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溝嶺翻天覆地

2019-06-01     陳說往事

朋友是前幾年落戶邕城的」新南寧人」,在瀚林美築安了家,那天去他家做客。到了那裡,滿眼都是新的,新的馬路,新的小區,新的高樓,新的商場,小車公交穿梭,地鐵站就在門口,到處人來人往,一幅現代而繁榮的畫卷迎面撲來,怪不得朋友對自己選擇的居住環境如此滿意。當得知小區斜對面是「陽光綠城」小區,我不禁脫口而出:「啊,這裡不就是東溝嶺嗎?真不敢相信!」因為「陽光綠城」是「東溝嶺」棚戶區改造的第一個住宅區項目,當年媒體的宣傳連篇累牘,使得我印象很深。可是,朋友對「東溝嶺」這個詞十分陌生,不知所然,只知道小區門外是「東州路」。對於「東溝嶺」的來龍去脈,他聞所未聞。我的驚訝,他更是不可理喻。

提起「東溝嶺」,老一輩的南寧人頭腦中會馬上條件反射出3個字:「非洲村」。文革期間,南寧市經常挨家挨戶查戶口,沒有本市戶口的人歸類於「黑人黑戶」,被勸離南寧市。「東溝嶺」的居民絕大多數屬於「黑人黑戶」,所以被戲謔為「非洲村」。那時,住在「東溝嶺」的人可以說是最底層的民眾,他們對外羞於承認自己住在「東溝嶺」,否則會受到鄙視與奚落。

東溝嶺位於南寧市東北部,與望州嶺毗鄰,遍布野丘溝壑,又靠近滿山孤墳荒冢的黃帝嶺和殯儀館,過去人跡罕至,十分偏僻。這裡有人居住始於1970年,當時友愛路拓寬,現南棉紅樓門前原來的8戶拆遷居民自發一起搬到東溝嶺, 他們把家安在望州路旁,開始在現燕州路口附近,後來又轉移至現東溝嶺正街街口一帶,因為這裡交通方便一些。當時大概有三四十間參差不齊的簡陋房子,用油毛氈、石棉瓦、木條、竹笪搭建而成,這就是「非洲村」的雛形。

後來,那些1969年被動員連帶戶口一起上山下鄉的大批城市居民,在農村難以生活,便紛紛倒流回南寧。文革以前人們普遍住公家房子,離開後就沒有自己的居所了,就是想另外租房子也沒辦法,因為沒有本市戶口了,屬於「黑人黑戶」,所以這些人就相繼在東溝嶺棲身。慢慢地,這些自搭房屋越來越多,逐步向東溝嶺的縱深擴展,在「軍民水庫」(現保利山水怡城處)的四周密集安家,他們用各種簡單的材料搭蓋原始的窩棚,在矮窄潮濕、蚊蟲孳生的惡劣環境中將就著住了下來。人們將東溝嶺沒有本市戶口而自搭房屋的聚集地稱為「非洲村」。那時很多南寧人對「非洲村」有種神秘感,每當經過東溝嶺,都有人喊:「看,那裡就是非洲村。」惹得大家紛紛抬頭觀看,議論一番。

到1972年,在東溝嶺安家的倒流人員達到200多戶、1300多人。那時南寧市的交通還很落後,東溝嶺去市區沒有公交車,所以這裡的人一早就得趕十幾里路到市區打工或做些小買賣,掙幾個餬口錢,摸黑才回到家,生活十分艱難。文革之後,落實了政策,這些人恢復了城市戶口,但是他們之中的多數人不得不繼續留在東溝嶺,因為他們在市區沒有住所。

八十年代開始,一些到城市打工的農民也紛紛加入到東溝嶺。因為按照當時政策,農村戶口是不能流入城市的,所以東溝嶺這個旮旯之地,對於農民工來說,簡直就是天堂。至2002年,在東溝嶺0.72平方公里的居住區,聚集了2750戶近1.1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約1700戶8000多人。東溝嶺成為南寧市流動人口比例最高、違章建設最集中、居住環境最惡劣、治安狀況最複雜、弱勢群體人群最集中的「棚戶區」,是南寧市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一塊「心病」。在這裡,公共設施十分匱乏,不但80%以上的房屋是簡易窩棚,防禦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曾多次發生火災,而且約35%的居民沒能用上自來水,83%的勞動力缺乏穩定的就業崗位,基礎教育非常落後。當時一位在東溝嶺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說:「我們雖說是住在南寧市區內,實際上環境比農村都不如。」而在南寧市民眼中,東溝嶺就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大雜燴,人們避之不及。

2002年興寧區政府開始了東溝嶺棚戶區改造開發。當時人們普遍對這麼一個千溝萬壑破地方的改造難度表示擔心。然而,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東溝嶺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舊貌換了新顏。這裡已經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生態型新區。當年的城市居民全部住進了新樓房。而那些長期在南寧市工作的農民工,很多人獲得了南寧市戶口,成為堂堂正正的南寧人。東溝嶺普惠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在國內外引起反響,2004年榮獲國家建設部頒發「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6年榮獲「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

筆者到東溝嶺轉悠一圈,只見東溝嶺正街、東州路、燕州路、興望路等街道縱橫交錯,保利山水怡城、中海雍翠峰、翰林美築、翰林山水源、皇龍新城、奧園園著、陽光綠城錯落其中,高層樓房櫛次鱗比,處處綠樹成蔭,進進出出的小車流水一般,幾條公交線路穿梭街區,地鐵即將開通,交通十分便利;東溝嶺綜合市場、東溝嶺休閒廣場、皇龍商業廣場、賽特廣場以及五光十色的商鋪星羅棋布,人氣旺盛;廣西婦女兒童醫院、興望小學、興寧中學、各種幼兒園、影城、酒店等等衛生文化生活設施基本齊全,東溝嶺正在日新月異地變化。

如今,整個東溝嶺已成為幾萬人口的現代化成熟社區,與南寧市任何一個社區相比毫不遜色。目前,面積達183畝的東溝嶺三五七組團舊改項目又開始了,東溝嶺沒能參與先期舊改的原住民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因為不久,他們也可以住進現代化的高樓了。

「東溝嶺」的變化是巨大的,住在這裡的「新南寧人」,沒有人會相信它過去是「非洲村」!

(寫於2016年5月30日 修改於2019年5月25日)

註:1、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本人所有,凡轉載本文需經本人同意,並註明出處及作者名稱。謝謝合作。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SLC2wBmyVoG_1ZVe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