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報道》記者 李卉嬪
人物名片:
鄧磊,男,40歲,中共黨員,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ICU 副主任醫師,國家(四川)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先後參與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尼泊爾地震的醫學救援行動,是急救線上負重逆行、守護生命的先鋒戰士。
「向白衣天使致敬」「保重」「平安歸來」……1月23日,除夕前一晚,一個醫生微信群陸續彈出很多祝福信息,這些信息都是發給鄧磊與另一位醫生。原來他們二位馬上要出征武漢,去救助新冠肺炎患者,鄧磊所在的四川援鄂醫療隊是四川支援武漢的第一支醫療隊。當時,鄧磊患流感還未痊癒,大伙兒對他此舉有些不贊同,他卻自信地說:「我已經好多了,去武漢完全沒有問題。」而此次負重逆行的初衷源自他的初心:「作為一名急危重症醫生、一名中共黨員,在大災大難前,我義不容辭,只能向前,沒有退路!」
鄧磊(右一)及其隊員抵達武漢
戰鬥在重症病房區
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省會武漢形勢尤其嚴峻。四川省計劃派出第一批醫療隊赴武漢,危重症是最需要的科別之一,作為長期從事危重症工作且有豐富救援經驗的鄧磊踴躍報名。
25日,到達武漢進駐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後,鄧磊立即著手負責重症監護病房病人的救治與護理工作。這裡多是已經呼吸困難、病情嚴重的病人,而且紅十字會醫院距離華南海鮮市場直線距離僅1.5公里,對醫務工作者來說,危險性和壓力可想而知。鄧磊用日記記錄著自己從忐忑不安到直面挑戰,再到從容應對的過程。
「1月25日,雖然曾多次參加抗震救災前線救援,但這一次真的有點忐忑。面對看不見、摸不到,且異常強大的病毒,作為一名醫生也感到緊張。」
「今天(1月26日)終於下班了,已沒有昨日的忐忑與緊張,但一身的疲憊,就想躺下休息。」
「現在(2月2日)已經可以很從容地融入到當地醫院的醫療護理工作中了,每個人都經歷了蛻變和成長的過程。」
鄧磊團隊正在給重症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手術
重症病房區的病毒濃度異常高,進入前需要全副武裝,隔離衣、帽子、口罩、護目鏡、防化服、鞋套、面屏、手套……「這既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也是對病人和社會負責。」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很可能給自己或他人造成感染的風險。在做氣管插管手術時,醫生整個面部離病人非常近,病人還會因咽喉不適咳嗽,帶出的高密度病毒形成的氣溶膠載體噴到醫生的面部,極易導致醫生被感染,所以還需要戴上正壓頭套。穿上全套防護裝備會導致醫護人員4-8小時都沒法喝水、沒法上廁所、聽不清楚,有時護目鏡起霧還會影響視力。鄧磊這樣形容道,在重症病房中待了一天後,脫下防護服則像拆炸彈一樣。「不知道衣服上、手上有多少病毒附著,稍微不慎可能就會感染。」但所有醫護人員沒有一聲怨言,「沒有什麼比搶救患者的生命更重要了。」
在重症病房工作的鄧磊
記者電話採訪身在武漢的鄧磊時,他談起了幾天前的一例手術。2月20日晚,鄧磊對一名重症患者實施ECMO(體外膜肺氧合)手術,這可以為患者提供體外的呼吸和血液循環支持,爭取更多救治的時間。從晚上7點趕到醫院準備手術,晚上9點手術開始,直到凌晨兩點手術結束,整個過程歷時7個小時,終使患者轉危為安。
到達武漢不到一個月時間裡,鄧磊所在的團隊已經開展了包括ECMO、氣管插管、有創通氣、纖支鏡等在內的創新型醫療技術。截至2月25日,鄧磊團隊負責管理的床位數從8張增加到了18張,累計收治重症患者約80人,已幫助20多名重症患者成功轉入普通病房。
鄧磊與即將轉入普通病房的重症患者合影
從汶川到尼泊爾
與鄧磊結緣,是在2017年底四川醫療隊赴尼泊爾義診那段時光,戴著眼鏡、斯文儒雅、高大帥氣、喜歡攝影的他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他負責治療的第一道關——分診,詢問病情、做初步的檢查,確診後將病人分流給專科醫生。到加德滿都南部山里義診遭遇塌方時,在決定前進還是退回的黨員臨時會議上,他積極響應,「我們肯定得去,我們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不能給祖國丟臉啊!」危難時刻,他的顧全大局,讓我肅然起敬。這樣一位醫生是怎樣「煉成」的?一切都要從鄧磊的從醫經歷中去探尋。
2004年四川大學醫學碩士畢業的鄧磊進入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工作,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是他第一次參加緊急醫療救援行動。2009年,他申請加入國家(四川)緊急醫學救援隊,這是中國成立的首支緊急醫學救援隊,此後2010年玉樹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2015年4月27日,中國政府醫療隊抵達尼泊爾參加該國抗震救災醫學救援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強震後的第二天,中國政府向震區派出首支醫療隊,就是鄧磊所在的國家(四川)緊急醫學救援隊。因為他們有豐富的地震救援經驗,能更好地適應高原氣候,而且成都有直飛加德滿都的航班。醫療隊由60餘名醫務人員組成,鄧磊便是其中的一員。
