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家字圖
甲骨文中的「家」字最早是代表房屋裡面有一頭豬。「宀」(mián),表示房屋和覆蓋,「豕」即表豬。
豕字甲骨文
豬是古代家養六畜之一,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史前時期,豬是一個家庭的重要資產與食物資源,所以,在史前社會如果說「有豬方為家」倒是不誇張的。
中國的家豬是由全新世的野豬馴化而來的,期間經過了近千年的歷史。野豬是一種比較有攻擊性的動物,在遠古時代,它的攻擊性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能捕獵野豬也被看作是一種勇敢的行為,這在甲骨文「敢」字上也有所體現。
敢字甲骨文
甲骨文「敢」字形即表一個人手持獵叉(或網)獵捕一頭野豬。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豬骨骼是在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距今9000年。但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豬紋裝飾陶器是在浙江的河姆渡遺址,距今7000-5300年。
缽口長21.7厘米,口寬17.5厘米,通高11.7厘米,底長17厘米,底寬13.5厘米。
整件缽呈倒梯形,器身黑亮,器腹的長邊兩側外壁上分別刻有一頭豬,由野豬的長嘴及背脊較長的鬃毛可推斷出這是才被馴化不久的豬,具有明顯的野豬的特徵。
除了這件豬紋陶缽,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件稻穗紋缽,這件缽的缽身除了稻穗以外,還有一個疑似豬紋的圖案。稻穗+豬紋,這是一組很有意思的圖案。
我們都知道河姆渡遺址稻作農業發達,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稻穀、穀殼、稻稈、稻葉堆積層數量眾多,平均厚度在40厘米至50厘米之間,最厚可達1米以上。由此,就有專家推斷,河姆渡的豬紋陶缽及稻穗紋陶缽很可能並不是一種食器,而是用於稻作祈雨的巫器。這主要是跟豬的習性有關,每逢陰天下雨豬就愛往水坑裡滾。《詩經》中也有:
「有豕白蹢,蒸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新石器時期的河姆渡人當然不知道豬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散熱。他們因為豬的這一習性把豬看作是「知雨畜」,在他們的眼中豬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並且,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占卜用的卜骨就以豬、牛、羊的肩胛骨居多。因此,帶有豬紋的陶缽或許就是用來祈雨祭祀用的。
新石器時期除了帶有豬紋的陶器,還有少量的豬形彩陶。豬形彩陶數量雖少,但分布範圍極廣,長江與黃河流域皆有,可見家豬飼養在當時已相當普及。
這件陶豬器身圓潤、小眼、大鼻孔、短足,很像是一隻尚在發育的小豬。手法樸拙中略顯粗糙。崧澤遺址出土,現藏於上海歷史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攝
泥質灰陶。器身呈豬形,咧嘴拱鼻,睜小眼,短錐狀四蹄,豬的形象明顯可辨。這件豬陶造型生動可愛,體現了良渚文化陶塑藝術的獨特風格。這件灰陶豬形罐是在江蘇高郵龍虯莊出土,屬於良渚文化。
夾細沙紅陶,通體壓磨。壺作豬形,仰首張口為流,雙耳穿孔,拱鼻,背部有鋬以供提攜,設計巧妙,是不可多得的陶塑珍品。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分布在山東省泰山周圍地區。
根據《說文·鬲部》:「鬹,三足釜也,有柄、喙。」於是,這類器型始命名為「鬹」。鬹,最明顯的特徵是空心三袋足,有喙。
這件豬形陶鬹高18.7厘米,長21.5厘米。夾砂灰褐陶,陶色與豬皮的顏色相似,整器呈豬形,豬身肥圓,短尾上翹,頭部塑出嘴、鼻、眼,一對豬耳較小,嘴兩側獠牙外露,證明還存有野豬被馴化初期的原始性,而且顯然是一頭成年豬,形象逼真。四肢已經缺失,所以鬹的特徵並不明顯。
紅陶獸形壺的形制特點與大汶口文化的實足陶鬹非常相似,應該是由實足陶鬹發展變化而來,或是實足鬹的一個變體,所以也有人稱紅陶獸形壺為「豬鬹」或「狗鬹」。
典型的陶鬹如下圖。喙部特別突出,三袋足,很像一隻鳥。造型生動可愛,觀之不忘。
泥質灰陶,豬首為流,器身雕有口、鼻、耳、眼,豬的形象並不十分明顯。陶匜在新石器時期為舀水器,在後續的青銅時代也多有青銅匜發現,是青銅時代重要的禮器。
在沒有文字的新石器時期,器物本身帶給我們的信息就顯得極為珍貴。已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數量可觀,但相較之下動物形象的陶器卻並不多。顯然後者除了承擔一定的實用性之外,還有更為神聖的精神使命,寄託著先民們的某種願望和祈盼。
這裡想說一下,為什麼要拿漢代陶塑和史前彩陶相比?因為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繁榮發展,中國制陶工藝在史前達到巔峰之後,就逐漸衰落。秦朝存在的時間較短,秦始皇陵兵馬俑雖氣勢恢宏,但除此再無其它。而唐宋之後瓷器盛行,所以也只有漢代陶塑尚可與之一比。
漢代「事死如事生」,陪葬品中多仿生前生活場景的陶器。但西漢時由於當時陶俑多為帝王貴族殉葬而作,題材多以兵馬俑和描寫貴族人物生活為主。 東漢時期,陶俑在表現題材上有了重大變化,描寫貴族生活的陶俑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描寫普通百姓生活的題材,增加了幾分尋常人家的煙火氣兒。
這件陶庖廚俑是為墓主人準備膳食的奴僕,陶俑面露微笑,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案板上,有豬頭,狗頭,帶蹄牛腿,魚等肉類食物。生活氣息濃厚,徹底衝破了秦代人物俑的文化束縛。
陶豬圈是漢代的一種標誌性文物,出土數量可觀。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發現:漢代的豬圈一般與廁所相連。廁所一般置於豬圈的高台之上。豬圈裡不單養豬,還有雞、鴨、羊等。通過這麼一個豬圈的模型,我們放佛看到了兩千多年前漢代人的生活場景。這不單體現了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禮俗,同時也反應了豬與家之間的一個重要關係。「無豕不成家」,沒毛病!
參考:
《國寶——陶器》劉煒、段國強主編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陳平主編
《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於秋偉主編
《富貴豬——南京博物院藏豬文物展》展覽說明
《陶鬹——遠古文化與創意的傑作》呂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