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颱風?溫嶺人親身講述颱風經歷和它歷史

2019-08-11     潘不安講究史

先來一張,朋友圈中看到的,飛翔在颱風中的「外星人」!

浙江溫嶺,中國大陸本世紀第一縷曙光的首照地,以縣西有溫嶠嶺而得名。而從明成化五年(1469年)建縣,到民國3年(1914年)更名,因縣內有太平山,一直被稱為太平縣。

也許正如其名,老人們都說太平縣是真的太平,古代打戰時,戰馬一到縣界就不願再前進一步。可也許也正是因為「太平」了,颱風一直是溫嶺人民最大的敵人。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算這次的利奇馬,一共有17次颱風在台(音胎)州登陸,其中在溫嶺登陸的就有7次,穩居榜首。

這次的利奇馬,可以說是我記憶中二十年來,最大的一次了,而上次正是2004年8月12日登陸石塘,為溫嶺帶來巨大損失的雲娜颱風。記得那次,在颱風登陸的前一天,工廠學校就全部放假,人們紛紛搶購物質,儲備之後三四天的食物。大家用繩索和木板將房門、窗戶統統加固,確保沒有一處縫隙。因為在大風中,有縫隙就會形成對流風,我們俗稱過堂風,窗戶很可能會像紙片一樣被撕下,然後通過破碎的窗口將家裡的一切吸入空中,甚至是把人帶出窗外!

雖然天氣預報說颱風要到晚上登陸,但是中午時,狂風暴雨就作為急先鋒提前抵達。我曾深刻的記得,一個來不及回家的路人,推著自行車在街上艱難的前進。一陣大風吹過,自行車就像風箏一樣,被吹起半米多高,將那人拽到在地,一直拖行了四五米才掉下來。

你們見過風長什麼樣嗎?我見過,就在那次颱風中。因為我家就在河邊,我曾隔著窗戶,看著一道勁風,順著河道,就像動畫片《七龍珠》里的龜波功一樣,一路前沖,最後一頭撞上對面房子的鐵門,打出一個深深的凹坑。

供電到下午就停了,所以晚飯必須趁著天還有一些光亮的時候趕緊吃掉,手電蠟燭都要省著用,因為從天黑到第二天天亮,都要依靠它們。到了晚上,颱風終於登陸了,房子外就像世界末日一樣,大風呼嘯如同站在飛機跑道上,雨滴更像子彈一樣打在屋頂、窗戶上,這種環境下,是絕不可能有人能睡著的。

大家通常只能整夜拿著手電或蠟燭,樓上樓下,各個房間裡不斷的巡視,看看門窗是否堅固。一旦發現破損,那是最倒霉的,如果無法成功加固,就只能由人一整晚拉住或頂著。這種感覺就像和颱風在拔河,巨大力量絕對不是一個人能抗衡的,往往一整夜,全家人都要始終保持著和老天爺角力的姿勢。

颱風中的雨,是除了風之外的另一個挑戰。你們以為用瓢潑大雨就能形容嗎?完全不能,就連盆潑、桶澆都無法形容,那水量就像是用高壓水槍射下來一樣。小時候記得,那時候外面是暴雨,家裡還是暴雨,屋頂漏下的雨水,幾分鐘就能積滿一盆。但這時候,水倒到外面,和倒在家裡幾乎是一樣的,因為水已經順著門縫向屋裡倒流了。那還是因為我家,在全鎮都算是地勢較高的了。颱風過後,看新聞中,有很多地方基本上二樓以下都完全被淹沒了。後來退水,人們總是能在家裡抓到不少的水貨,大魚、螃蟹,甚至還有人抓到過老鱉。

這次颱風時,我雖然不在老家,但是依然能夠從朋友圈中感受到它的威力,甚至歷年來的颱風經歷又不斷從記憶中跳出。據說利奇馬是建國後,在溫嶺登陸的最強颱風,也是浙江氣象史上的第三強,超過了令我記憶深刻的雲娜。

不過慶幸的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雖然颱風更強了,但是損失要遠小於過去。在那年的雲娜颱風中,全浙江省有1299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81億,遇難164人,失蹤24人。而如果翻開歷史,更會發現,這樣巨大的損失和古代相比,也不算什麼。

颱風在我國的文獻記載中有1400年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南朝劉宋沈懷遠所著的《南越志》,當中寫道:

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恐懼也,常於五六月發,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兩日,外國以為黑風。

沒錯了,其實我國古代颱風不叫颱風,而是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颶風。其由來一是因為他是從海上四面八方而來,二是諧音懼風,表達了古人對颱風的恐懼。

唐代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中也對颶風名字的由來有解釋:

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

此後的一千多年來,颶風的名字一直被使用,並頻繁出現在史籍、詩歌,以及各種方誌筆記中。許多著名的文人,如白居易、韓愈、柳宗元、陸遊、蘇軾、蘇澈、秦觀、元稹等都曾在作品中描寫過颶風。

而他們之中對颶風最情有獨鐘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了。只因他多次被貶嶺南地區,對於颶風有著親身的體驗,印象深刻。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被貶嶺南,任陽山縣令時,有詩《縣齋有懷》一首,其中描寫颶風寫道:

湖波翻日車,嶺石坼天罅。 毒霧恆熏晝,炎風每燒夏。雷威固已加,颶勢仍相借。 氣象杳難測,聲音吁可怕。

兩年後,韓愈改任江陵掾,於是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一詩中又寫道:

