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孔子齊名,學生比孔子多,孔子上位後卻將他誅殺,他做錯了啥

2021-04-18     趣說歷史觀

原標題:他與孔子齊名,學生比孔子多,孔子上位後卻將他誅殺,他做錯了啥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荀子·宥坐》

春秋時期,正值社會大變革的階段,因此湧現了很多的思想家,他們都有著自己對於社會的獨特見解,並且紛紛站出來發表了自己的主張,也被稱之為「百家爭鳴」。這個時期,誕生了很多的有名人物,孔子則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在魯國與他齊名的還有一個人。

公元前511年,孔子在魯國的陬邑出生,三歲的時候父親逝世,母親慢慢的將其撫養成人。孔子19歲的時候,開始步入仕途,並且無論官職大小,處理的是怎樣的事務,孔子都能夠出色的完成,因此有了一定的名望,20歲的時候被人讚譽為「博學好禮」。

孔子在23歲的時候,帶著「有教無類」的想法,開始廣收學徒,並且他還針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因材施教」;經過孔子教導的人,大多有了十足的長進,因此大家都慕名而來。孔子的行政能力,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受到了朝廷的青睞,於是孔子得到不斷的提拔。

孔子51歲的時候,他就被任命為了中都宰,一年左右又升任司空,接著又馬上被提拔到了大司寇。孔子56歲的時候,由於政績非常的不錯,所以朝廷決定任命其為宰相,並且還讓他處理外交方面的事務,不過由於孔子升遷太快,因此宰相之位只是代理,但仍有實權。

據史料記載,孔子當上代理宰相以後,上任僅僅只有7天的時間,他就決定將一個人誅殺掉。這個人就是少正卯,此為官至少正,是魯國的大夫。為什麼孔子上任以後,立馬就將這個少正卯給殺了呢?

這是因為,當時正好處在百家爭鳴的時代,社會上產生了很多的思想流派,孔子屬於儒家,而少正卯屬於法家。法家學說主張的是,通過嚴格的法律條文,來提高約束和管制,上至君臣下至普通百姓,並且法家以法為尊,提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孔子主張的是施行德政,提倡「有教無類」,希望君主以禮治國,反對通過刑罰來強制約束百姓;百姓則無論貧賤都接受相應的教育,從而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治國以德服人,百姓又是道德高尚的人,那麼國家就會安定下來,人民也將慢慢的走向富裕,最後大家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據悉,少正卯和孔子都曾辦過私學,並且少正卯講授的學說非常有意思,因此孔子的學生也曾多次,被少正卯的講課所吸引,有時候學生比孔子還多。據《論衡·講瑞》的記載:「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

可見,少正卯這個人的學識和孔子不相上下,並且兩人的政權相左,所以孔子對於他的存在非常的忌憚,因此上位以後手握大權,就立馬將少正卯給誅殺了。孔子誅殺少正卯以後,他的學生曾問過他為什麼要殺少正卯,孔子說少正卯有五種惡劣的品性,所以不得不殺。

《荀子·宥坐》這樣記述孔子的話:「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人有五種惡劣的品性,第一種是內心明白事理但是仍舊對錯不分,第二種是行事作風有問題但是卻不願意改。

第三種是喜歡胡說八道卻又說的有鼻子有眼,第四種是只去學習一些醜惡的東西,第五種是贊同錯誤的看法並且還添油加醋。孔子說人身上只要有一種就是壞人,而少正卯身兼五種,因此不得不殺掉對方。

20世紀60年代,我國掀起了一股「批儒評法」的浪潮,很多人都開始拿少正卯說事,因此產生了爭議。有的人認為,孔子乃是聖人,絕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來,並且少正卯好歹還是個大夫,哪裡又是孔子想殺就能殺的人呢?

不過,也有的人認為,少正卯被孔子所殺應該是事實,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諸子百家的學說互不相容,而少正卯和孔子都同處於魯國。兩人處在對立面,孔子掌權也就意味著他打敗了少正卯,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就順勢除掉了少正卯。

少正卯確實是死了,至於是不是被孔子所殺仍舊存在爭議。因為少正卯是被誅殺的,所以他的學說也就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對於少正卯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也就不得而知。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學說確實對於國家的統治非常有幫助。

後世的人,將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儒家始祖」,並且由於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還曾衍生出孔子祭祀這等「大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X3r5XgB9EJ7ZLmJGs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