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路曾經是南寧市四大商業中心——邕江邊過去的老街(三)

2019-06-08     陳說往事

每次從邕江橋頭的冬泳亭沿著石階走下民生廣場,我眼前似乎都浮現仁愛路的街景,因為過去從石階下來就是仁愛路了。

仁愛路緊挨邕江河,在如今冬泳亭至石巷口一段,僅600米,地勢低平,我記憶最深就是每年發大水它必受淹,整條街可以泛舟撐船;另外還有離冬泳亭不遠的江邊那座高大又洋氣的「桂南大酒店」,因為它在一條街低矮的樓房中實在太顯眼了。

眾所周知,民生路、興寧路、解放路是過去南寧市的三大商業中心, 五光十色的騎樓店鋪琳琅滿目,商品零售十分繁榮。仁愛路與之相比,顯得簡陋寒酸,但在解放前,這條街卻是南寧市的四大商業中心之一,其私營批發的交易額占全市私營商業經營總額的40%,經濟地位與老三街相比毫不遜色。

這條街原來分為幾段:靠近冬泳亭(原六角亭)那段叫三元閣,是個菜市;下來一段叫渡船口,附近的桂南大酒店規模很大,設有賭攤,晚上私娼活躍,經常有官員到此吃喝玩樂;再過去是鹽行街,專門擺賣鹽和鹹魚海味;下一段叫木行街,專賣木材。1934年三元閣、河邊街、半邊街、下關街、渡船口、鹽行街、木行街打通成一條馬路,從六角亭直到石巷口。1937年正式通行,取名為「仁愛路」。

仁愛路緊靠碼頭,水運的貨物上落和買賣方便,於是成為重要的交易場所。每天從百色、龍州沿左右江順流而下的土特產以及從廣州、梧州甚至香港逆江而上的洋貨,在江西(注生宮)碼頭、倉西門(民生)碼頭、石巷口碼頭、水街碼頭等泊岸後,即在仁愛路上市交易,並向石巷口、水街、博愛街等沿江街巷逐步擴散。那時候,這條街的中下段(原鹽行街、木行街)是批發商和經紀行莊集聚地,店鋪一家緊挨一家。

批發商代理外商或上游廣州、香港的商品批售;而經紀行俗稱「九八仔」(現在流行叫法為「中介」),靠貨物轉手、抽取買賣雙方的佣金為生。其中官營和半官半商的經紀行莊主要統購經營或專購專銷桐油、茴油、鎢銻礦等進出口貿易,代理歐美等石油公司的火油、汽油。經紀行莊的經營時間,每日早午兩市,以早市最熱鬧,八九點鐘行莊的師爺、九八仔便群集仁愛路。他們經過討價還價、打板看樣,最後簽約成交各種金銀外幣、糧油鹽糖、土特產品、海味雜貨、棉紗布匹、紙張藥材、五金建材等等。老街坊回憶,仁愛路每日從清晨開始直到日落西山,幾乎都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大宗批發和小宗零售的生意都十分火爆。街上的桂南大酒店、居然酒店等,方便客商住宿。

有個熟知解放前南寧市商業的老前輩指出,很多史料提起解放前南寧市的商業中心都只有老三街,這是不對的。仁愛路的商業地位不可或缺。因為,1940年代仁愛路的私營批發及經紀行莊的資本和營業額已占南寧城區私營商業的40%左右,實力雄厚。它們操縱著南寧市及左右江沿岸各縣鎮,甚至遠及雲貴的貨物供求和價格行情。抗戰勝利至解放這一段時間,仁愛路的一些行莊還私設電台,與港、粵、滬的私營企業互通商情,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可以說,那時仁愛路名聲在外,成為廣西一個重要的經濟信息樞紐和貿易中心。

仁愛路的私營經紀行,最出名的是黃氏家族經營的「黃恆棧」和「永華行」,其資本和營業額獨占鰲頭。黃氏家族以經營捲菸和土特產而發跡於右江沿岸,1920年代後期就將經營觸角伸入到南寧。他們以「九八行」的形式經營土洋產品及代人買賣,但主要是自營販運熟煙、茴桐油等土特產及洋紗布匹和汽車輪船的運輸,外加黃金、外幣炒賣以及開辦工廠、開發房產等,生意越做越大,其財力足以將南寧市的洋紗全部購進壟斷。當時「黃恆棧」擁有4艘輪船,「永華行」擁有10餘輛客車,運輸能力稱雄一時。因此,它的一舉一動對南寧的市場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同行中起到帶頭羊的作用。

黃氏家族的四子黃奕勛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經濟系,畢業後潛心主持家族的生意,成就卓越。到解放前夕,黃氏家族成為一個擁有上億元資產、數十家工廠和商店的龐大企業集團,成為廣西第一巨富。黃奕勛在當時極有威望,以至於他在醒漢街14號的三層住宅,1936年7月成為來南寧搞畫展的徐悲鴻下榻居所。解放前夕,黃氏家族將產業移至香港。

解放後,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經紀行業失去生存空間,仁愛路逐步衰落。小時候我經過這裡,看見街上的店鋪大多是擺買竹木板之類的生產資料,不少商鋪都變成住家了,街上行人稀少,有些冷清。倒是有段時間,高高大大但空蕩蕩的桂南大酒店,成為我們當陽小學不少學生眺望江景和遊戲的好去處。

2002年開始,南寧市建設江北堤路園(現江北大道),仁愛路大部分便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只剩下原航運大廈至石巷口一小段。我深感可惜的是仁愛路小學(原豫章小學)被拆,其前身為注生宮(也叫南嶽廟),一座堂皇的古廟宇,放到現在肯定是文物保護建築。現在的民生廣場和江北大道有仁愛路的影子。(寫於2015.12.21 修改於2019年6月)

解放前的仁愛路

1960年代初期的仁愛路

仁愛路上的桂南大酒店建於1942年,是當時南寧市最豪華的酒店之一,在文革中彈孔累累,80年代拆除。


註:1、本文參考文史資料. 本人擁有此文版權,凡轉載本文需經本人同意,並註明出處及作者名稱。謝謝合作。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f9DmwBmyVoG_1Zslr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