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是壞事嗎?科學家:無聊有助於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具體這樣做

2019-12-19     小燦親子教育

前幾天,有個朋友突然拋來這麼一個問題:

「我家孩子這段時間越來越黏人了,動不動就喊無聊,讓我陪她玩,她已經上小學了,而我也不可能時刻陪著她,該怎麼辦呢?」

我知道,這個問題太常見了。但是每個孩子無聊的原因,卻可能各不相同。於是我決定尋根究底,和朋友好好聊一聊。

孩子是怎麼個無聊法呢?

朋友告訴我,因為自己報了一門網絡課程,每天陪孩子的時間就減少了,再加上工作忙,有時不得不讓孩子自己玩。

可是,孩子玩不到兩分鐘,就會跑過來說:「媽媽,我好無聊。」

即使朋友給了孩子明確的建議:「你看家裡好玩的這麼多,你可以看書,或者做一些手工,還可以畫畫……」孩子依舊不停地在她身邊轉悠。

等!我突然感覺哪裡有點不對勁,就說:「孩子無聊不是壞事呀,你是不是過度緊張了?如果你時刻都陪著她,讓她沒有無聊的機會,那才糟糕呢。」

「你說什麼?」這下輪到朋友吃驚了。

她問:「我問你問題,是想讓你告訴我,怎麼能讓孩子不無聊?你卻告訴我,不用管她,讓她自己無聊去,這是什麼道理呀?」

朋友的一句話,讓我找到了孩子無聊的理由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朋友見不得孩子無聊,所以用陪伴填充孩子的無聊時間,這就讓孩子認為,媽媽應該替她準備好所有的東西,讓她不無聊。如果媽媽沒有準備好,又或者準備的事情沒有挑戰性,她就會覺得很無聊。

在這樣的循環中,孩子失去了對無聊的容忍力和應對能力,當然會天天喊「無聊」了。

研究表明:無聊能提高考試成績

聽了我的解釋,朋友又問道:「無聊能有什麼價值呀?那不就是浪費時間嗎?」

我笑了笑,和她說了一項科學研究。

研究人員招募了90個志願者參加實驗,將其分成A、B兩組。A組的志願者直接做3道腦洞題,而B組的實驗者則要先做一件無聊的事情(抄電話號碼或讀電話號碼),才可以做A組做過的題目。

研究結果讓人大吃一驚:B組的志願者比A組的志願者發揮了更高的創造力,答題量高出32%,得分也高27.5%。

也就是說,無聊讓人變得更有創造力。

研究人員經過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在B組裡,因為讀電話號碼比抄電話號碼的無聊感高出4%,結果讀電話號碼的志願者比抄電話號碼的志願者創造力更高!

這說明,無聊和創造力成正比,無聊感越強烈,思考力和創造力越強。如果是考試,就更能取得好成績;如果是工作,就能完成得更好。


如何正確對待無聊?

如果正確對待孩子的無聊,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還能讓孩子的思維更加富有創造性。所以朋友的問題,不該是怎麼讓孩子不無聊,而是如何讓孩子與無聊相處。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一、不急著幫孩子解決無聊,讓孩子學會尋找樂趣

成長心理學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內動力,可以激發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主動進行思考,或者完成一項任務。

但是,想讓孩子發揮更高的內動力,是有條件的,即家長要學會放手。如果家長自以為是地參與其中,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內動力就會受到抑制。

仔細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身旁有一個巨人,時刻盯著我們做事情,我們也沒有辦法靜下心來。

對於孩子而言,家長就是這樣一個巨人。

如果家長不幫孩子解決無聊,孩子要怎麼尋找樂趣呢?方法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方法:向內找,即讓孩子學會自得其樂。

自己讓自己開心,是一項了不起的能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能自得其樂,那麼即使是在無聊的情況下,也能將其轉換為自己可以控制的主觀體驗,並從中找到樂趣。

這是因為孩子能夠把無聊的客觀條件題。

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我們要教孩子密切注意自己已經擁有的資源,從中發現自己可以採取何種行動的線索。這可能是一本書,一個玩具,一張紙,甚至是一塊橡皮,都可以。

然後,引導孩子去思考,這些東西除了常規用途外,有哪些特殊的玩法。要引導孩子一直思考下去,直到他實在想不出來。

最後,讓孩子展開行動,並且獲得反饋。哪怕孩子因此破壞了書本,浪費了紙張,也是創造的過程。

第二個方法:向外找,即讓孩子通過別人得到快樂。

我們已經說了,在孩子感覺無聊時,家長最好不要一直陪伴。那麼孩子還可以通過誰得到快樂呢?答案是同伴。

對於孩子而言,同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特殊的存在。有研究表明,比起父母來,同伴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能讓孩子的人格逐漸完善,社會化過程逐步進行。

而且當孩子和同伴在一起時,很少會有無聊的時候。他們總能想出各種創意,不管是學習還是玩兒,都能進行得特別高效。

這是因為與同伴在一起時,容易牽動孩子的競爭神經,激發孩子的內動力,讓孩子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起來。

二、與孩子一起列清單,讓孩子知道無聊時可以做什麼

在孩子感覺無聊時,如果有一張清單,上面列滿了可以做的事情,那麼孩子的精力就可以找到消遣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清單要提前列好,不能等到無聊的時候才想起來列清單,因為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

清單的種類很多,但是最好包括3種清單:

首先是快樂清單,在這張清單上,要列出能讓孩子感覺到快樂的事情。當孩子感覺無聊時,做這些事情可以立刻幫他們轉換心情。

要注意的是,清單上的事情,除了需要讓孩子感覺到快樂以外,最好也能讓別人感覺到快樂,或者至少不能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快樂清單上的內容因人而異,比如我的快樂清單是:

  • 畫一幅畫,並塗上鮮艷的顏色;
  • 看一篇燒腦的文章,並做好記錄;
  • 對照菜譜,做一道沒有做過的菜;
  • 把家裡的衛生打掃一遍;
  • 在微信上找個朋友聊天;
  • ……

其次是責任清單,在這張清單上,要列出除非出現意外情況,否則孩子必須完成的事情。這樣做是讓孩子在無聊的時候,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沒完成的責任。

說是責任,其實有點像任務清單,上面可以記錄孩子每周必須完成的責任有哪些?列出每個月必須完成的責任有哪些?每個學期必須完成的責任有哪些?

每一項責任,可以列出3~5條,不用特別多,多了孩子也記不住。或許你會說,可以記在紙上,但那樣的效果還是不如記在大腦里。

最後是緊急清單,這個清單是機動性的,清單上列的事情,是需要孩子立刻解決的事情。其實,這有點像待辦事項當中的緊急事項。

比如,可以是完成作業,可以是整理房間,可以是幫助媽媽做家務,可以是聯繫同學確定明天見面的時間。

當有一份緊急清單擺在孩子面前時,由此帶來的緊張感,也會消除孩子的無聊感。

三、讓孩子少玩電子設備,減少多媒體的感官刺激

在感覺無聊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拿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打發時間,結果豐富的感官刺激反而讓我們對無聊的承受能力變低了。

神經學家告訴了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當我們感覺到無聊時,我們的大腦就會開啟 「默認模式」的系統,如果我們故意阻斷無聊,就會阻止大腦進行各種聯想及思維的連接。

所以,偶爾的無聊是很有必要的,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一無聊就玩手機、玩電腦的習慣。即使偶爾發發獃,也是在給大腦留白,反而能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無聊不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情,偶爾的無聊能促進大腦的發展,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陷於無聊中,那就需要做一些事情改變這種狀態。相信在我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會有大收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MhGJ28BMH2_cNUgAL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