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讓你穩賺不賠的水產品價格保險,你會投保嗎?

2020-03-28     中國水產養殖網

3月23日,浙江湖州德清隆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183畝翹嘴紅鮊(白魚)向中國人保財險德清支公司進行了投保,喝到了浙江商業性淡水魚價格指數保險後的「頭口湯」,這是浙江首次推出水產養殖價格指數保險。按照約定,這183畝翹嘴紅鮊(白魚)保險金額為每公斤25.43元。也就是說,如果保險期滿前十天的市場價為每公斤24.43元時,他將獲得每公斤1元的差價補償,按照正常養殖密度1000公斤產量,該養殖戶合計能獲得18.3萬元。

2月4日,德清縣出台了《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平穩發展的政策意見》,對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種養大戶等農業主體從保險服務、電商銷售、金融支持、生產保障等六方面給予支持,全力推動農業復工復產。在這個背景下,人保財險德清支公司在德清縣金融辦的引導推動下創新推出商業性淡水魚價格指數保險,該險種是針對淡水魚養殖戶因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導致農產品價格低於目標價格造成的損失給予經濟賠償的一種創新模式。

在水產養殖行業以及大農業板塊,險種最多的就是災害性保險,比如颱風、乾旱、高溫等等等危及生產的災害一旦發生,投保的養殖戶受到了損失,保險公司就會根據情況理賠。不同地方推廣的災害險不同,比如福建等地颱風較多,颱風險推廣的就比較早;長江中下游高溫天對河蟹養殖破壞性很大,在前幾年就有了高溫險。還有一種叫漁業互助保險,在沿海漁業發達的省份推廣的也多,浙江等省推廣的尤其好,主要就是針對從事漁業生產經營單位的一個險種。總結起來看,目前涉及水產行業的保險主要就是針對生產環節的,大農業板塊也是如此。在疫情的影響階段,德清縣推出「商業性淡水魚價格指數保險」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在全國的水產養殖里,德清並不是第一個推出類似保險的。從新聞報道的情況來看,201年湖北武漢東西湖區試水了「價格保險」,針對的品種是青魚,武昌魚,投保一年內,市場價格低於歷年平均水平,即自動觸發理賠,費率為7%;農戶自繳保費的20%,政府補貼80%。

2019年7月19日,國元保險望江支公司開出安徽省小龍蝦價格指數保險第一單,為望江縣賽口鎮一養殖農戶提供75000元風險保障。

2019年11月8日下午,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小龍蝦目標價格指數保險理賠發放儀式上,石集鄉新汴居支部書記史蘇文代表土地股份合作社的10戶龍蝦養殖大戶,領到了安信農業保險公司發放的72900元賠償款。

2019年11月11日,安徽蕪湖市農業農村局和蕪湖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蕪湖市小龍蝦價格指數保險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保險期間是每年5月1日-6月30日。截至3月15日,各保險機構已承保小龍蝦價格指數保險面積1.34萬畝,承保農戶66戶,每畝保費90元,養殖戶只要承擔30%即27元,如果是貧困戶的養殖戶,只要承擔10%即9元。

2020年2月12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促進海洋與漁業持續發展的十條措施的通知》,探索開發鮑魚、大黃魚、石斑魚等大宗水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近日,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養殖險工作組人員及共保公司相關人員,到寧德市蕉城區調研大黃魚價格指數保險相關內容。

2020年3月23日,德清隆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183畝翹嘴紅鮊(白魚)向中國人保財險德清支公司進行了投保。

水產養殖行業的「價格保險」但從無到有,最近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在全國就有四五個,總的數量上雖然不多,但一些省份的嘗試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說明了方方面面開始對這個版塊重視起來了,尤其是疫情對一線的水產養殖戶造成了多少不等的損失,損失發生的時間又很集中,在這個大背景下,如果有越來越多的水產養殖主養區能推出「價格保險」,對整個行業的扶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水產養殖颱風指數險惠及福建八成沿海漁業縣域

中央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出台後,3月17日,人民銀行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就運用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支持復工復產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安排,會議要求,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要進一步管好用好再貸款再貼現政策,重點支持現階段亟需解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難點」和「痛點」,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支持抗擊疫情衝擊能力較弱的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支持生豬等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磷肥生產等春耕備耕關鍵領域,等等等。在水產養殖板塊的保險,無論是養殖類的保險,還是價格類的保險,都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保險公司的設計和養殖戶的配合,三方缺一不可。現在政府有明確的扶持政策了,只需要更多的保險公司參與進來,然後好好地對廣大養殖戶宣傳,三方聯動效果好的話,類似的「價格保險」是有前途的。

在水產養殖保險的推廣過程中,難度肯定是有的,水產養殖網認為主要就是以下這三個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的補貼扶持力度。這種補貼都是靠地方財政下撥的,說白了,地方上有錢沒錢,直接決定了補貼扶持的力度,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就像農機補貼一樣,一模一樣的農機設備,在這個地方可能補貼90%,在另一個地方可能就補貼50%,懸殊特別大,沒辦法,地方上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補貼。

2018年夏天,北方持續高溫讓環渤海灣地區的很多海參養殖破產了

第二、保險公司的險種合理程度。險種合理的話,宣傳到位了,養殖戶能買帳投保,要不然養殖戶明顯得不到保障的險種,就是個擺設。水產養殖網了解到,2016年武漢東西湖區推廣武昌魚「價格保險」的時候就遇到這個問題,剛開始險種設計是1斤以上武昌魚價格低於5.25元/斤時,就觸發保險賠償機制,而整個2015年武昌魚的價格最差也沒有低於5.5元/斤,推廣的過程中養殖戶根本就不買帳,甚至懷疑保險公司就是為了騙錢。後來保險公司又進行調整,武昌魚價格低於5.6元/斤,自動觸發理賠。此外有一點也是非常關鍵的,就是理賠率。在現實生活中,老百姓花錢的各種保險,也更傾向於選擇大公司,因為理賠相對有保障。

第三、養殖戶能不能接受。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不少養殖戶根本沒有保險意識,哪怕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很大、保險公司的險種也比較合理,養殖戶只要出很少的錢就可以投保了,但養殖戶就是沒有投保意識,這也沒辦法,這需要慢慢的宣傳,調動養殖戶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養殖戶有投保意識了,這就要看地方的扶持力度和險種適合設計的是否合理,因為養殖戶也會精打細算地控制成本,「如果按照險種的保險價格,養殖戶都能有不錯的利潤空間,這樣投保之後,只要養出魚,基本就是穩賺不賠的,養殖戶肯定樂意投保的」。

「防大於治」的道理,無處不在,但總有人有僥倖心理。

水產養殖行業的保險,已經推廣不少年了,但總體的普及率並不廣。從水產養殖網了解的情況來看,其中存在的問題還是在以上這三個環節,扶持力度大不大啊,險種是否合理,養殖戶的保險意識。在現實社會裡,普通老百姓的投保意識儘管在慢慢升高,但總體的程度還不高,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保險就是騙錢。所以在水產養殖行業碰到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理解,就像現在很多水產養殖戶依然沒辦法理解「防大於治」這四個字一樣。或者說即便有的養殖戶知道「防大於治」,但在魚蝦蟹價格不好的情況下,成本扣的很死,就會存在僥倖心理,「如果運氣好不發病的話,那不就省了預防的成本嘛」,有這種心理的養殖戶還是比較多的,所以無論在水產養殖行業推廣哪一種保險,都不是容易的,這條路很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_bdI3EBfwtFQPkd1Y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