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

2019-10-22     羋月說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

「恚嗔之心」怎麼出來的呢?就是你有求於外界而來的。道家講的是內求,要獨立。這種獨立首先是指靠自己謀生,不依附於任何人,是生活上的獨立。第二點就是經濟上的獨立。第三,要達到精神上的獨立。在獨立、不求人的情況下,你不會產生這種恚嗔之心。相反,如果你不獨立,沒有這種浩然正氣的話,你就會產生埋怨、怨恨或者是憤怒等不良的情緒。大家記住,不良情緒會消耗掉你很多

精氣。任何事情發生了,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把可以理解放在第一位,可以接受放在第二位,然後淡然一笑,坦然面對,一切不快就過去了。


接下來我們說說「聖人」,大家常常覺得聖人似乎已經級別很高了,但其實排序是這樣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聖人」只能排在第三位。「真人」和「至人」都是能影響到天地變化的人,所謂「提挈天地」。聖人的層次稍差,他是怎麼做的?他學的乖巧,他改變不了自然,就順應自然。他去找適合自己呆的地方,即「天地之和」的地方,所謂「天地之和」就是說天氣下降為雨,地氣上升為雲,聖人會選擇去這種四季分明,既不大旱也不大澇的地方呆著。而沙漠、冰寒地帶、鹽鹼地這種寸草不生的地方,肯定不是他們的選擇。

另外,聖人還會選擇人和的地方。孔子說過,「危邦不居、亂邦不入」。如果一個國家正在打仗,打得一塌糊塗,你去幹嘛?躲還來不及呢!如果你是真人,就深入虎穴去改變這個局勢,讓人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聖人沒有這個力量,他就只能躲開這種戰亂、危亂的地方。以上所講的是廣義上的「處天地之和」;從狹義上來講,「處天地之和」就是說要應時而動,順天和,選擇適合自己的居處,也就是古代的風水之說。現在人都把風水當封建迷信看待,其實他就是古人的一種樸素的尋找安居樂業環境的一種理論和說法。


其實風水對人的心理影響更大,風水師可能沒有改變環境,但卻通過一些風水理論改變了你的心理。比如說屋子還是這間屋子,但他卻通過調整擺設,漸漸改變了你的心理,所以我們應該把風水學當成一種人與天地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心理學、環境學。我們說人與環境的和諧,大家覺得是科學,而說人與天地,他就覺得你有玄虛,所以把握文字真的很有意思。所以「處天地之和」是一門大學問,是一門討巧的、乖巧的學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應該去學一學怎麼去找「天地和」「人和」的地方呆著。

何為「從八風之理」?就是地理環境。天地之和,重點在天。八風之理就是說我們要看一個地方的風氣,「八風」是東西南北再加上那四個夾角。前面我們講了「視聽八達之外」,「至人」能夠超乎合理的約束。而聖人呢?他只能看看這兒的風向,風氣如何。古代的人有一種望氣的學問和本領,那我們應該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望氣呢?氣是看不見的。但是是感覺到的。

什麼叫「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用檢閱軍隊來做對比,就是能看出這個部隊的士氣、精神、風貌,有那種不貪小利而要奪天下的氣勢和氣概。在這裡,「五採氣」是指天子之氣。聖人對自己的能力很清楚,既要講究天地之和,還要順合於風的變化,搞清楚「風」的走向,敏感的人,儘管沒能見到樹葉、煙囪或者旗幡動,他也能感覺到那種能量的流動,他也是在想如何做到「順」。這種能力需要一定的歷練,當你達到了「敦敏」的程度時,別人感覺不到的東西你也能感覺得到,而這種「敦敏」是健康人的「敦敏」。


總結一下,聖人「從八風之理」的「理」就是「地理」,就是說聖人會根據風氣的變化尋找適合自己的居所,他絕對不在犯沖的地方呆著。就算不能改變天地,不能合於陰陽,起碼也要順應這個節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t_y920BMH2_cNUgNm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