鄧磊負責收治病人、檢傷分診,是面對病人的第一道窗口。由於當地百姓很多不會說英語,鄧磊一邊檢查傷員病情的同時,還需要思考如何用最簡潔淺顯的語言或者用手比劃來與病人溝通,以便下一步的具體治療。到達災區的第二天,就迎來了收治高峰,鄧磊所在的小組1小時內就收治了30名傷員,災情嚴重,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傷員有增無減。4月29日,帳篷醫院裡實施了第一台胸腔閉式引流手術,及時改善了患者呼吸困難的症狀,成功讓病人化險為夷。在尼泊爾的13天裡,救援隊救治了600多名傷員。
中國醫療隊在尼泊爾開展抗震救災醫學救援
儘管已經多次參與地震救援,但初到異國他鄉,當地多變的天氣還是讓大家措手不及。鄧磊的「戰地日記」寫到,「4月28日中午過,天降瓢潑大雨,由於個人帳篷防水太差進水,導致睡袋及其他個人物品全部被浸濕,到晚上睡覺時都還是潮濕的。4月29日,一會兒烏雲密布,一會兒又艷陽高照,剛裹上衝鋒衣、防寒服,一會兒又脫得只剩馬甲」。
兩周的時間裡,救援隊所在的臨時安置點,有時狂風襲來,把帳篷整個掀翻;有時太陽熾烈得能將人曬傷,轉瞬間太陽隱去,又凍得人瑟瑟發抖。儘管如此,能救治傷員,幫助尼泊爾百姓減輕痛苦,這份醫務工作者的榮譽感讓鄧磊覺得十分自豪。他告訴記者,作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一員,凡有需要,無論國內國外,他都十分願意參與且義不容辭。在鄧磊看來,這既有利於個人成長與經驗積累,又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尼泊爾杜巴廣場:震前(左)、震後(右)
達拉哈拉塔:震前(左)、震後(右)
「鐵漢」也柔情
由於長年戰鬥在急難重症一線,經常參加突發重大緊急事件救援,見慣了生死的鄧磊,擁有常人難以比擬的意志,但面對家人和病人,他又有一顆柔軟的心。
他告訴記者,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這次武漢救援出發前,他惦記著兒子感冒還沒好,但卻來不及去醫院買藥,家裡口罩也沒有了。出發當天,妻子送行時,他甚至都不敢多看妻子一眼,「我怕自己忍不住,其實當我埋下頭時早已潸然淚下。」
尼泊爾山區塌方山體前的鄧磊(左一) 李卉嬪攝
長時間出門在外,家人是他最深切的牽掛。2月14日那天,鄧磊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老婆,抱歉沒有在走之前給你們準備必須的防護用品,不知道我離家前,買來凍在冰櫃里的那800個餃子、抄手,你們都吃完了嗎?……」為了減少家人的擔心,他從來不說在外面遇到的危險、苦處,或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就連尼泊爾義診的塌方事件,他也只是在回國後才對妻子簡單提起。
鄧磊兒子寫給爸爸的寒假小報
對於兒子,鄧磊嚴厲中不乏慈愛。在兒子的眼裡,爸爸是個英雄,雖然也很怕鄧磊的嚴厲,但是小傢伙對於爸爸的愛卻一直溫暖著鄧磊。在最近的一份寒假小報中,兒子寫道:「爸爸,我想你了,你快點回來,我學會了炒泡青菜,等你回來,我做給你吃。」說起兒子,鄧磊聲音哽咽了。
對病人,他用無比的耐心去鼓舞他們,堅定他們戰勝病魔的鬥志。而病人強烈的求生慾望也讓作為醫生的鄧磊深受觸動。在武漢期間,常常會看到很多重症病人即使呼吸都異常困難了,還堅持在病床上做擴胸運動,堅持活動鍛鍊,甚至拿下氧氣面罩,吸收營養液,以增強抵抗力,早日戰勝病毒。鄧磊動情地說道:「看到這些,我頓時覺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為每一個生命加油!為武漢加油!」
記者手記: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數醫務工作者捨生忘死奔赴抗疫一線,僅2017年底參加尼泊爾義診的10多位醫生中就有5位先後參與到了湖北救援中。他們辭別親人,帶著對家人的牽掛,毅然奔赴抗疫第一線。一線醫護人員工作不分晝夜,看到那一張張取下口罩後滿布道道勒痕的臉,以及眼裡的疲憊,雖然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不知道他們是誰的女兒、兒子、妻子、丈夫、爸爸或媽媽,我只想道一聲,千萬珍重,我們都在等著你們凱旋!
更多精彩詳見《一帶一路報道(中英文)》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51-1788/F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2096-2886
郵發代號:62-625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彭納
審核:向雯
主編:鄧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