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源自中國古代席居?古代的席居是什麼?

2019-10-30   文物考古聊歷史

在中國,普遍的認為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源自中國的席居文化。但其實日本人可不這麼認為。看下日本對於「榻榻米」的註解:

說榻榻米是日本固有的文化也就算了,還要說世界上其它地方沒有這樣的文化,這麼說恐怕有點不妥。中國的現代文化中雖然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席居制,但是在中國古代,可是經過了漫長的「席居時代」。不如先來了解一下日本的榻榻米文化?

什麼是榻榻米?

「榻榻米」一詞是音譯而來,日文原字是【畳】,日語假名是:たたみ,根據羅馬音的注音恰好是ta ta mi,所以就有了中文的「榻榻米」一詞。

在日本,關於「畳 」的記載最早大概是出現在《古事記》中,火遠理命坐的座具就是畳:「即率而入內。於其宮內,海驢皮【畳敷八重】,亦【畳敷絲絹八重於其上】」而這段記載的時間是日本的奈良初期,也就是公元8世紀左右。到了日本的平安時代,畳的規格固定了下來,不同的階級有使用的畳的大小,顏色也不同。這一時期的畳的樣式也基本沿用到了日本現代。到了日本的室町時代,畳就開始鋪滿整個房間了。

再看【畳】這個字,通「疊」,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的「疊蓆」文化,事實上,從上面這段兒記載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日本也是有過疊蓆而坐的,「 畳敷八重」不就是重疊八層蓆子嗎?而在中國的《禮記·禮器》中有:

「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三重,大夫再重。」


也就說天子坐的蓆子是五層的,諸侯是三層蓆子,大夫的蓆子只有兩層。《禮記》反應的是先秦時期的文化,比日本的奈良時期明顯早的多,並且兩國的文化中都有以蓆子的層數來顯示等級的制度。這麼看來,日本的畳文化與中國的席居文化確實存在著許多的相似性,並且流傳很廣的,秦始皇時期,徐福曾率領大批秦人東渡到日本,他們在島上繁衍生息,同樣也將一些生產技術帶到了日本,這其中很可能就包含席居文化。當然,這也只是猜測。再有,有學者認為在公元8世紀左右,中國的藺草與手工席機等編織技術由中國和日本的僧人由明州(現在的寧波)帶到了日本,對日本的畳文化的產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會有人說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源自中國古代席居。那麼,中國古代的席居文化具體又是怎樣的呢?

中國席居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從中國的新石器時期開始就有了蓆子,比如河姆渡文化中出土的蓆子,或可以說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蓆子。最早的蓆子,人們在意的更多的是它的實用價值,是什麼時候產生了席居的制度呢?根據文獻上的記載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在周代文獻《周數·顧命》中描述了西周的席居制度。身份不同,座位不同,所鋪的蓆子的材質也不同,大體是有篾席、底席、筍席之分,底席有可能就是普通的草蓆,筍席應該就是竹蓆了。並且在《禮記》中也有關於天子六工的記載,其中六工中有專門的「草工」,草工就是專門掌管草編的。西周時是很尚禮的,想來,當時的席居文化應該是很完善的,只是礙於文獻記載的匱乏,目前我們所知的並不多。甲骨文中也是有「席」這個字的。

  • 河姆渡出土的蓆子

甲骨文中也有「席」字,一個長方形上面有兩個並列滿格的「人字紋」,這就是席字了,「宿」字的形象也就是一個人躺在一張蓆子上,甲骨文是象形字,可見當時的蓆子就是可坐、可臥的,同時也體現了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甲骨文中的「席」字與「宿」字

到了兩漢時期,席居文化也達到了一個高峰期。上至王侯,下至平民百姓,坐臥都離不開蓆子。當時的蓆子的種類主要有草蓆、竹蓆、皮席三大類。草蓆為一般平民使用,富貴人家將草蓆墊鋪在底下,上面再鋪一層竹蓆,而竹蓆也分多種,當他化身為「簟」時,那逼格就高了,簟席就是權貴的象徵,是可以當作貢品進貢給皇帝的。比如《西京雜記》中記載會稽郡在過節的時候就進獻給皇帝簟席,估計是蓆子的色澤較好,還取名為「流黃簟」。皮席自不用說,自帶「土豪」光環。貂皮作的為貂席,而獸皮作的叫氈席。馬王堆漢墓也曾出土數張「莞席」,莞席是古代五席之一,是其中等級最高者,其次為繅席、次席、蒲蓆、熊席。

蓆子也會經過一些美化,比如用布或絹包邊。一是防止蓆子邊緣劃到人,再者也是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同時,蓆子的邊緣也易捲起,尤其是草蓆,所以還有一種專門壓蓆子的「席鎮」。席鎮多為銅製,也有鐵制。

  • 西漢鎏金熊形銅席鎮

前文提到古代會以所坐蓆子的層數來區別身份等級,同時,在漢代,身份尊貴的人還要專席而坐,比如皇后。在東漢時尚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校尉也有專席的尊榮。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漢文帝與慎夫人的例子了。在《史記·列傳》中有這麼一個例子,漢文帝由於寵愛慎夫人,慎夫人平時就有點「沒大沒小」,有時候會和皇后同席而坐,在一次正式的宴席中,許多大臣也都在,慎夫人仍然不知道收斂,要和皇后坐一個蓆子,這時候有位叫袁盎的大臣站出來指出慎夫人這樣做是不合禮數的,怎麼能和皇后坐一個蓆子呢?漢文帝聽了不高興了。袁盎於是舉了呂后把寵妃戚夫人做成人彘的前車之鑑,漢文帝聽後才明白過來。

漢代時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奪席談經」,也可證明蓆子在當時人眼中的地位。光武帝劉秀曾下令讓群臣談論經書,大臣之間可以互相辯論,辯論輸了的一方就要讓出自己的蓆子給贏的一方,於是,有位叫戴憑的大臣因此贏得了五十餘張蓆子,因此有「解經不窮戴侍中」,在當時廣為流傳。

目前發掘的兩漢時期的漢畫像石(磚)上也有許多蓆子的身影,如《講經圖》,在圖中,明顯的可以分辨出除了講經者,其餘六位弟子皆坐蓆子,其中一名弟子還一人獨享一席。

  • 講經圖,漢代,四川成都弟子山出土

明顯地,由於蓆子自西周起(可能更早)就產生了一定的等級制度,漸漸地,蓆子也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東漢末年,管寧與華歆原本同席讀書,但是由於華歆的不專心,管寧因此「割席斷義」,以與華歆同坐一席為恥。

縱觀中國古代的席居文化,雖在漢代達到高峰,但是後來逐漸被椅凳取代,甚至退出了古代坐臥文化中,只保留了其實用意義,而其中的等級制度逐漸退化。在現代,日本保留著較為完整榻榻米文化,許多住宅里都會有一間「和室」,裡面滿鋪榻榻米。現代日本的榻榻米文化經過千年的發展早已不見最初的影子,但是究其源頭,日本的榻榻米文化在最初的「疊蓆文化」時期,兩國在席居文化上的共性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