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頭 三劍客
——1——
再過幾個月,老牛就在部隊待了十六年了。
從19歲的小牛到35年的老牛,一生中最好的年華都留在部隊。
此時,老牛的孩子剛上小學,父母也都60多歲了。
愛人在老家縣城一所民辦幼兒園當老師,每個月工資不多。老牛是家裡的頂樑柱。
最近,老牛有點兒毛燥。
雖然自己是技術骨幹,單位很想留他,但老牛心裡很明白:根據政策,自己很有可能被卡掉。
在這件事情上,老牛還挺羨慕以前那些老班長。
雖然政策也苛刻,但是如果真的技術過硬,單位只要盡力同上級爭取,一般上級也都會特殊照顧。
旅里的一級軍士長老余頭就是這麼留下來的。
當時,旅里也沒有指標。老余頭也不符合晉選高級的條件。
但旅里當時間剛剛裝備新式坦克,缺人才。
這就成了旅里留人的一個強大理由。
儘管也經歷了一波三折,但老余頭最終還是選上了高級,成為了今天的「兵王」。
可惜,現在這樣的通道被堵死了。
就是再優秀,再努力,也會「死」在各種條件上……
到了這個時候,老牛其實也沒有想那麼多。
他想自己現在正是身強力壯能幹活的時候,晉不了高級,能不能退而求次,像「志願兵」時代超期服役多干幾年?
其實,他自己心裡也清楚,到點必須走,留下來再干幾年是不可能的。
——2——
老牛的困惑,也是很多士兵的困惑。其背後,指向了士兵的軍銜設置。
士兵是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從體量、構成,還是從作用發揮上都是戰鬥力的基礎。
過去,我們提到軍銜大都特指軍官,很少關注士兵的軍銜問題。
我軍的士兵的軍銜是從「輩子兵」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經過近40年的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套有著中國軍隊特色的軍銜體系。
為人才的保留、戰鬥力的建設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重要保障。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當前士兵的軍銜設置以及與之配套的服役機制、退出機制在一些方面已經漸漸與強軍興軍要求不相適應了。
一是士兵軍銜層級設置。士兵士兵,士歸士,兵歸兵。
在兵的軍銜設置上,層級過於簡單。關於兵,目前僅列兵、上等兵2個級別。而且,都是以年限為晉升條件。雖然,根據相關的政策,優秀的列兵可以提前晉升為上等兵,但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在士的軍銜設置上,層級稍顯繁雜。
從下士到一級軍士長,3個層次7個級別。
從實際情況看,普通崗位對應兵的屬性的,大量混同使用士官義務兵。骨幹崗位,對應士的屬性的,有的安排了義務兵,出現了諸如上等兵班長這樣的倒掛現象。
特別是士官層級設置了一到四級軍士長,而除了四級軍士長規模較大,人數較多之外,三二一級軍士長由於位列高級士官行列占比很小,導致其軍銜意義不大。
二是士官軍銜到點就晉升,缺乏嚴肅性。按照定義,士官是軍官的輔助,發揮骨幹作用。
但當前士官軍銜的晉升仍然比較機械,和服役周期年限直接掛鉤。三年或四年,時間一到,留隊的晉升,留不下的走人。導致一些有留隊意願的優秀人才因為沒有二次機會無法繼續服役。留隊晉升的士官和同級別軍銜不同兵齡的其它士官缺乏競爭,又出現了進取心不足,守成有餘的問題。士官軍銜更多的代表了服役年限,解讀著兵齡的資深程度,對能力水平和貢獻的體現含金量不足。
三是士兵退出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
首先是退役周期短。二、五、八、十二、十六、二十等都是退役的時間節點。人員流動過於頻繁,不利於骨幹的保留。
隨著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的提升和未來戰爭複雜程度的增加,體力在單兵戰鬥力係數中的比重越來越低,經驗、腦力與體力同樣重要。
能跑能跳就是好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此,28至40歲是一個士官經驗、體力、能力的黃金期,在此期間集中退役一定程度上說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和損失。
事實上,除了繼續抓好12年以上士官轉業安置政策執行力度的同時,可以嘗試探索士官服役滿20年領取退役金的做法,建立起士兵長期服役的信心。
——3——
為此,對於士兵的軍銜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見:
一是壓縮士官軍銜層級。延長初、中級士官軍銜的服役年限,壓縮高級士官軍銜的層級。理順士官與士官、士官與軍官之間的關係。在士官與士官之間,明確和強化軍銜的上下級關係,去除多餘軍銜層次。在士官與軍官之間,理清當前中高級士官和軍官之間指揮關係、等級關係的錯位和誤區。
二是靈活士官晉升模式。士官的晉升參照軍官,不再機械按照兵齡晉升。指揮士官隨缺隨補,同時對應新崗位晉升軍銜,技術士官對應初、中、高技術士官數額比例限制選升,指揮士官和技術士官之間符合條件的可以轉換崗位類別。
三是設置不同軍銜的服役年限。科學設置不同軍銜的服役年限,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也可以適當地使用最高服役年齡的辦法,設置不同軍銜的最高服役年齡,在年齡範圍內只要考核合適既便是未能晉升也可以繼續服役,同時參照軍官的退役機制推開士官退役後領取退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