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東北地區的年輕人,騎了幾十公里自行車,非要跑到距離福島第二核電站8公里外的地方賞櫻。
記者問他,為什麼要來這裡看櫻花?
他靦腆地笑著說,過去家裡人經常一起來這裡賞櫻,所以就來了。
阿布旅行手記不知道其他人看到這句話時,是一個什麼感受,但多年過後,自己重看那檔紀錄片,忽然注意到這句話時,卻莫名地扎心。
每年這個時候,大約都會很平常的寫下一些帶著賞櫻攻略目的的文字,今年卻不大一樣。
《海街日記》
雲賞櫻的事,起頭是前幾天看到朋友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段騎自行車賞櫻的影片剪輯,當時心念一動,覺著似乎在哪裡見過,聊了聊忽然發現,啊,這是是枝裕和那部《海街日記》里的場景。
海街日記賞櫻片段 / 電影截圖
重新翻看《海街日記》,突然對那段場景很有感觸。
原本做日本旅行定製很多年前,自己在日本不同地方看過很多次櫻花,對櫻花本身早就失去了那種看到後,稀奇和雀躍的心情,但看到這段視頻,確實有一瞬間,感受到了櫻花美好。
這部片子的女主角,是一個失去了親生父母,忽然無依無靠的15歲女孩,為了生活選擇了自己父親原配妻子家庭的好意,搬家去鎌倉融入陌生姐妹的生活。
略帶尷尬與彆扭的青春,在應小夥伴之邀——有空的話,去一個好地方看看的那個鏡頭後,變成了幾分鐘的絢爛。
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的她,當經過櫻粉色、滿開的櫻花樹林,通透的陽光灑在臉上,那一瞬間,是世間所有的美好。
春天已經無法阻擋地來了,於是,打算重溫了幾部適宜云賞櫻的日影片段,跟熟悉日本的小夥伴聊了聊天,順手MARK幾個」私房之選「。
查了查這段的取景地,位置在靜岡沼津の愛鷹広域公園,這只是個很普通的日本公園,可影片里的櫻花怎麼會那麼動人?為此,我們專門問了發布這條「雲賞櫻」視頻的達人 —— 經常帶隊去日本走櫻花路線的「團長」。
《海街日記》里那個場景怎麼樣?同類場景推薦哪個?——阿布旅行手記問說。
團長回答——她個人對「伊豆高原的桜並木」更有感覺。
現實中,從鎌倉坐車到昭津還有段距離,但就算是不去昭津,在鎌倉附近,也能找到類似的櫻花場景。
呼應團長回答的,還有從東京去伊豆的交通,從東京到伊豆更方便,還有黑船列車可坐,更不必說,伊豆本身就是個成熟的觀光地,更適合觀光客前往,更重要的是,桜並木那個地方的櫻花大道,距離車站並不遠,下了火車去哪兒確實挺方便。
《迷宮的十字路口》
聊到賞櫻哪裡好,阿布旅行手記也就想起很多旅行定製用戶,在這個問題上,比較能達成共識的一個地點——京都。
對我個人來說,可能讓我對京都櫻花最早產生興趣的,還是中學時代看柯南劇場版《迷宮的十字路口》。
關西的高中生偵探服部平次,有一段童年的回憶,記得是在一個廖落的古寺里,有一棵巨大的垂枝櫻,櫻花樹下,一個穿和服的小女孩,一下下地在拍皮球。
《迷宮的十字路口》劇照 / 影片截圖
我只是記得這個場景,但一直沒有探究過這棵櫻花樹,究竟在京都哪兒,最近又翻開這部片子,就「京都賞櫻什麼地方最好」,「上述鏡頭取景地又在哪兒」的問題,趁機詢問了一些在京都生活過,或者正在京都,對京都比較了解的朋友,沒想到,得到的卻是「一萬種櫻花」的回答。
