢飲,忘記這繁雜的人生,在自然的享受之中忘卻那些凡塵俗世,瀟洒自在的做自己,難道不好嗎?何必去管那些令自己不順心的事呢?

韋應物這首詩的尾聯,可以說是十分瀟洒自在了,大部分人其實都嚮往著自在的隱居生活,但又因為心中抱負,詩中不能卸下心中的重擔。蘇軾的《臨江仙》曾有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種對於自在生活的嚮往與韋應物此詩頗為相像,不過是"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能有如此自在瀟洒的態度,人生定是已經走過磨難,看透凡塵俗世,心中所想,不過是縱情于山水之間的雅致閒適。作為過來人,韋應物或許也有過盧陟那樣類似的經歷或心情,想要給予勸慰,卻發現或許只有把酒言歡才能忘卻眼前的失意,可能在山水之間方才能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這個世界不如意之事甚多,無人賞識、無人懂得是孤單的,有時想要有一番作為,卻苦於沒有渠道,只能在煩惱中蹉跎歲月。但與其如此,不如尋找一安靜之所,仔細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可能的未來,平息了自己內心的煩悶之後,再去看人生,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了呢?想要順風順水的過一生那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難免挫折,倒不如看淡這些事情,瀟洒的面對人生的種種是非,安貧樂道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態度!

人生的經歷會改變一個人處世的態度,韋應物曾是紈絝子弟,但自從發憤圖強之後,卻成為一個人人稱頌的好官,在滁州隱居,也成為了一個頗為瀟洒的山水田園詩人,不得不說唐朝能人輩出,哪怕從前不學無術,回頭卻依舊是岸,人生沒有晚不晚,只看你如何選擇。所以何必糾結那些有的沒的,不如來一壺酒,慰藉風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qkYlW8BxtCz63RLIM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