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三國志》前篇第四章 啟承禹夏紛亂不止,孔甲食龍自毀社基

2020-03-18     潘不安講究史

若問中國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是哪個朝代?有人會回答是晉,也有回答是元的,還有人會說是隋,但我覺得存在感最低的反而是在朝代列表中排行第一的夏。

因為除了在背「夏商周……」時被提起,日常中大家對他又有什麼印象呢?甚至這個神秘的朝代是否存在,還是被很多人懷疑的事情。

若說他存在,至今還沒有決定性的考古證據;若說他不存在,文獻古籍中卻又記載的言之鑿鑿。於是薛丁格的夏朝成為了人們最難討論,以至被忽視的一個朝代。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傳說」中的朝代,卻決定了中國之後的所有王朝的走向。如果以巍峨宮殿比喻華夏文明,周是柱,漢是梁,唐是磚瓦,夏朝就是最重要的地基。

我們一般說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這是按馬克思理論中以生產方式的不同所劃分而來。但在另一些分類中,當世界各地的文明正處在甚至還未到奴隸制的時候,大禹就已經超越時代的播下了封建制的種子,然後在周朝開花,最終在秦朝瓜熟蒂落。

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分析過,《尚書·禹貢》說大禹「中邦錫土、姓」,就是把土地和姓氏分封給諸侯,這種「封而建之」的封建制度,是夏朝能夠建立的決定條件。

為什麼如日本這樣的封建王朝,天皇可以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卻沒有人會去推翻。並不是因為天皇真的有多麼的神聖,而是因為他的存在是封建貴族們合法地位的象徵。若是把天皇推翻了,就意味著日本那些大小名以及武士們建立的社會秩序也被否定了,任何一個農民都可以推翻他們的領主,瓜分他們的土地。

所以啟繼承了大禹的部落首領地位,開始了「家天下」的統治,並非是他想不想的問題,即使他不想,是那些被大禹分封的諸侯們也依然會將它黃袍加身。但這也就導致了雙方認知的不對等,對於啟來說,他便是天命所歸的天下共主,但對於其他諸侯們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吉祥物而已,我可以養著你,你不能管著我。


從古至今,無論是夏,還是秦,或者是隋,擁有超越時代數年的思想往往會被認為是天才,但如果超越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便只會被認為是瘋子,而被大勢所吞沒。

所以充斥著奴隸制的環境,依靠父輩餘蔭建立,又有一群桀驁不馴的老臣,還沒有任何可行的規章制度,意味著大夏這家創業公司,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是平靜的。而維持公司穩定的唯一保障可能就是大禹的神化,《淮南子·泛論訓》說:

禹勞天下,死而為社。

在夏朝,大禹死後被奉為社神,成為華夏祭祀的主要神明,成為一直維持著夏王朝運行的社基。如今的社神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呢?舉個例子,他就是我們神話傳說中四御之一的后土皇地祇,相當西方神話中的大地之母蓋亞,又或者說社稷中的社指的就是他。

以此來說,大禹就像是伊斯蘭國家中的先知默罕默德,不同的是那時還沒有宗教的概念,我們還只是將其稱為祖先崇拜。因此說過去三皇五帝的神話傳說是精神上的統一基礎,大禹將其轉化為了現實,但此時已然是脆弱的,人們也沒有像未來的信徒那樣狂熱。

孔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等不到五世的,甚至轉個身就「忘恩負義」了,所以夏朝建立以後,啟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薛丁格的夏朝」其實一直游離在統一與未統一之間。

同時「鐵王座」的誘惑也開始腐蝕夏後氏內部。夏啟共有五子,依次為太康、元康、伯康、中康、武觀,即使在嫡長子繼承權還沒有出現的夏朝,武觀作為五子繼承後位(夏商時期統治者稱「後」)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偏偏那將成為未來統治者的太康又荒淫無道,於是武觀決定殺死太康奪取繼承權。

