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又干又澀,幾根針搞定

2019-12-12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讀

眼睛又干又澀,這個問題困擾著不少人。難受時,滴眼藥水、吃點藥,這是多數人的選擇。通過這些方法,有些人的症狀會緩解,也有一些人始終無法擺脫乾澀的折磨。或許可以試試針灸,王居易教授是這樣用針灸治療眼睛乾澀的。


薛某,女,22歲。初診:2010年5月22日。

主訴:雙目乾澀1年。

症候:據述因做上眼瞼埋線(雙眼皮整容術)後3個月誘發主症。自覺目澀,上眼瞼運動障礙。上眼皮緊抽(右眼尤重)。曾治療未愈。現已影響閱讀。目澀時足小趾動(足太陽經的路線)。遇熱時加重。面色白。有月經不調史多年。余正常。舌瘦尖紅,苔白少津,脈弦細。

經絡診察:雙側尺澤下2寸壓痛(曾經有呼吸困難、咽喉疼)。右下廉到手三里壓酸、有深部小結節。右公孫壓酸(濕熱傷絡—眼病;婦科病史)。右水泉到大鐘敏感壓痛、發澀(足太陽經病牽連到足少陰經)。右束骨有結絡、壓酸;攢竹有結節。手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太陽經異常。

辨經:病在太陽經。

選經:取少陰經、太陽經。

選穴:至陰(放血)、公孫、水泉、攢竹。

二診:症略減,穴同前。

三診:症狀減輕。仍宗前法,繼續取太陽經、少陰經並加少陽經穴。取風池、攢竹、水泉、俠溪、仆參(陽蹺脈的交會穴)。

四診:症無明顯改變,脈沉細。取天柱、束骨、光明、復溜,採用足少陰經的復溜穴滋陰明目,用病經(足太陽經)的束骨與天柱來疏通項部,加強頭部的供血。又取足少陽經光明穴。光明穴為足少陽膽經的絡穴,足少陽絡脈與肝經相連,所以光明穴能治各種眼病。

五診:症漸減,取天柱、束骨、魚腰、攢竹、復溜。

六診:右目上瞼內有牽拉感,小趾仍有抽緊感(不動時能看得見,運動時減輕),而且右腕骨穴有結絡,確認病在太陽經,取至陰放血,針刺魚腰、攢竹、腕骨、水泉。

七診:去魚腰、水泉,加京骨、金門。

八診:久視右目眼肌有牽拉感,乾澀漸減;腿肌協調障礙(少陽經、陽明經)。病在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取眉沖、攢竹、右頷厭,灸至陰、右少澤。

根據治療中病情的變化,繼續取太陽、少陰、少陽經腧穴,1周平均治療2~3次。到十二診,症狀已減輕。患者9月1日致電:已回雪梨,現在看書時間不長已無不適,小趾牽拉感已基本消失。

療效:共12診;屬顯效。

【醫案解讀】此例經過經絡診察,發現主要的變動經脈為手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少陰經及足太陽經。上眼瞼與小趾皆屬於足太陽經路線,症候與經絡診察相結合之後認為病在太陽經,故取太陽經,同時取與足太陽相表里的足少陰經。氣血循環障礙能導致虛證,因為氣血無法達到局部位置,而陰經善於補虛(陽經善於瀉),故運用「陽病取陰」的選經方法。

《針灸甲乙經》:「目不可遠視,水泉主之。」水泉為足少陰經郄穴,能治療視野缺損。足少陰腎經經別在天柱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聯繫,郄穴具有理氣之效,故足少陰腎經水泉穴能夠治療氣血不暢通引起的眼睛疾病,又能滋陰明目。《針灸甲乙經》又曰:「目系急,瘲,攢竹主之。」攢竹能治療目痙攣。

「肝開竅於目」,但此肝目聯繫主要與視功能和眼底病有關。此例非視功能障礙或眼底病,所以未取足厥陰肝經的腧穴。之所以開始取公孫穴是因為足太陰經有異常,而眼皮常被認為與脾有關。後來發現該患者的眼病是由於玻璃體液的循環障礙,屬於濕證,說明此病與脾臟有關。脾主水液代謝和運行,而公孫為足太陰經之絡穴,脾絡所主的部位包括眼皮。

王某,女,56歲。初診:2010年8月21日。

主訴:雙目乾澀,口乾,10餘年,無口苦。

症候:雙目乾澀,右脅背痞滿不適。彩超報告:「重度脂肪肝」,據云:脂肪肝已3年,血壓(150~140)/100mmHg,心律42/分鐘。睡眠障礙,經幹細胞治療好轉。自述胃部不適,按壓陽明經得噫則舒。苔白少津,脈沉滑。

