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感受,才能有好的行為!這些否定孩子感受的話,你一定說過

2022-06-06     福林媽咪

原標題:有好的感受,才能有好的行為!這些否定孩子感受的話,你一定說過

文丨福林媽咪

「媽媽,我吃飽了。」
「你才吃那麼一點,怎麼可能吃得飽,不行,多吃一點!」
「媽媽,今天做的菜不好吃。」
「怎麼會,媽媽覺得很好吃,你看今天的菜多有營養。」
「媽媽,我熱了。」
「一點都不熱,不許脫掉外衣,容易感冒!」

以上這些都是對話,你和孩子之間是否經常上演?

以前,兒子中午吃完飯,我會讓他先寫一會兒作業再睡覺,這樣不至於剛吃完飯就躺下睡覺,起床之後就可以直接去學校。

但是兒子經常剛坐下來寫作業,就說「媽媽,我餓了。」
每次我都會說:「剛吃完飯,哪裡餓了,趕快寫作業。」

這段對話乍一看是不是沒什麼問題,我也一直覺得孩子就是不想寫作業在找藉口。

後來我才知道,我這個行為就是典型的「否定孩子的感受」

當我們接受孩子的感受,他的感受才會好,當我們否定他的感受,他就會困惑,憤怒,反抗,就比如我覺得他剛吃完飯不可能餓,可他真的感到餓,那他就不會去心甘情願的學習。

……

嘴上說著要做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結果實際操作中,卻還是難免用自己的感受去侵犯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依然不能理解是哪裡的,可以試著換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一個人帶孩子很辛苦,去找你的朋友傾訴,然後你的朋友給你的安慰總是這些話:

「這真的沒什麼,很多媽媽一個人帶兩個娃呢,別想那麼多!」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就是全職媽媽的悲哀。」
「何必要讓自己那麼累,家裡也不去客人,不用天天那麼辛苦地打掃。」
「為什麼你就不能讓你婆婆來幫幫你呢?」
「我能理解你老公這樣的態度,他在外面工作壓力也很大。」
……

結果可想而知,你的情緒根本得不到宣洩,反而會更堵得慌。

當我們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過分同情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太可憐,提問會讓我們產生防範心理,而此時的我們也最不想聽到建議、大道理,解決不了問題的同時還會讓我們更糟糕。

如果這個時候能有人真正願意傾聽,認同我們內心的傷痛:「今天對你來說真是有點憋屈,承受了這麼大的壓力,心裡一定很痛苦。」

當我們聽見這樣共情的話語,那我們就會感覺沒那麼鬱悶,而且願意更多地去傾訴,當把心裡的煩惱都說出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已經沒那麼難受了。

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能多傾聽孩子的感受,肯定他們的感受,甚至主動去看見他們的感受,與他們共情,那麼孩子也會願意更多地跟我們傾訴,同時也有助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阿黛爾法伯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一書中提到:當孩子的感受不斷地被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

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事實上,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聯繫,而有好的感受,才能有好的行為。

怎樣讓孩子有好的感受?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

當我們不斷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時,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去相信自己的感受,以及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父母……

而接受孩子的感受,並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因為我們很多父母在自身成長過程中,就經常遭到這樣那樣的情緒否定。

接受孩子感受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練習

後來,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說了一些不好的情緒的時候,我不會再告訴他「不許這樣說」,而是去說出他們的感受,並且用假設的方式實現他的願望。

改掉這個問題,我是經過了刻意的練習的,我買過一本書,這本書可能很多媽媽都聽說過,前文中我們也提到過,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這本書非常暢銷,剛看第一眼的時候覺得這不像是一本圖書,更像是一本練習冊,後來我才明白這本書為什麼要這樣搞,因為在學習家庭教育方式的時候,我們這些父母需要的不僅是指導,更是實踐。

它裡面有非常多的日常生活場景對話,它還會給出一句孩子的話,給出一個填空的地方,讓你把自己的反應和回答寫出來,當你真正寫出來,你就會發現自己哪裡有問題,然後才能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保持覺醒。

我就是這樣把自己訓練出來的。

首先我們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

其次,我們用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建議、和提問。

說出孩子地感受特別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們自己在經歷什麼樣地感受,他們便開始著手幫助自己。

記得以前我帶孩子去打疫苗,他遠遠地看見穿白大褂就開始嚎啕大哭,我會說:

「男子漢,勇敢點,就一下下,哪有那麼疼!」
「你看那邊的小朋友打針都沒哭。」
「打疫苗是每個小朋友必須要做的事情!」

孩子的哭鬧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哭得更厲害,因為感受一再地被擱置、被否定,不但恐懼打針,還在跟我置氣。我越是想讓孩子停止哭鬧,卻越被這個哭鬧的孩子所激怒。

最終似乎走向了敵對。

而現在的我會說:

「打針最恐怖的就是即將打針的那幾分鐘對不對?媽媽小時候也很怕打疫苗,如果有人能發明一種無痛針,該有多好!」
「但是後來我一想打疫苗可以預防生病,我就變勇敢了!」

聽到我說這些話的孩子,真的就不再哭了,他說想像媽媽一樣勇敢,也不生病。

此刻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接受、被尊重,而且還能感受父母的愛。

當有人理解你的疼痛時,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讓我們更容易面對疼痛。

願我們都做溫暖而有力量,平和而強大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24781aa7c131264f35c8c0ca20d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