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絮語:這一周以來,小愛媽媽群里討論最多的,莫過於下周一的線上課堂上新課了!雖說這兩個月在線學習基本上就沒斷過,但畢竟不學新課,也大都是放養式的學,上課不過是圖個心理安慰。上新課可就不一樣了,不僅要求家長做一個合格的全科老師,孩子的自律和自驅力,也是學多學少的關鍵決定因素。沒有養成自律習慣的娃,難道就要接受落後的事實了嗎?正在小愛焦慮之時,看到了老朋友@史詩這篇經驗帖,覺得收益匪淺,也分享給各位媽媽~
文、圖/ @史詩
我家的自律培養,要從一張表格開始說。
周一任務:做周計劃表
在我家,每到星期一,女兒都有一件任務必須完成——做一張表格,畫出自己這周的計劃。
這樣的任務是從女兒4歲9個月開始的,如今女兒5歲7個月,任務已經成了習慣。
「表格」這個詞聽起來很嚴肅,其實非常簡單。真正做起來,只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畫出表格,我幫女兒寫上星期一到星期日。
確定這一周要安排的事項。比如在上個學期,她每周要完成以下這些事:
a.課外班:花樣滑冰、畫畫和芭蕾各一節課
b.自學:英語兩次,識字兩次,滑冰練習兩次,陸地訓練兩次
女兒根據課外班的上課時間和自己的意願,用各種圖形和符號將上述事項標在表格中。
在外人眼裡,這樣的表格可能就像一堆莫名其妙的鬼畫符。但是在我家,它卻是女兒的好幫手。
課外班是女兒自己選擇的,自學的內容和時間也是由女兒自己決定的。自己對自己提出要求,遠比外人的灌輸要好得多。
女兒在4歲9個月時畫的計劃表,當時還是花花綠綠的小女孩風格。
之所以會想到表格這一方式,還要從女兒4歲開始學習花樣滑冰說起。
學習花樣滑冰需要3個不同的場地:離家很遠的滑冰課俱樂部、離家較近的商場內的冰場,以及進行陸地訓練的家。從那時起,每到周末,我都會和女兒商量下一周的練習時間。
最初我們只是口頭商量,效果並不好。4歲多的小朋友並不能準確記住這些計劃,而且很容易被各種外因左右——就像我們大人工作一樣,如果計劃沒有落到文字上,就很難有百分之百的保障。
於是,從女兒4歲9個月開始,日程安排的方式由口頭商量變成了直接體現在表格上。
這樣一來,女兒的自主性也更強了——自己選擇的學習/練習內容,自己安排的時間,當然要按計劃完成。不用我提醒,每天需要做什麼,看看牆上的表格便一目了然。
配合花樣滑冰進行的陸地訓練,每次都從柔韌練習開始。
找到內在動力,才能長久堅持
有了計劃表,就等於有了一雙無形的眼睛在督促。但僅有這樣的督促是不夠的,還要從堅持中尋找動力。
以花樣滑冰為例。從初學到熟練,每一個動作都需要數遍的練習。這個過程中,定期通過聊天和視頻進行復盤鼓勵是非常重要的。
當一個動作有了較大的進步時,我會給女兒看看幾個星期前的練習錄像,或者回憶一下當時的練習情景,通過這種直觀的對比,女兒會立刻感受到自律努力的進步。
幼兒園放學後,女兒在商場內的冰場自己練習新學的動作。
有一次,女兒問我:
「為什麼我會的動作越多,我就越喜歡滑冰呢?」
我回答:
「這是當然的啊,你會的動作越多,你在冰上就越自由,就越喜歡。」
每次出門旅行,我和女兒都會努力完成「滑遍全世界」的目標,滑冰成了我們旅行中必有的項目。
去年10月在倫敦時,恰逢自然歷史博物館旁邊的露天冰場開業,看到女兒興高采烈喊著「我好想趕緊滑冰」衝進冰場的樣子,我打心眼兒里為她開心。
雖然我們並非以走專業道路為目標,但是既然選擇了學習,就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的自己。
在努力中學會自律,從自律中找到自由——這樣的過程,我想是會受益終身的。
重視「事件」,而非「時間」
現在想想,對於自律這件事的重視,可能是和我自己有關。
從性格上來說,我自小就是個認真、守規矩的人——目標可以很大膽,但在實現目標的路上必須走得踏實。
這樣的性格幫助我成為了文字愛好者和旅行攻略控,並把我推入了自己喜愛的事業中。
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平時的日程完全要靠自己安排。每天早上送女兒上幼兒園後,就要馬上投入工作。白天的時間看起來不短,真正用起來卻十分緊張,尤其是到了下午四點,工作狀態正漸入佳境,卻必須強行停止打字,因為幼兒園的放學時間到了,而且回到家後的整個晚上也都是陪伴時間。
在這樣的日程中,如果想要自由自在,就必須管理好自己。
有人可能會問:
「大人或許能接受這樣的管理,但是給還未上小學的孩子列計劃表,是不是太苛刻了?