夏啟十一年,武觀的奪權陰謀敗露被夏啟流放到西河,結果四年後,武觀又在西河地區起兵反叛,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起奪嫡之戰。雖然這場「武觀之亂」最終被平定,可夏後氏的實力也因此遭到了重創,從而引發了更加激烈的諸侯叛亂,最終連夏啟自己也死在了平叛的路上。


就這樣,幸運的太康成為了夏朝的第二任君主,此時的天下即沒有什麼帝王之學,又沒有什麼統治綱領。原本就荒淫無道的太康在沒有夏啟管束後,就像放暑假的熊孩子一樣,更加的肆無忌憚。《尚書·五子之歌》記載,太康有一次跑到洛水以南打獵,完全將朝政拋在腦後的連續瘋玩了整整一百天的時間。

也就是在這次,神話中射日的大羿的後代,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趁機率兵截斷了太康的回京之路,並攻占夏朝都城斟鄩。不久之後,無處可去的太康病死在了戈地,才經歷短短兩世的夏朝似乎就要從此亡了。

但封建制王朝特有的頑強生命力在這時提前顯現了出來,當后羿想要取夏代之的時候,竟然意外的遭到了天下大多數諸侯的強烈反對。正如之前所說,太康雖然只是一個吉祥物,可以扔掉換一個,可如果要被非大禹血脈取而代之,那諸侯們的土地和姓氏就變得名不正而言不順,不再享有天道和法理的保護。

所以對於那些諸侯們來說,你可以造他的反,可以占他的便宜,可以欺負他,可就是不能取代他!無奈之下后羿只得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夏朝的第三任君主,自己則是回到有窮國遙控朝政。

然而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山不容二虎。在后羿回國後,仲康便立刻開始召集力量準備消滅后羿。不過仲康自己也知道,現在已經不是大禹時代了,強大的有窮國已經無法再僅憑夏後氏的力量消滅。那些原本應該緊隨自己的諸侯們,此時也是秉持著騎牆吃瓜的心態,始終保持著觀望。

當今世界,兩個大國之間輕易的不會直接刀兵相見,更多的是殺雞儆猴的代理人戰爭。不要以為這是現代才有的,我們和古人相比增加的只是知識的積累,在智慧上並無差別,甚至可能還不如。

所以不敢直接對有窮國開戰的仲康,把目光盯向了他的兩個重要的小弟,分別是重部落的羲,黎部落的和。就如有窮國的部落首領后羿,實際是一種官職,指掌管弓箭善射的人,重和黎從堯帝時即負責掌管天文,因而他們的子孫,這兩個部落的首領分別稱為羲與和,世代掌管天文曆法。到後世神話中,羲、和才並為一人,成為日母和掌管時歷的女神。

仲康以這兩個部落的首領荒淫無道、玩忽職守為理由發兵征討,希望以此再向諸侯們展示自己的肌肉,重新建立權威以討伐後裔。於是就有了《史記·夏紀》的記載:

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但仲康低估了夏後氏實力衰退的速度,這次征討竟以仲康的失敗而告終,不僅沒有重振夏後氏的聲威,甚至直接跌入了谷底,反而給了后羿取而代之的機會。

不久之後,仲康鬱鬱而終,其子相繼位。后羿再次入京,驅逐了相,終於如願以償的登上了「鐵王座」。至於相,則逃到了夏後氏同姓分支的斟灌氏、斟尋氏領地,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復國。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國家似乎還缺少著什麼,以至於有些人甚至不願意稱夏為一個國家。而王權對於君主才能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以至於古代先哲們烏托邦式的認為應該由聖人擔任統治者,可千萬年來又能出幾個聖人呢?

