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沒有電腦遊戲,沒有手機。
那時候,隔壁班的女生總比自己班的漂亮。
那時候課間休息,她們念著「馬蓮開花二十一」。
那時候的滾鐵環,帶著我們不知疲倦。
忙碌的工作,為家庭奔波。
有多久沒有回憶下兒時的快樂......
那些年,我們都穿這些.......
50年代,衣服的料子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男女小孩的衣服全都一個樣。
60年代,人人都穿軍裝,顏色是清一色的藍、綠、灰、黑。買布都需要布票,一年最多做一身新衣服,而且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70年代,海魂衫、娃娃衫、泡泡袖的連衣裙……毛衣編織技術也在這個年代發揚光大。
80年代,額頭點上一個紅點,頭上帶一朵大紅花,穿上鮮艷的裙子,就可以美美的過六一了。
那些年,我們都吃這些......
50年代,一個老頭扛著一口葫蘆一樣的黑鍋,走街串巷。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時最受歡迎的魔術師!
60年代,「棉花」糖是那會最不可思議的小吃,一勺勺的糖進去,一團團「棉花」出來,「棉花」還能吃。
70年代,「無花果」在70後的世界中就是這個樣子,以至於後來見到真正的無花果會疑問,到底哪個是無花果?
80年代,麥乳精在普通百姓中還被當做一種比較奢侈的飲品,大人往往捨不得喝,小時候經常背著家裡的大人偷吃,干嚼的味道好極了!
那些年,我們都住這裡......
50年代有啥住啥,草房、土房.....只要能遮風擋雨的,什麼都能改成房子住人。什麼都能住,只要有得住。
60年代小土房,面積賊拉地小,每戶人家也就是20幾個平米,兩家人共用一個廚房。一進門就是一鋪火坑,坑上鋪著一領蘆葦蓆子,幾床破被褥。
70年代筒子樓,曾有無數人在這樣的筒子樓里結婚生子。上班面對面的同事,下班門對門的鄰居,一到吃飯時間樓道里就油鹽飛濺、人聲鼎沸,這樣的場景和生活方式也許都成了一代人永遠的記憶。
80年代福利分房,其實,分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房小組要調查申請人的住房狀況,還要根據申請人的各類情況和領導的意見、建議制定「住房分配細則」等等。
那些年,我們靠這些出行......
50年代,出行全靠走,要是運個什麼東西,就動用家裡的手推車。不僅是家裡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還是小時候的玩具。
60年代,駕著驢車帶上秸稈,出遠門就再也不用靠走了。
70年代,當時自行車與縫紉機、手錶並稱為「三大件」,地位無異於現在的現在的寶馬。所有的孩子都幻想家裡能有一輛自行車,爸媽帶上自己坐在后座上,簡直太拉風了!
80年代,摩托車開始逐步成為了人們的新寵。那時,摩托車是家庭富裕的象徵,騎著一台摩托車遊走於大街小巷無疑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眼光。
那些年,我們玩這些......
50後的童年:男孩子們會聚在一起玩「鬥雞」,分成兩隊,找塊空地,「戰鬥」就開始。女孩子們喜歡拿針線活當平時的樂趣,繡繡花,繡枕巾、繡手帕、繡門帘什麼的,圖的也是好玩。苦澀中的樂趣格外難忘。
60後的童年:那時候,有一項玩具,也可以說是體育運動,風靡了大街小巷,那就是——滾鐵環。別看小小鐵環,滾起來還是很靠技術很耗體力的,這也是為什麼那時候的小夥伴們都比現在的小孩體質要好的原因。
70後的童年:小姑娘們玩跳房子、丟沙包、踢毽子,孩子們趴在地上玩彈珠、摔泥巴、打彈弓。除了這些,那時候最熱門的玩具要屬鐵皮製的發條小玩意,小青蛙啦、大公雞啦,也有小汽車、小火車之類。
80後的童年:一種叫洋畫的東西開始風靡,看誰能把這些花花綠綠的小紙牌拍翻,誰就能贏得更多。小霸王學習機、電子遊戲機......也占據了不少學習之外的遊戲時間。
那時候,家裡放這些......
那時候誰家裡要是有一台電視機,全村的人都帶上板凳到他家看電視。
那會人手一個手電筒,超級重,而且還得換電池,那時都是小孩們的玩具。
縫紉機這個東西現在也只能在裁縫店裡看得到了,而在很多年前幾乎家家都會有這麼一台縫紉機。
搪瓷碗、搪瓷杯、搪瓷臉盆......,這可是每家每戶必備的。
還有這些......
那時候很「傻」,卻活得最開心
那時候很「窮」,但過得很滿足
那時候東西壞了,修修還能用;
現在東西壞了,卻只想到扔掉再買
那時候......
那是最好的年代、最時髦的年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DoCY28BMH2_cNUgncI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