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家長挨訓,好尷尬!這樣解決問題,讓老師家長都輕鬆

2019-11-26     小燦親子教育

一位家長曾經告訴我,她家孩子特別調皮,自從上了小學,就不斷地惹禍。而她,也經常被老師叫去學校談話,成了辦公室的常客。

在上班時間請假去學校,不僅影響了她的正常工作,還讓她感覺特別焦慮、難堪。在辦公室里,她就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唯唯諾諾,不停地向老師道歉。

如果只是私下交流也就罷了,老師有時還直接在家長群里艾特(@)她,讓她頓時覺得特別丟人,在其他家長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雖然知道老師是為了孩子好,可每當接到老師的微信或電話,她還是特別緊張和抗拒,不知道如何是好。

孩子犯了錯,老師讓請家長,可能是不少人都經歷過的事情。除了少數家長認為老師是故意找茬外,大部分家長都能理解老師的這一做法。

可是理解歸理解,情緒上還是過不去呀!

通常,我們會認為,老師指責孩子犯了錯,是在暗示我們沒有教育好孩子,是在批評我們,導致我們產生不服的心態。

再加上老師和家長地位的不平等,空氣中瀰漫的緊張、難堪等氣氛,使得我們和老師在溝通時很難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也就無法幫助孩子成長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被老師約談是好事

我們要告訴自己,老師找我們談話,雖然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如果老師不再關注孩子,即使孩子犯錯了,老師也不理會,也不告訴家長,老師和家長是輕鬆了,可孩子呢?

這樣一想,我們心中的不快感和牴觸感就會減輕很多。因為我們知道,老師找我們,是在尋求合作,是給孩子變好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

接著,我們要搞清楚,老師為什麼要請家長?

有些家長不理解,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不應該由老師想辦法解決嗎?如果什麼事都找家長,還要老師做什麼?

一是一個班的學生很多,老師沒有辦法對每個孩子都非常了解。現在大多孩子心智不成熟,抗壓能力弱,同時又高自尊、高敏感、過於情緒化。如果老師批評不當,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暴自棄、自我傷害,甚至自殺的極端行為。

二是社會和學校沒有給老師明確的懲戒權,導致老師不敢進行過多的教育。懲戒不等於打罵,不等於體罰,但三者之間的區別,卻沒有一個評判標準。

如果老師認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家長卻認為,老師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那老師就是自己把自己坑了。

所以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能怎麼辦呢?當然就是請家長。

  • 通常老師請家長時,會涉及到以下三種情況:
  • 1.孩子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在學校里,進行正常的教學、協助孩子認真聽講是老師的主要任務,因為有教學進度的約束,就需要孩子好好配合,讓教學順利進行。

如果孩子在上課時調皮搗蛋,不好好聽講,老師就要占用課堂時間進行教育,這樣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如果孩子只是偶爾為之,老師提醒後便立刻改正,老師也不會計較。但如果老師運用了各種手段後,如罰站、請出教室,孩子依然屢教不改,那老師就要請家長。

  • 2.涉及到了孩子的安全問題

家長把孩子送到了學校,比起學習成績來,老師可能更關心孩子的安全問題。

在學校里,即使是在課間,不會影響正常的上課秩序,老師一般也是禁止孩子打鬧的。因為孩子打鬧時沒分寸,下手沒輕重,如果發生意外,除了不好向家長交代外,還會給老師和學校帶來很大的麻煩。

所以,如果孩子在學校鬧得比較厲害,或者孩子本身出現了身體不舒服的情況,老師通常都會立刻聯繫家長,請家長出面解決。

  • 3.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了問題

孩子在學校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時,老師不可能一對一進行額外的輔導,只能聯繫家長,讓孩子在課外時間加強學習。

另外,每個學校都會對老師進行考評,而孩子的學習成績是考評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當孩子出現學習成績下降,或者是拉班級後腿這樣的情況時,老師也會聯繫家長積極解決。

被老師約談後,要如何應對?

首先,放下習慣性防衛心理,不一點就著

習慣性防衛是一種本能,當受到老師的質疑和批評時,這種本能使得我們無法思考對方說得對不對,而是會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挑戰,於是立刻反駁。

這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所以我們要先告訴自己,就算老師的語氣不太好,甚至公然指責我們做家長的不負責任,我們也不要被習慣性防衛心理控制。

其次,聽老師說完,中間不打斷

老師在和家長論述事情經過的時候,其實也是梳理思維和發泄情緒的過程。哪怕有些言過其實,也不要打斷老師的話,進行反駁或辯解。

那麼我們家長就要一言不發嗎?

當然不是的,在老師進行提問的時候,我們可以照實說,但是不要滔滔不絕說個不停,主要是讓老師把想說的都說出來。

另外在談話結束前,我們還要表明態度,表示自己會好好教育孩子,支持老師的工作。同時,也對老師的付出表達感謝。

再次,和孩子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犯錯是一種成長的信號,儘管孩子的有些錯誤行為確實讓人生氣,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抓住機會,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用「為什麼」代替「發生了什麼」。

面對犯錯的孩子,很多家長會糾結於犯錯的細節,強迫孩子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並且承諾進行改正。

這看似很有效,可如果不弄明白孩子為什麼犯錯,錯誤有可能還會重複。

最後,預防為主,培養規則意識少犯錯

我們不奢求孩子不犯錯,但是我們希望孩子能減少不必要的犯錯。如果一再因為缺少規則意識而犯錯被請家長,那這種錯誤就沒有成長意義了。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以預防為主,在家裡就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這不僅有利於孩子的在校生活,也有利於孩子良好品行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具體的操作過程很簡單,就是和孩子協商,一起制定家庭規則。規則的具體內容要讓雙方都同意,同時家長也必須以身作則,主動遵守。

孩子犯了錯,老師讓請家長,不僅孩子會感覺害怕,家長也緊張。其實大可不必,了解了應對策略,老師反而能成為我們的合作者。

希望在我們家長和老師的共同配合下,孩子能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xlEtW4BMH2_cNUgcc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