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故事:孩子恐懼肺炎,看爸爸是如何對孩子解釋的?

2020-02-05     幼兒說

「媽媽,我會不會死?」在熄燈前的一刻,孩子問媽媽。

「怎麼了?」媽媽很困惑。

「奶奶說肺炎很厲害,人得了肺炎會死的,還會傳染給更多的人。」

「我今天在路上遇見了小南,他笑我戴口罩時像壞人,所以我把口罩脫了……媽媽我不想死!」

……



面對這樣的問題,作為父母,內心一定會沉重又難過。

「為什麼我不能外出玩耍」,「為什麼街上那麼多人戴口罩」,「為什麼我(沒戴口罩)與別的小朋友玩,會被嫌棄」,「為什麼有人沒帶口罩會被罵」……你可能會遇到孩子們這樣的童言童語,慢慢地,一些心思細膩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自然而然地,可能便會聯想到死亡。


孩子多大會意識到「死亡」?



從兒童的心理發展來說,3歲前的孩子,對「死亡」毫無感覺、毫無概念;4,5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意識到「死亡」;6,7歲的孩子會懂得肉身的損害,例如肺部、胃、腸、心臟等器官的嚴重損害,會引起身體功能的破壞,繼而帶來死亡。另外,學齡期的孩子,也懂得了「死亡」不是睡覺,而是永遠也不能醒過來。這種想法,常常會給這年齡段的孩子帶來巨大的恐懼感,他們不僅害怕自己死亡,也擔心家人會永遠離開。


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恐懼?

給予孩子希望。「得了肺炎很大機率不會死,並且科學家們會研發藥物」,這是常見的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話語。想要讓溝通更有說服力,父母們還可以從網上引用數據,例如患病率與死亡率,然後通過簡單的措詞告訴孩子,例如「大概100個患肺炎的人只有三個可能會死亡」,孩子便會清晰多了。



開誠布公地談論「死亡」。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曾經說過,「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地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的確如此,父母與其欺騙孩子,騙孩子說「死亡是去了遊樂園」,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生命的規律。」因為父母企圖隱瞞,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從小玩伴或其他大人處聽到相關信息,父母一時的欺瞞只會徒增孩子的恐懼感。

自我保護,對自己負責任。例如外出時要戴口罩、勤洗手,暫時少出門,儘量在家裡,做好保護措施,就不容易被傳染。一旦出現相關症狀,立即前往醫院檢查和處理,儘可能地避免危險的發生。



一位爸爸對孩子的引導

有一位小女孩,在家裡與父母看了很多新聞,她每天總是看到新聞里介紹疫情以及眾多帶著口罩的人群。除此之外,她還感覺父母每次出門都頗為緊張。漸漸地,她便對大人們嘴裡說的「新型冠狀病毒」擔心起來,以至於晚上做惡夢。孩子的爸爸查閱了很多資料後,對女兒說:「你知道感冒嗎?『新型冠狀病毒』比普通感冒程度重一些,還帶有發燒和咳嗽,不過它的傳染速度快,有一定的危險率。」小女孩聽完爸爸的解釋後淡定多了,「我還以為它是吃人的怪獸呢」……



我想起了孩子害怕打針的心理。話說有一位心理學家媽媽,家裡有一位拒絕前往醫院接種疫苗的孩子。在臨打疫苗前的一天,媽媽把孩子叫到面前,拿出一隻晾衣夾,輕輕地在孩子的小手臂上夾了一下,說:「看,打針的疼痛,跟這個差不多,不會太痛,也不會一點也不痛,在所有人都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孩子笑了,第二天頭一次經歷了打疫苗沒有哭鬧。後來,他經常對其他害怕打針的孩子說:「打針不會太痛,也不會不痛,像被晾衣夾子夾了一下。」

所以,父母與其讓孩子瞎猜瞎想,還不如給孩子解釋清楚。當孩子了解了,也就坦然了。

末了,想起了一句話,「生活就好比看牙醫,你總是覺得最難受的時候還沒到,而實際上它已經過去了。」這就是我們,包括孩子內心的恐懼真相……


關鍵字:肺炎、恐懼害怕、幼兒心理、親子互動、育兒方法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抄襲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XWkF3ABjYh_GJGVrm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