每個人的答案並不一樣,以至於他們的回答,都能些許透出人物性格來。
比如在京都讀了碩士的Kina同學,是那種住在鴨川旁邊,每天上下課經過鴨川行道樹櫻花,騎車看看就很開心的簡單小孩,所以她對柯南里的櫻花倒是沒什麼執念,推薦的賞櫻地,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譬如,東寺,二條城,醍醐寺。
醍醐寺垂枝櫻櫻花
醍醐寺的春景,其實Kina沒有去看過,但因為每到櫻花季,電視里滾動出現醍醐寺垂枝櫻的畫面,以至於她下意識地以為自己是去過的。
京都大學日語古典文學專業碩士畢業的「貓老師」,在京都賞櫻這件事情上,教會了我「優美」二字,報出了兩個我都很少聽過的,優美的名字——千本釋迦堂「阿龜櫻」、以及京都御苑・近衛邸跡。
「並沒有動畫里這樣,如此盛大的場景,要說起來的話,千本釋迦堂『阿龜櫻』就很有名氣;但如果單純喜歡植物的話,去京都御苑隨意走走挺好的,近衛邸水面附近,有著京都最有名的垂枝櫻景色,人少的時候確實優美,但多數時候,欣賞的人還是太多了。」,貓老師向我這麼解釋到。
接著,就是阿布旅行手記曾經寫過,帶著23個波蘭人游京都的L博士。
L博士,是個庭園愛好者,大約是要走遍京都所有庭園的,從他朋友圈的行跡來看,至少開了京都一小半的庭院地圖。
他非常認真地找了一個相對符合電影場景的畫面拍給了我。
正法寺 / L博士攝
定睛一看,原來那是京都正法寺,確實那一枝垂枝櫻挺不錯。
L博士還珍重地囑託了我一個深山裡的古寺名,並希望我們並不外宣。我聽完之後,不禁樂了:「那地方其實早有人宣傳過,只是太偏了,並沒有人去」,我這樣回復了L博士。
一個人心中珍藏的秘寶,卻並不為他人看重,京都賞櫻這個事,最有趣的地方,大約就」私房「在這裡。
《細雪》
真的有個偽紀錄片,叫作《京都人的私房雅趣》,裡面記載了不少播出前,可以說是真正京都人」私房「的賞櫻點。
如果一定要找一棵可以對得起《迷宮的十字路口》取景地的櫻花,我倒是覺著片子裡介紹的本滿寺,有那麼點意思。
但其實看影片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櫻花場面,卻又不是本滿寺,而是女主角與她一直在等待的海外戀人多年後重逢的那個」本法寺「。
只是待觀影過後,再看聖地巡禮的櫻花實景本身,那就完完全全失掉了打動人的力量。
這就像谷崎潤一郎《細雪》里開頭裡,京都嵐山,以及平安神宮「神苑」附近的櫻花,這些地方,都是京都最有名,最為平常無奇的賞櫻地。
但對我這樣一個觀眾來說,有這麼個賞櫻鏡頭,時值二戰之前,昭和初期一個財產漸散,逐漸沒落的,大阪上流家族中的四姐妹,每年春天約好在京都賞花的畫面。
《細雪》賞櫻劇照/影片截圖
和服美人配繁花,舊式的美,家族之不可維持,在片頭最美的賞櫻情景後,四姐妹各奔命運的安排,在時代的洪流中,如櫻花一般散去。
當初這樣齊齊整整一家人,漫步嵐山賞櫻,在片末四人各自分散後的雪天中,僅剩雪似櫻花一般的幻像。
聯想到片頭與片尾的對照,打動人的櫻花之景,就在這最後一幕的」雪中憶散花「。
還記得那個還原《秒速五厘米》現實場景的攝影師」蒼旻之鷹「嗎?
蒼旻櫻花作品/蒼旻攝
阿布旅行手記前幾日,也問了他,作為一個拍了十來年櫻花,年年出日本櫻花外景的肉身櫻花活地圖——到底還有那個地方的櫻花景色,能讓蒼老師還有一點點,當初拍攝櫻花落下速度,是《秒速五厘米》時的心動感?