所以即使是梟雄后羿在奪取政權之後,也並不知道應該如何治理一個國家,從而迅速「太康化」的將國家又扔給了親信寒浞管理,自己則迷戀於外出狩獵。

黑格爾說過,人類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不吸取任何教訓。這句話可能並不絕對,但是在后羿身上卻又一次得到了驗證。寒浞用后羿對付太康的方法,在其外出狩獵時奪取了政權,不過寒浞好像是對黑格爾的話有不同的意見,於是並沒有像后羿對太康一樣只是流放他,而是選擇直接殺死了他。

《左傳.襄公四年》記載:

(寒浞)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鄩氏。

取代了后羿的寒浞,為了鞏固權力,消滅後患,馬上派兒子寒澆攻滅了斟灌氏、斟鄩氏,殺死了相。而無論多高明的編劇,他所撰寫的所有情節都能在歷史中找到不止一處的原型,甚至現實比戲劇更加的傳奇。就像《趙氏孤兒》里的故事一樣,相的妻子,身懷六甲的後緡竟然從一個狹小的牆洞中脫身,逃到了娘家有仍氏的領地,並在那產下了相的遺腹子,少康。

在有仍氏的領地,少康渡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並在長大後獲得了牧正這一要職。如今我們僅從字面理解,也許會疑惑,這不就是一個小小的飼養員嗎?但是在古代,王下「三正」,是最重要的官職,《尚書·立政》稱庖正、車正、牧正此三正有立事、准人、牧夫之責。也就是說如今我們以為只是「廚子」、「車夫」、「飼養員」的三個官職,分別有人才選用、負責祭祀(吏部、禮部),軍隊訓練、執行法律(兵部、刑部),人員管理、組織勞動(戶部、工部)的權限。所以牧正是一個不下於後世三公的顯赫要職。

雖然得到了一份穩定又體面的工作,但少康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世,像慕容復一樣無時無刻不想著復國。於是他開始暗中聯絡夏後氏舊臣,準備東山再起。但他衝動的行動很快引起了寒澆的注意,為了逃避追殺,少康不得不逃到了有虞氏的領地。

在那裡,少康又再次得到了首領虞思的賞識,不僅擔任了庖正的職位,還娶了他的兩個女兒為妻。作為嫁妝,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即得到了方圓十里的土地和五百個奴隸,這成為了少康得以成功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在這五百個奴隸中,少康還發現了一個叫「艾」的少女,而正是這個少女在未來成為了少康復國的關鍵。

所以說,男人的成功往往由先天與後天兩個條件決定,一個是生的好,另一個是娶的好,得一可安天下。有了岳父的幫助,少康聯絡上了逃亡的夏朝舊臣伯靡,在他的加入下,少康很快聚集了一大批夏後氏、斟灌氏、斟尋氏的遺民。

萬事俱備,少康發起了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間諜戰。女艾作為中國第一個女間諜,被派遣到寒澆的身邊,源源不斷的將情報傳遞到少康的面前。這段歷史雖沒有被任何正史記錄下來,卻依然通過古人零星的提及和文學作品中的少量描述,得以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當春秋時期,越國故技重施將西施送給勾踐時,伍子胥便以女艾故事勸誡道:

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左傳·哀公元年》)

而楚國屈原又在《天問》中就女艾諜澆之事發起疑問:

惟澆在戶,何求於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

通過女艾的情報,少康得知了寒澆與弟媳女歧(寒澆弟寒豷之妻)私通,於是借兩人私會的時機進行暗殺,但這次行動只誤殺了女歧。不過幸運的是女艾並沒有暴露,甚至都可能沒有引起寒澆的警覺,依然毫無防備的外出打獵。就在寒澆全神貫注的盯著一頭渾然未覺的獵物,準備拉弓放箭之時,一隻利箭從黑暗中射出,準確的命中了寒澆。