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雷霆助光怪,氣象難比侔。

看來南方的颶風已經給韓愈留下了心理陰影。結果元和十年(819年),韓愈又被貶嶺南,在赴潮州上任的途中,又寫下了兩首關於颶風的詩。一首是《瀧吏》:

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另一首是《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 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發。兩岩雖雲牢,水石互飛發。 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浪沒。

從韓愈的詩中可以生動的體會到當時颶風的可怕威力,難怪在古代嶺南地區會成為貶謫官員的首選。

說起被貶嶺南的官員,大文學家蘇東坡可以說和韓愈同病相憐,甚至還專門作了一篇《颶風賦》來講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少焉,排戶破牖,殞瓦擗屋。擊巨石,揉拔喬木。勢翻渤澥,響振坤軸。疑屏翳之赫怒,執陽侯而將戮。鼓千尺之濤瀾,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於一卷,落崩崖於再觸。列萬馬而並騖,會千車而爭逐。虎豹懾駭,鯨鯢犇蹙。類鉅鹿之戰,殷聲呼之動地;似昆陽之役,舉百萬於一覆。予亦為之股慄毛聳,索氣側足。夜拊榻而九徙,晝命龜而三卜。蓋三日而後息也。

這次颶風嚇的東坡先生晚上搬了九次床鋪,白天占了三次卜,戰戰兢兢的過了三天,颶風才過去……這還是那個豪放洒脫的蘇東坡嗎?

隨著千百年來,與颶風之間不斷的打交道,中國人們對颶風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在元末明初婁元禮所著的農業氣象和占候著作《田家五行》中,論風篇第一條便是颶風:

夏秋之交,大風及有海沙雲起,俗呼為之「風潮」,古人謂之「颶風」。言其具四方之風,故名「颶風」。有此風,必有霖霪大雨同作,甚則拔木、偃禾、壞房舍、決堤堰。其先必有如斷虹之狀者現,名曰「颶母」,航海人見此,則又名「破帆風」,「颶母」船上人名曰「破蓬掛」,蓋言見此物蓬必為風斫破矣。

在此書中,我們不僅了解到了古人預報颶風的方法,也知道了它的另一個名字「風潮」,但我們現在所用颱風一詞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查閱文獻,最早正式出現「颱風」這一名稱的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出版的《台灣府志》:

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台。颶常聚發,台則有漸。颶或瞬發倏止,台則連夜或數日而止。大約正二三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由此可見,此時的古人已經開始將颶風和颱風進行了區分,前者比較像熱帶或強熱帶風暴,又有點像龍捲風等一些極端的對流天氣,後者已經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颱風標準一樣了。

不過這依然沒有解釋清楚「颱風」這個名字的由來。從目前的線索來看,颱風一名的由來主要有兩個說法。

一是舶來品說。颱風一詞正好對應英語typhoon,而兩者讀音又非常的相似。typhoon源於阿拉伯語中的颱風,而它又是源於古希臘語。在希臘史詩《神權史》中,颱風是冥王在地球上生的一個兇惡怪物,是海上風暴之父。中國颱風一詞產生正好是明末清初之時,那時又正是歐洲的海上殖民者們騷擾東南亞一帶的時候。

二是廣東話說。有觀點認為在廣東話中「台」的發音和「大」非常相似,於是廣東話中的「大風」便慢慢的成為了「颱風」的由來。

不過,我倒覺得「台」在古代意為「四方而高者」,和帶來颱風的雲層形狀很像,會否是古人在觀察自然現象的時候得出的一個直觀名字呢?

至今,關於「颱風」名字的由來依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所以現在有些說法認為,颱風是從台灣方向吹過來的風,所以叫颱風。實際上,台灣在歷史上曾被叫做島夷、瀛洲、夷洲、流求、雞籠、北港等無數的名字,鄭成功時叫「東都」,鄭經改為「東寧」,而到清朝才正式更名為台灣,要晚於「颱風」這個名字的出現。

進入20世紀,為了統一,於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即中國、東亞、東南亞一代的被稱為「颱風」。而在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即美國和歐洲一代被稱為「颶風」。所以不管叫「颱風」,還是「颶風」,其實都是一個東西在不同地區的稱呼而已。

也無論是哪個名字,颱風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中,每次無不帶來巨大的破壞。

宋末馬端臨《文獻通考》:

溫州大風,海濤流溢沿江民廬、鹽場,覆舟溺死者二萬餘人,江濱骼尚七千餘人。

《元史》卷五十一:

至正元年七月,廣西雷州颶風大作,涌潮水,拔木害稼。二年十月,海州颶風作,海水漲,溺死人民。十三年五月乙丑,潯州颶風大作,壞官舍民居,屋瓦門扉皆飄揚七里之外。……二十四年,台州路黃岩州海溢,颶風拔木,禾盡偃。

《明史》卷二十八:

(隆慶)二年七月,台州颶風,海潮大漲,挾天台山諸水入城,三日溺死三萬餘人,沒田十五萬畝,壞廬舍五萬區。

更可怕的是,颱風不僅帶來直接的損失,甚至還會帶來瘟疫:

(清康熙十九年)八月三日,颶風、潮溢,居民溺死無算。驟雨連宵,浦潮相接,上海城內水高五尺多,鄉民船行田中,花豆皆腐,大疫。

所有的這些,僅僅只是中國歷史上颱風帶來的災害記載中的九牛一毛。看著這些數據,我們真應該慶幸於生在科技進步,社會安定的現代,感謝那些奮鬥在抗台一線的人們。

最後希望利奇馬能夠儘快過去,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的渡過這次颱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lIufmwBvvf6VcSZX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