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與家人團團圓圓地聚在一起,對於異鄉人來說都是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
可是,短暫的春節完了,很多人紛紛踏上回歸的旅程。
在中國,有那麼一部分人,為了維持生計,背井離鄉。
春節跟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時刻,對他們來說是很難得的。可一旦這個時刻結束,他們又不得不選擇離開,又不得不面對一場撕心裂肺的分離之痛。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非常讓人心酸的視頻。有一對夫妻,春節結束了,他們不得不回去外地打工,而他們的兒子卻不願意他們離開。
當媽媽打開車門,孩子猛地撲上去,死拉著媽媽不放手,儼然一副一定要跟媽媽一起走的狀態。孩子還在情急之下扯住媽媽的頭髮,誓死不放手。
可是,小孩子的力量畢竟有限,最後他還是被老人家拖下了車,無奈地看著父母的車子漸行漸遠。
這名兒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就被留在農村的家裡面成為了一名留守兒童。
十月懷胎生下孩子,我相信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這種離別之痛都不會少。但是因為現實,他們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面對長期的骨肉分離。
很多網友看到視頻之後都特別的揪心,也許在來年春節結束之際這樣的心酸又要再上演一遍。就這樣重逢與離別重複上演,等到孩子長大,他還會熱情地期待自己的父母回來嗎?
也許會,也許不會。
會是因為他們之間仍然存在著血緣關係,血濃於水是永恆不變的定律;
不會是因為對這種重逢離別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知道叫破喉嚨,呼天搶地也留不住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心也變得越來越「硬」。
留守兒童,這個殘酷的代名詞其實一直在傷害著親子關係。
在安徽,一名留守兒童在家裡跌倒後大喊爸爸,也同樣讓人淚目。
這名孩子的父親表示,他跟妻子長期在外面打工,孩子就放在家裡讓老人照顧。但為了能夠經常看到女兒日常的生活,他在家裡安裝了攝像頭,方便他們時刻關注著孩子的一切。
當孩子對著攝像頭叫出的那一聲「爸爸」,他也表示自己非常心疼並且泣不成聲。
還有上面這位小朋友,不捨得父母離開,無奈之下,媽媽騙他要帶他走,讓他自己收拾行李。
可當他乖乖把自己的行李收拾完畢後,出來發現爸媽已經離開,頓時崩潰大哭。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父母也是無奈之舉。也許父母會認為這種心酸只是一時的,但是請做好孩子會被傷害一生的代價。
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幸福的人通過童年來治癒自己的一生,而不幸福的人卻用自己的一生去治癒童年。
孩子用一生尋找一份安全感
因為小時候被放在家裡照顧,而老一輩畢竟只是隔代教育,他們並不能給到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環境。孩子失去了歸屬感,也就等同於沒有了安全感。
當孩子長大後,會容易走極端。要麼是覺得有家沒家無所謂,因為從小缺乏安全感,家他也不再需要;要麼就是對安全感過度需求,在追求的過程中容易犯錯。、
從小失去自信,自卑由心而生
留守兒童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自卑的心理。自卑對一個人的危害非常大。
當面對一個新環境的時候,他們會變得小心翼翼,過度保護自己。當面對熟悉的環境時,他們就會豎起身上的刺兒來掩飾內心的恐懼與不安。當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也會選擇卑微地去生活,然後逐漸形成一種「討好型的人格」。
這樣的孩子就像是一種「病態」存在於社會上,長久發展下去定會被社會淘汰。
從小缺愛,長大學不會如何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距離帶給孩子的並不是美,而是帶走了父母的愛。不管父母多愛孩子,一旦有了距離,這樣愛就不能傳達給孩子。
即便孩子有了老一輩的愛護,但畢竟爺爺奶奶並不是親生父母,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這就等同於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隨著孩子的長大,冷漠的情感越演越烈,孩子將會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表達愛的方式,負面情緒越來越多,最終走向叛逆。
失去了表達愛的權利,孩子的幸福也得不到保障。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無論父母有多忙,也請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即使父母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也請不要錯過孩子0-6歲的成長。
搬起磚頭抱不了你?可是孩子能被抱的也就這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