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手撕鬼子」這個詞,顧名思義,指的是直接用手撕開敵人身體。該詞出自於電視劇《抗日奇俠》,由於畫面嚴重失實,很快引起網絡熱議,人們認為,這種畫面,根本就是在毀壞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民族情感,更是不尊重史實的表現。
誠然,我們痛恨抗戰時期的日軍,但也不能如此篡改歷史,因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並且對抗戰稍有了解的朋友會知道,排除先進武器,二戰時期日本軍人的單兵作戰能力,確實是世界各國中數一數二的。一位曾參加過抗戰的老兵更是表示,抗戰初期,有時候一個班的中國士兵,抗不過3個訓練有素的日軍。
比起抹黑史實,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尊重史實,從過去的教訓中找到答案,並吸取教訓,這樣才能走向更遠的未來。今天,筆者便從一本訓練手冊,分析為何當年的日軍如此難殺,而這本訓練手冊,更是被老蔣列入黃埔軍校必備教材,高級將領更是人手一本,它便是《步兵操典》。
關於《步兵操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當年日本為了迅速提升陸軍的實力,便將更為成熟的法國軍事教材作為模板,編製成冊,並下發到各個部門進行學習,後來又結合了德國軍事教材,並於1885年,專門請來德國高級將領為日軍進行現場指導,經過數十年的學習改進,日本《步兵操典》應運而生。
查閱關於《步兵操典》的資料可知,這是一本十分詳細的「訓練寶典」,以1896年版為例,上面出現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並分別對不同兵種協同作戰進行講解,而1923年版本的《步兵操典》,更是對突擊等進行了詳細描述和要求。
如「預備突擊」時,應該右手緊握槍身,槍口向上,左手握刺刀座;當聽到「突擊命令」時,必須果斷沖向敵人,並口中大聲喊出「衝鋒」。並且比起射擊,日本軍隊更注重訓練「拼刺技術」,1915年他們甚至專門出了一本《劍術教範》講解「刺刀術」。
據悉,在二戰初期,日本新兵入伍後,要進行6個月的新兵訓練,其中45天,都在訓練拼刺,由此可見日本對拼刺的重視程度,此時日軍的拼刺水平確實處於世界前列,士兵的作戰能力,亦名列前茅。
對比同一時期的中國,大部分的人思想尚未開化,各方面的發展更是弱得可憐,教育水平沒有普及到全民,軍隊派系無比混亂,別說專業的軍事訓練,就連士兵,都是隨便抓丁來的。
所幸,一批青年前往國外留學,回國之時,他們帶回了外國先進的書籍、教材,其中便包括《步兵操典》,等到黃埔軍校成立,老蔣更是將《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中要務令》等作為必備教材,要求學生們人手一本。
其實我們現在用到的很多軍事用語,都是出自《步兵操典》,如散兵線、戰鬥展開、試射、效力射、襲步、照星(後被改為準星)等等。
毫不誇張地說,當年這本《步兵操典》,確實起到了普及軍事知識,強兵救國的目的,是抗日戰爭的第一部教科書。在這些專業教材的指導下,有志青年們迅速進步,並將日本的《步兵操典》不斷修改,使之與中國的情況更加貼合,從而訓練出一批批優秀的士兵,如此,才為中國日後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