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舌痛是指舌尖、舌邊、舌心、舌根或全舌等不同部位有灼痛、辣痛、麻痛、澀痛等感覺的一種病證。臨床見舌痛,應該從何入手進行辨治?如果患者幾乎無證可辨時,應該如何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從而選擇合適的方藥?今天這則醫案能給大家以啟發。
楊某,男,29歲。2010年9月11日初診。
舌心疼痛3天,無明顯誘因,余無不適,納可,便調。舌質暗紅,舌苔白,舌心未見異常,脈弦緩。
該患者表現為舌心疼痛,無明顯誘因,也無其他任何伴隨症狀,舌象、脈象似乎也不具備典型特異性。如果從直接的辨脈證來看,幾乎無證可辨。類似病例在臨證中並非少見。老師臨證,特別重視方證對應,但在辨別方證時,又特別重視理論的推導。
理論上講,從官竅與五臟對應看,舌屬心;從舌與五臟對應看,舌心屬脾。患者舌心疼痛,首先考慮心脾病變。
舌質暗紅,傾向於熱;舌苔白,傾向於濕。
把心、脾與熱、濕擱在一起考慮,可以辨為脾濕心火。
重新審視,舌象、脈象不反對這一辨證結果,也無其他不支持的症狀,辨證即完成。
證屬心脾濕阻火郁,治以清心脾、散鬱火為法,方用瀉黃散合導赤散加減。
本案中,老師在調整劑量的同時,對藥物進行了加減,對瀉黃散,減去了梔子、石膏,加用了黃芩、黃連。加黃芩、黃連取其苦燥,減石膏不取辛寒,減梔子因其有溏便之嫌。
對導赤散,因本患者為成人,沒有明顯傷陰,故去生地而用黃連。木通使用有諸多講究,老師通常去而不用。
處方:藿香10g,防風10g,黃芩10g,黃連3g,竹葉10g,生甘草3g。4劑,水沖服(用免煎劑),日1劑,2次分服。藥後痊癒。
體 會
對本案的辨證,老師這樣說:「該患者舌苔偏白,比薄白稍多點,但還沒到膩的程度,脈象弦緩,可以看作基本正常,正常人會出現該舌象、脈象,即看到這種舌象、脈象不知道該病人有舌痛症狀時,會當作正常的舌、脈。然而從病理上看,這種舌象在有症狀時會作為辨證參考的依據,可以辨為脾濕心火。在臨床上,對於舌象、脈象,正常舌脈有其診斷的作用,異常舌脈也有其診斷的作用。本案中,脈象沒有典型的脾濕和心火脈象,但反過來,脈象也沒有從反面反對辨為脾濕心火,這對辨證也是有用的。」瀉黃散和導赤散兩方都出自宋代醫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也都是臟腑辨證論治下的產物。
01瀉黃散組成
「藿香葉七錢,山梔子仁一錢,石膏五錢,甘草三錢,防風四兩。」治療脾熱弄舌。後人擴大其用,治療脾胃伏火所致諸症。原方劑量比較特殊,防風量最大,有認為重用防風者,是為發脾中之伏火,又能於土中瀉木也(小兒心、肝常有餘)。老師將該方的劑量比例適當調整,重用清熱瀉火之品,稍佐辛散之防風,配以藿香,常用來治療中上焦濕熱鬱火病證。
02導赤散原方
「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用治小兒「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切牙,皆心熱也」。錢乙制此方乃為小兒病證而設,由於其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故治療小兒熱證需時刻顧護正氣,免用苦寒傷伐之品,也需顧護陰液,加用生地黃,清心利水而不傷陰礙胃,頗得兒科制方之要領。
學習本案,體會有三:一是辨證之巧,於無證中據理辨出;二是選方之妙,兩方相合恰與證相對;三是用藥之精,兩方加減,藥僅六味。老師說,這種用藥的講究,學自於「易水學派」。
中醫臨床上,能跟一個可以「實錄」的老師不易,能帶一個善於「心悟」的學生更是可貴!在臨證與抄方中學習、感悟中醫,解患者之苦痛,這本書中的案例值得一讀。
《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
本書是高建忠跟師與帶徒的部分文字記錄。上篇為作者高建忠跟師馮世綸抄方實錄,下篇為作者高建忠帶徒施教的實錄。書中實錄案例重在其形,而抄方心悟重在其神。本書既可為中醫臨證者提供案例示範,也可為跟師抄方者提供思維範例。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高建忠 餘暉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