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家庭裡面,婆媳之間的矛盾,往往爆發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因為婆婆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養育理論,而兒媳同樣也有著自己的養育觀念,兩代人之間的衝突,最容易從「習俗」開始。
新晉寶媽倩倩最近就遇到這樣的事情,孩子滿百日,按照婆家的習俗必須要給孩子進行「百日開葷」的儀式。
這是一種民間對於孩子祝福的儀式,除了通過這種儀式來提醒和紀念孩子成長到可以吃「人間煙火」的時刻,還寓意著對孩子的祝福。
可是一看儀式的內容,倩倩立馬就害怕了--這是要孩子親吻活魚,而且必須是嘴對嘴。
冷靜過後倩倩就不幹了,這算什麼事?孩子的抵抗力那麼差,而這魚是活魚,看著就怪噁心,更何況還可能有寄生蟲!
於是乎,堅決不讓孩子進行儀式的倩倩和堅決必須讓孩子進行儀式的婆婆之間就吵了起來,無論倩倩說什麼,但婆婆一句「你老公也是這樣帶大的!」...
雙方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倩倩還是忍讓了婆婆,進行完儀式之後,就立刻帶著孩子去看醫生。
百日開葷讓孩子親吻魚嘴這種儀式,在民間寓意著孩子以後可以如「鯉魚躍龍門」般的大放異彩,還有諸如親雞冠,寓意孩子以後當大官,吃雞心寓意孩子以後記性好聰明伶俐的...
可不論百日開葷的儀式是怎麼樣的,其核心目標都是讓孩子收穫幸福健康人生,若是因為儀式而破壞了家庭的和睦,如倩倩般,以後心裡對婆婆心懷不滿,那麼孩子得不到和睦的穩定的成長環境,儀式就失去了本身應有的意義。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爸媽們應該如何應對,能即兼顧孩子的健康,又能尊重老人堅持的習俗呢?我想,首先要了解以下幾個知識點:
一、孩子百日時,腸胃發育狀況
民間所說的「百日」,大體上是指孩子出生後一百天的時候,此時寶寶的消化系統開始逐漸成熟,因而一般在4到6個月之後,開始逐漸添加輔食,但也不能一下子就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即使六個月孩子腸胃發育成熟了,也要逐漸開始添加輔食,不然添加輔食過快,更容易導致孩子腸胃消化不良。
在孩子發育六個月的時候,腸胃系統基本發育完善,但這個時候要添加輔食,應該按照輔食的添加要求來進行,比如在初期添加輔食要遵循由稀到稠,由單一到多樣,由少到多的原則來安排。
可見,真正適合「開葷」的時期,其實是孩子半周歲的時候。
二、如何保證儀式的健康性?
如倩倩所遇到的問題,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有所擔憂,孩子可能不會分辨這親活魚的噁心程度,但是寄生蟲可不會管你大人小孩。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和老人協商,用熟魚或者是假魚(例如魚模樣的年糕)來代替活魚進行儀式。
而如果老人堅持要保持儀式的完整性,必須用活魚,那麼對魚的觀察就非常重要。
如果魚表有寄生蟲,往往一樣就能看出來,包含但不僅限於以下幾點:
- 魚鱗豎起;
- 魚鱗片脫落;
- 身上紅點紅斑
- 肢體腐爛
- 肚子異常大(繁殖期無效)
如果用來進行儀式的魚有以上的體表特徵,那麼堅決不能給孩子進行親活魚儀式了。
另一個方面,則是對當地的水質的了解,如果當地水質是比較差勁,例如含金屬量超標的,那麼同樣也不能讓孩子親吻魚嘴。
三、遇到頑固分子,要早做預防
不得不說,有一小部分老人是十分自我十分頑固的,不論你做何退讓都不會妥協,那麼其實面對這樣的老人,問題也不會在孩子百日時才會出現爭執。
最好的方式,是在孩子返院檢查的時候,帶上老人,一起諮詢醫生對百日開葷等習俗的看法,用正規的權威的專業的,來說服老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uWij24BMH2_cNUgY6TQ.html淅爸寄語:習俗是一種文化傳承,而科學也不是教條主義,盲從是不可取的,在此類問題上,最忌諱的就是雙方都堅持「我以為」,辯證的看待問題,保持家庭和睦和保持孩子健康,並非不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