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著急暴躁?他們不是壞孩子,只是父母不懂他們

2020-06-28     幼兒說

原標題:小朋友著急暴躁?他們不是壞孩子,只是父母不懂他們

有一次,我到一同學家里坐。吃完晚飯後,同學提議說要吃她自己做的酸奶,但時間還未夠,還有1個多小時。同學話音剛落,她3,4歲的兒子,一位皮膚黑黝黝、很健康的小男孩說要立即吃,被他媽媽當場拒絕。

小男孩本想說什麼:「媽媽,我……」被媽媽不耐煩地打斷時,小男孩「嘭」一聲,躺在了地上打滾。

姥姥看著心疼,便給了孩子一顆糖,小男孩才從地上爬起來。

媽媽很生氣,說「姥姥溺愛孩子」,老人家乾脆牽著外孫走進了房間。

同學說,「每次看到孩子脾氣暴躁、一副怎麼也不能等待的樣子,什麼耐心和愛心都沒了!」

我給她說了我對兒子阿瓜的教育經歷,她很有興趣。當然,我是從「孩子們為什麼常常哭鬧撒潑的原因」說起的。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1,2歲小朋友的母語口語詞彙量僅為50-60個,3歲孩子平均的母語口語詞彙量是200~1000個,6歲時才達到了3000,僅為成年人母語口語詞彙量的三分之一。由於詞彙量的不足,孩子們有時面對一些事情或事物不知如何表達。

就像我家女兒1歲時只懂「魚」,她把所有海鮮都喚作「魚」,有時在不知如何表達時便張著嘴巴,老半天蹦不出一個詞。還有些年齡稍大的孩子,因為詞彙量不夠、表達能力不足,說得著急時,可能就會結巴、發怒;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被搶玩具時,一時表達不出來就打人或咬人。

正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他們有時企圖與父母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腦袋裡的詞彙和句子不夠,一著急便會想不起,越想不起便越著急,有時被父母批評或被父母不耐心對待時,便會發脾氣。

孩子情緒自控力差

有一位脾氣很好的年輕人,一次遭遇車禍腦袋受傷,雖然年輕人頭部的傷口很快癒合,但當他回到家之後,全家人發現年輕人的脾氣變了。他常常會莫名其妙生氣,還總以扔東西、砸東西發泄憤怒。他的電腦被砸了一台又一台,有時一個月內砸壞兩三台電腦,家裡的家具也被他撞得沒有一件是完整的。

年輕人說,他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沒有任何理由便生氣了。醫生說,年輕人的前額葉皮質在車禍中受傷,進行手術時被切除了部分。

小嬰兒的情緒為什麼難以自控,一哭鬧便會沒完沒了?也是與前額葉有關。

人類大腦的發育,不是同時進行的,而是分階段進行的。小嬰兒出生後,大腦最早發育的部分,是負責情緒的杏仁體,所以小寶寶容易發脾氣。而負責理性的前額葉發育緩慢,所以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自控力才慢慢得以提高。但並不是說所有成人的情緒自控力都很好,這個與教育和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但孩子小時候情緒自控力差、容易哭鬧撒潑,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如何幫助孩子耐心表達?

孩子與父母溝通,可以像講童話故事一樣簡單。

記得有一次,我家當時3歲半的阿瓜要我給他讀一本書。我當時在忙著別的事情,讓他等一會。他一開始有些不高興,但後來一直在一邊耐心等待。當我忙完時,我感謝他的等待。

孩子「嘻嘻」笑著說:「媽媽,我本來是有些著急的,但是,我突然想起了你給我說過的『著急蟲』,我覺得我不能繼續讓它在我腦袋裡搞破壞,我一腳就把它踢進了籠子裡……哈哈……」接著便是一陣充滿自豪感的傻笑。

我也哈哈大笑起來。

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可他們很擅長想像;孩子們的情緒自控能力差,但他們的情緒常常被有趣的事兒「激活」。在有趣的故事面前,孩子們的情緒常常是愉快的,負面的情緒便得以抵消掉。所以,父母可以給孩子描繪一個「故事」,並且與你們日常的教育相結合,孩子不僅容易接受,還能記得住,甚至能輕易地「得知善用」。

另外,每個孩子的成長,他們都會經歷一個個壞毛病或壞行為的修正,如果他們身邊有一些方便他們回憶的「故事」,比如上面提到的「著急蟲」。它的作用,似乎就像魯迅先生小時候在書桌上刻的「早」字,也像行為設計學家們在馬桶里貼上的蒼蠅(孩子們看到馬桶里的蒼蠅會下意識地「瞄準」,從引導孩子們規規矩矩地小便)。父母們也能在家裡給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和情緒,設計一個簡單卻又高效的「提醒」載體。

除了「故事」,爸媽們還可以把「著急蟲」畫出來,然後貼在牆上當提醒載體。另外,我們日常育兒生活中的,可以制定一個「進步表」,具體可以包括「日期」列,「表現」列,還有一列是「小紅花」。當孩子哪天沒有著急到哭鬧,爸爸媽媽就可以及時把孩子的進步記錄下來。

記得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遇到事,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情緒處理不好,事情會更糟。請把這句至理名言教會你家孩子吧!

關鍵字:表達能力、心智成長、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Ah8-nIBnkjnB-0z_i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