有了表格,孩子還有時間玩嗎?」
當然有!女兒每天幼兒園放學後,我家是這樣「執行」表格的:
晚上5點半-7點半:放學到家,女兒玩耍、看動畫片,大人吃晚飯。
晚上7點半-9點:完成當天計劃。
晚上9點-10點:讀繪本、洗漱、睡覺。
女兒的表格重視的是「事件」,而不是「時間」——也就是只寫這天需要完成的事項,而不會把每分每秒都細化。
這樣一來,「時間」只是一個框架,它會提醒孩子必須遵守,但不會讓孩子感到拘束。
每個「事件」的時長並不是特別固定,學習方法也多種多樣。比如由爸爸負責的識字,就是從自製的漢字塗色開始的。
這裡可能還需要特別說明一點:
「讀繪本」對於女兒來說並不算「事項」,而是從她8個月大起就融入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閱讀成為習慣,就不再需要表格的督促。而目前列在表格里的這些「事項」,或許將來也會離開表格,成為女兒欣然為之的日常。
女兒喜愛繪畫和手工,在課外班之餘,還會花大段時間自己創作。即使不寫進表格里,繪畫也正在成為她的又一個日常。
自律並不等於廢寢忘食,而是要將精力集中在「喜愛的」與「必需的」事情上,通過有計劃的努力,來收穫更充實的快樂。
特殊時期,也是自我梳理的最佳時期
這個寒假,一場突如其來的長假,讓一切計劃全被打亂。原本預訂好的節後旅行,也只能從機票到酒店逐一退掉。
於是,從春節後的正月初十開始,針對完全在家的狀態,我和女兒製作了新的計劃表:
在保證規律作息的前提下,分成上午和下午兩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完成一個或兩個事項,平均每個事項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其他時間則可以自由玩耍。
這個特殊假期里的計劃表,女兒的「畫風」已經越來越簡潔,也越來越「個性」。
比如自學拼音,就是這個假期里每天上午要完成的事項——原本只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後來女兒問我,能不能周末也學,那樣可以學得更快。
同時,她還主動提出增加一次陸地訓練,因為「想要把動作做得更標準」。
雖然這樣的要求對於家長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時間消耗,但我還是立刻答應了。
寫了將近一年的計劃表,有些東西已經不知不覺在女兒內心紮下了根。
最近每天上午雷打不動的拼音學習。孩子說,最開始的六個單韻母讓她覺得有些無聊,但是學習聲母后就有趣多了。
女兒並沒有什麼稟異的天賦,她有優點也有缺點,是個體貼他人又喜歡運動的普通孩子。
多學半個小時,或者多做一次練習,並不能為她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將來她的學習成績如何,會選擇怎樣的生活,也並不是現在這些表格就能決定的。
但是女兒表現出的積極性讓我感到,她已經切身體會到這些表格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儘管還需要克服自身的短板,儘管會在鬆懈時聽到批評,女兒也仍在向上走,去追求變化發生那一刻的喜悅。而我,也會繼續和女兒以自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