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深情,《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2020-01-14     扁擔圈生活

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子"之一,其名聲雖沒有蘇軾響亮,但在北宋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在他生前在世時,人們將他與蘇軾齊名稱"蘇黃",可見文學造詣之高。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曾評價他"黃庭堅論書、鑒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盪,境界一新",可見他的書法造詣極深。不過除了書法,在唐宋詩詞高度發達的時代里,其詩文亦是不容小覷,從他是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就可知曉了,其老師蘇軾也說其詩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後世讀黃庭堅詩,《寄黃幾復》堪稱其中的傑出代表。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我住在北海,而你住在南海,想要給你鴻雁傳書,卻發現大雁飛不過衡陽,當年在春風吹拂中觀賞桃李喝酒的日子已經過去很久了,江湖艱險,一別十年,我卻總在下著雨的夜晚對著孤燈思念你。勤儉持家卻也只是家徒四壁,人們常說三折肱後成良醫,我卻不希望如此,想得你發奮讀書到現在,頭髮已斑白,隔著充滿瘴氣的山溪,猿猴哀鳴著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黃幾復和黃庭堅認識的很早,兩人年少交遊,感情很深,在此詩之前,黃庭堅就經常為黃幾複寫詩,比如《留幾復飲》、《贈別幾復》等。寫這首詩時,約莫在神宗元豐八年,那時黃庭堅在山東,黃幾復在廣東,兩人相隔甚遠,地處天南海北,已經有多年不曾相見,黃庭堅思友心切,遙想友人,遂作此詩,以表思念之情。

起首一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直接交代兩人距離之遠,一南一北,究竟相隔多遠距離呢?第二句就說那是傳書的鴻雁也飛不到的距離,故而托鴻雁傳書,鴻雁卻拒絕,擬人化的修辭卻將意思表達的更明確生動。兩人不但多年不見,想來連書信來往幾乎都少得可憐,曾經那麼要好的朋友,分別這麼久,怎麼可能不想念呢?想當年青春正好,微風不燥,桃李花開,兩人一起在春天的洗禮下喝酒吟詩,轉眼間,卻是兩人十年不曾相見的時光,而生活如此艱難,外面秋雨肆意,詩人只能坐在孤燈前回憶曾經的點點滴滴。

黃幾復"持家",卻依舊只有"四立壁",可見 作為一個縣的縣官,他定然是極其清廉的,家境貧寒,卻不在意,只專注於治病與讀書。這裡的"治病"想來只是一個比喻吧,畢竟黃幾復是個官員,而不是一個大夫,故而以"治病"指代"治國",一個已經有了政績的官員卻始終不能受重用,只能在底層跌跌撞撞的摸爬打滾,這大概是黃庭堅的不忿吧,為朋友的遭遇而感到難過與不平。十年前一起談天說地的朋友想來依舊是熱愛讀書的,但卻已不復往年模樣,頭髮斑白的他究竟受了多少的苦呢?這樣的境遇不免讓人感到淒涼,故而最後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營造了這樣一種悲涼淒清的氛圍,"猿鳴三聲淚沾裳",猿啼本就是極為悲涼的聲音了。

從這首詩來看,黃庭堅與黃幾復的關係定是極好的,黃庭堅對黃幾復也是極為欣賞的,因為多年不見,所以甚是想念,而朋友做官清廉、治國有方,又好學專注,但垂垂老矣,卻依舊不受朝廷重用,對於這樣的遭遇,黃庭堅是深感惋惜,故而此詩除了深切的思念之外,還寄寓了對友人懷才不遇的不平與憤慨,故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中那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更是被奉為經典,對仗工整,語句也頗有深意,在一樂一哀的情景對比中,黃庭堅創造了十分獨特的意境,展現了耐人尋味的藝術天地。

你有多久沒有和好朋友見面了呢?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難再體會黃庭堅詩里"寄雁傳書謝不能"的情景了,往往一個電話就慰藉了思念。聯繫雖方便,但細細想來,感情卻沒有那麼深刻了,通常因為距離的原因,時間一久,就和曾經很要好的人斷了聯繫,慢慢的成為陌生人,想來也讓人感到悵然,就像曾經親密共處四年的大學同學,畢業之後天南海北,起初可能還會聯繫,但時間久了,也漸漸杳無音信,彼此都有了新的生活圈子,誰又是誰的必不可少呢?十年不見面,少聯繫,卻依舊能夠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這份友情得有多珍貴啊!

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其實不止是愛情,友情也是一樣,就像緩慢的交通,認識了一個朋友,他可能就會成為你一輩子的好友。現在時代發展,縱然交通通訊十分方便,卻已沒了曾經的深情,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得之不易才更加珍貴吧,沒有共同的經歷與興趣,有時朋友也只是暫時的過客,這話固然很殘忍無情,卻似乎也是大多數人的必然了,故而有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才是如此的幸福與幸運。願我們都有一個摯友,可以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的終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vgupG8BUQOea5Owz-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