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來源
在一護理群內,一位同仁求助股動脈抽血後,腹股溝出現大面積青紫瘀斑,該如何處理?很明顯該患者是動脈采血後出現了併發症---皮下血腫,伴或不伴假性動脈瘤。
筆者給的建議是:讓她先判斷是誤穿靜脈出血導致的皮下血腫還是動脈出血導致的皮下血腫,如果僅僅是皮下淤血或血腫,問題不大,慢慢會吸收的,現在重要的是看看有沒有動脈穿刺後按壓不正確形成的假性動脈路。如圖:
一、皮下血腫的原因有哪些?
1、患者因素:患者使用抗凝劑;血管彈性差、脆性大;患者在穿刺後半小時內下床,或更早。
2、護理人員因素:穿刺技術不熟練,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針頭過大;按壓方式或方法不正確、時間不足。
以上因素存在時,不管是靜脈還是動脈穿刺都可引起皮下血腫,不同的是動脈穿刺不但可形成皮下血腫、還可以出現血腫伴假性動脈瘤。
二、皮下血腫、假性動脈瘤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1、提高操作者穿刺技術,避免反覆穿刺
美國2016《輸液治療實踐標準》33. 穿刺部位的準備和導管置入實施細則 I. 總則F中規定每個臨床醫護人員嘗試外周穿刺的次數不應超過兩次,總的嘗試次數不應超過4次。多次不成功的嘗試造成患者疼痛、延遲治療、限制將來的血管穿刺、增加成本和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2、正確的評估
操作前,全面評估患者是否使用抗凝劑;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異常。
3、嚴格遵守操作規範及操作標準
《動脈血氣分析臨床操作實踐標準》中動脈采血部位選擇中推薦:
橈動脈作為動脈采血首選部位。
股動脈應為動脈采血最後選擇的部位,因為股動脈壓力較大,壓迫止血困難,易發生假性動脈瘤、出血及血栓;並與股神經、股靜脈伴行,穿刺時可能誤傷股神經或誤采靜脈血 ;穿刺時須暴露隱私部位,穿刺部位消毒不徹底容易引起感染 ;缺乏側支循環,股動脈損傷可累及下肢遠端的血供,長期反覆穿刺可導致血管內壁瘢痕組織增生,影響下肢血液循環。
新生兒禁忌選擇股動脈進行穿刺。
4、做好健康宣教
拔針後立即用乾燥無菌紗布或棉簽按壓3~5分鐘,並檢查出血是否停止;患者有高血壓、凝血時間延長或應用抗凝藥物時,應延長按壓時間。按壓鬆開後應立即檢查穿刺部位,如未能止血或開始形成血腫,重新按壓直至完全止血;避免使用加壓包紮代替按壓止血;避免過早下床活動,如股動脈穿刺抽血後避免半小時內下床活動;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檢查後,術肢制動12小時,平臥24小時,不可過早負重。
5、選擇合適的穿刺工具
動脈血氣分析采血時推薦使用專用動脈采血器采血,其針頭粗細適宜,可避免由於針頭過細造成溶血及針頭過粗造成的動脈內膜損傷;美國2016《輸液治療實踐標準》26.血管通路裝置(VAD)的計劃26.3中規定,在滿足治療方案前提下選擇管徑最細,官腔數量最少的導管,應該是滿足處方治療所需的創傷性最小的裝置。
6、術後嚴密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穿刺點有無出血、包塊、疼痛等不適,採用「望、觸、詢」的方式,「望」即觀看穿刺點,「觸」即要親自觸摸穿刺點周圍有無隆起及波動「詢」即詢問患者自身感受。
三、血腫的處理
1、單純皮下血腫的處理
(1)局部濕敷:24小時內採用局部冷敷,24小時後採用局部熱敷。
(2)雲南白藥氣霧劑:先用雲南白藥保險液對局部血腫部位進行噴霧,範圍略大於患處面積,3分鐘後再噴雲南白藥氣霧劑,範圍同上,每天噴3次。
(3)50%的硫酸鎂濕敷,每次1小時,每天3次。
(4)喜遼妥:3-5cm的乳膏局部塗抹,每日2次。
2、假性動脈瘤的處理
(1)發生皮下血腫後,應及時行血腫處超聲檢查,以明確是否有假性動脈瘤的存在。
(2)視動脈瘤的大小採取合適的止血方法,瘤腔直徑小於1.5厘米、瘤頸較細長的較小動脈瘤可患肢制動,再次加壓包紮或人工壓迫聯合加壓包紮或器械輔助加壓治療,使瘤體閉合,但閉合時間從幾天到2個月不等。
(3)瘤腔直徑大於2厘米的較大動脈瘤,患者疼痛明顯,有出血的風險,儘早手術治療或超聲引導下輔助治療。
穿刺失敗引起的皮下淤血可增加患者的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而假性動脈瘤可使患者疼痛、甚至破裂可引起大出血。所以,動脈穿刺時一定要遵循橈動脈、肱動脈、足背動脈、股動脈的順序選擇,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及糾紛。
參考文獻:
1、2016美國《輸液治療實踐標準》。
2、吳欣娟。臨床護理技術操作併發症與應急處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胥小芳,孫紅,李春燕等。動脈血氣分析臨床操作實踐標準。《中國護理管理》2017年第9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QyESG8BMH2_cNUg7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