經絡診察:太陰經、足少陽經異常。

辨經:病在太陰經、太陽經、少陽經。

選經:太陰經、太陽經、少陽經。

選穴:尺澤、陰陵泉、陽穀、陽陵泉。

二診:患者說針後已得矢氣,加肝俞補益肝血,加前頂,使清陽上升至目竅。

三診、四診:患者自述右脅痞滿,得矢氣甚暢,目乾澀已不明顯。治療以二診的取穴為基礎,加支溝、陽陵泉(患側)疏泄少陽經,並加肝俞,緩解脅部痞滿。

五診:目乾澀漸減,時發逆氣呃噫(從右脅處起)。取穴基本如前,加復溜、太沖、手足三里、太白,肝俞改章門。

之後的治療基本按照此思路,隨症候變化與辨經來加減腧穴。共治療10次後,目乾澀症顯效,停針觀察。

十一診:兩個月後,目乾澀又發,項強,頭昏暈,苔白厚略膩,脈右弦、左沉細。經絡診察發現孔最有結節,四瀆和陽穀異常。病在太陰經、少陽經、太陽經。取陽白、太陽、風池、復溜、尺澤、陽陵泉。

十二診、十三診:頭昏暈已消失,目仍乾澀。養肝陰,清肝熱;取四神聰、風池、四關、陽白、四白、太陽、曲池、頭臨、復溜、陽陵泉。

十四診至二十一診:目乾澀明顯好轉。苔薄白,脈沉。取攢竹、前頂、合谷、風池、關元、水泉、三陰交。期間肝穿刺報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免疫組化 HBsAg(-),HBcAg(-)。穴同上,揲右膏肓。

二十二診至二十七診:背痛,胸憋,已確診為「冠心病」。取合谷、攢竹、前頂、風池、關元、水泉、三陰交、內關。二十五診之後胸悶心慌明顯好轉,未再發憋,頭昏、項強諸症均緩解。

療效:共27診;屬顯效。因工作的原因必須經常喝酒,最終療效保持1年,之後症狀才復發,但症狀較前亦輕。

【醫案解讀】此症的病機很可能與患者的工作有關,工作壓力特別大,耗精血。初診,根據手足太陰經、足少陽經的異常反應,病在太陰經、太陽經、少陽經,以宣發太陰、疏泄少陽為主。取尺澤、陰陵泉,並取陽穀、陽陵泉。尺澤、陰陵泉為手足太陰經之合穴,有調整氣機、祛濕的作用。陽穀為手太陽經之經穴;太陰、太陽皆主「開」,故可用太陽經來宣發太陰。

在此值得提出,臨床上不能隨便選太陽經來幫助太陰經或選太陰經來幫助太陽經。若太陽開發功能不夠,只能用少陽樞轉來加強功能,而不能用太陰來幫助。陽陵泉為足少陽經的合穴,能疏泄少陽。那麼,何時用太陽宣發太陰,或用太陰促太陽之開?勿忘記,陽經善於瀉,陰經善於補。若外邪侵襲太陰(表現為惡寒等症候),為實證,可以選太陽來協助太陰。若內傷影響到太陽,例如膀胱氣化障礙,為虛證,應選太陰經。此病案沒有外邪的因素,取太陽是為了幫助少陽樞轉(開太陽能使少陽更順地樞轉),就像開風扇(樞)使空氣循環的同時,也要開窗(開)通氣一樣的道理。

雖然主訴(目乾澀)因肝病繼發,讀者會問:為什麼不以太沖、行間之類的腧穴作為主穴?按照經絡診察和症候分析的結合,此例屬於太陰(陽明的相表里經)、少陽並病,並列症狀包括噫氣(按壓陽明經時緩解)(陽明經),以及右脅背痞滿不適(少陽經),所以從二診開始加足陽明經的四白穴和足少陽經的陽白穴。且四白、陽白配太陽經三個局部腧穴能提高眼睛供血狀態。

用好針灸,可解多病之苦。

從醫案中學習針灸名家王居易教授的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這本書不可錯過。

《王居易針灸醫案講習錄》

本書載有王居易教授親自講解的具有代表性的125例針灸醫案,兼有其入室弟子的學習心得。每則醫案按照不同診次進行介紹,其中初診以主訴、症候、經絡診察、辨經、選經、選穴的思路給予詳細介紹,並在每個醫案後加以解讀。

在具有共性特點的一類疾病醫案後附有診後絮語,內容涉及對該類疾病的認識、某些特殊診療方法、某些穴位的特殊循摸方法、對主症症候結構的分析要點或診療過程中的趣聞軼事等。

《王居易針灸醫案講習錄》醫案記錄翔實,解讀精彩,內容豐富,適合針灸科醫生、針灸專業的學生、針灸愛好者閱讀參考。(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王居易針灸驗案講習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居易),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