答案,當然是一個幾乎不會出現在重要櫻花賞花情報上的地方——秩父的羊山公園。
理由也很單純——人少。
蒼旻櫻花作品/蒼旻攝
我想了想,確實也是這樣,對我來說,看過了那麼多」櫻花名勝「之後再回想,印象最深的一些花見場景,卻都是遠離人流後的,驚鴻一瞥。
京都的櫻花來說,最有印象的,卻是清水寺後山的一株山櫻。
那年三月,在清水寺內擠得跟沙丁魚罐頭一樣,突然看到寺廟道路中間有個小門,上書」後山「。
那道小門口熙熙攘攘,卻沒有一個人要進去;往門內一張望,並看不到任何人類的蹤跡;就仿佛所有的人都看不到那道門。
帶著逃離人群的強烈衝動,那道門就成了我的」一線生機「,先不管後山通往哪裡,就這樣沖了進去,結果發現,真的是個後山,並且是通往將軍冢青龍殿大舞台和高台寺的山路通道口。
然後,走了一段山路,越走越荒僻,山林越是幽深,直到山下清水寺的人聲已完全消失後的一個小時後,我忽然害怕起來。
那株山櫻就是在那個時間,突然出現在了轉角,成了」落難者「的安慰。僅僅是那異鄉的一瞥,京都的東山在那個瞬間變成了親切的家鄉,於是那株山櫻花,卻成了整個京都對我最重要的一株櫻。
而東京對我最重要的櫻花場景,卻是在一個居民區,這又是另外一段個人經驗了。
《澄砂之味》
說起居民區櫻花樹,倒又想起《澄砂之味》影片中的一段櫻花畫面。
《澄砂之味 》櫻花劇照/ 影片截圖
實景在西武新宿線「久米川駅」東村山市內,東村山市,這名字念起來真好玩,又是村,又是山,又是市,查了下地區,竟然還真是全名」東京都東村山市「。
這是一部全屏充滿壓抑感的故事,人生的無奈,懊悔,與掙扎中尋找自我價值感的失重感,在片中三個各自承受著煩惱的主人公那裡,終於以他們剛好互補對方的精神空檔的方式,而平衡了起來。
片尾出現的櫻花,有如象徵意義上的一個釋然,或者說是一種新舊交替——老年人過世了變成了樹,樹木第二天春天開出了花;年輕人在春天中走入新學期的開始;中年人失去了謀生的店鋪,卻在櫻花樹下支起了流動攤檔,第一次面露自信的叫賣了起來。
一個普通的居民區內,最為普通的作為行道樹的櫻花,日本居民眼中的櫻花,跟我們這些外來遊客看到的,大約——根本不是一樣的風景吧。
文章開頭中,那個因為「懷念和家人一起賞櫻」,於是騎自行車幾十公里,跑到距離福島第二核電站8公里外看一看的日本人,這種莫可名狀的情愫。
這部記錄片,是NHK《72小時紀實》里的一集,名字叫做「福島夜之森櫻花隧道」。
「夜之森」,我一度以為是夜間櫻花森林隧道的聯名中的一段,查了地圖才發現,還真有那麼個地名;「夜之森」距離核泄露的那個第二核電站,只有8公里,
原本出事之後,那兒也是禁區,核輻射量衰減到了一個安全範圍後,多年之後,現在也終於重新開放了。
然而,就是現在,不要說福島,就算是日本東北地區,國際遊客聽了,多半也不會想去,真心想回去看「夜之森」的櫻花盛開的,就只有當地人了。
掐指一算,日本311大地震過去,也已經9年了。
「活著的東西都是很費工夫的」——驀得又想起《海街日記》中這麼一句台詞。培育櫻花品種的工夫,栽種的工夫,養護的工夫,就連來欣賞他們開花一次,何嘗不費工夫。
這些工夫,平常的時候,我只以為它們的名字就叫做「平常」。
這兩日,看到L博士在奈良拍到的庭園早櫻。
2020年奈良的早櫻/L博士攝
忽然意識到,餓得只能啃草皮的奈良鹿們所在的庭院內,大約也沒有了平常的賞花人。
為了遠離人流而從東山清水寺後山拚命跑走的我,哪裡會想到,有一天竟會如此懷念這,曾經平常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