寒澆一死,寒浞實力大減,少康便聯合夏後氏遺民起兵攻殺了寒浞,恢復了中斷約四十年的夏王朝,並開啟史稱「少康中興」的盛世。

少康之後,杼繼位,面對尚存威脅的東夷部落,他向東遷都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北),厲兵秣馬,採取主動進攻。史稱為了抵禦東夷部落最擅長的弓箭,杼發明了甲,之後又發明了矛,終於利用科技取得了對東夷部落的全面勝利。《國語·魯語》有:

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

即稱讚杼繼承大禹的事業,終於使夏王朝從紛亂之中不步入了強盛。

之後槐、芒、泄、不降,明君相繼在位,在他們的努力下東夷逐漸的融入華夏文明,其中史稱「九夷」的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九部落,紛紛稱臣納貢,真正成為夏王朝諸侯國的一員。在將版圖延伸到東海之濱後,夏王朝的目光從此開始由東轉向了西方,不降在位的第六年,發動了對西方九苑的戰爭。

《竹書紀年》記載不降在位59年,期間夏王朝的疆域達到了最大,王朝進入了最鼎盛時期。然而好景不長,在經歷了幾代明君後,不降發現所生的十幾個兒子沒有一個是做國君的材料,尤其是繼承人孔甲最是性情乖僻。為了夏王朝的江山永固,他一改自啟以來父子相傳的繼承方式,將帝位內禪給了弟弟扃。

扃在位十八年,死後又傳位給兒子廑,廑是一位賢德的守成之君,在他的治理之下,夏王朝國力鼎盛。但是廑僅僅在位八年就病死了,而在他駕崩的同一年,傳說天空出現了異像。《竹書紀年》記載:

八年,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陟。

(陟在此意為天子升天。)

十日並出在堯帝時期也曾發生過,之後便有了后羿射日的傳說。而在今天,我們已經知道所謂的十日並出,很可能是一種叫做幻日的自然現象,是太陽光在折射的作用下使天空看上去有多個太陽。2013年,赤峰、承德等地就發生過幻日,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五個太陽。

「十日並出」在今天來說都是讓人驚嘆的奇觀,更不用說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了,再加上君主於同一年駕崩,這不由讓人聯想到是上天的示警。於是這一個自然奇觀盡然不僅影響了當時君臣百姓的生活,更左右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前面我們知道,孔甲被認為性格乖僻而不適合繼位,但為何在已經傳了兩代之後,帝位又重新傳到了孔甲的手中?《史記·夏紀》記載: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

在歷史中,孔甲的罪名主要分為兩個,一是好方鬼神,二是淫亂。但是兩者在古代好像也不是什麼大罪,而且無論是桀、紂、周幽王,他們好色都會有詳細事例來佐證,偏偏為什麼對於孔甲就隻字不提,卻反而記錄了他養龍的故事?


熟悉中國古代史書的人都知道,「曲筆」是古代史官必備的技巧,對於一些不方便記載的敏感事件,即可以如實記錄,又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而孔甲的兩個罪名和養龍的神話傳說,雖然看似簡單,但是代入其時代背景,卻又變得非常不簡單了。

現在已知,夏王朝是一個不信鬼神,崇拜祖先,王權高於神權的朝代,他們祭拜供奉祖先大禹的夏社,而不是天帝。但是時代的局限,讓神權在夏王朝依然擁有不容忽視的力量,融入不久的東夷,更是一個極度崇尚鬼神的部落。

而這次「十日並出」,無疑給了他們藉機打擊王權的機會。因此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孔甲在這次上天示警中倒向了神權,藉由他們的扶持登上了帝位。所以作為代價,夏朝在這之後,祭祀制度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天帝的地位迅速上升,從而使神權開始影響王權。

從這個角度來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翻譯。孔甲開始信仰鬼神,拋棄了傳統的祖先信仰,其所謂的「事淫亂」可能並非是男女之事的淫亂,而正是後來周禮所稱的淫祀亂法。

按照這個邏輯,關於孔甲好龍的神話就變得更加有趣了。

眾所周知,夏王朝以龍為圖騰,《禮記·樂記》載:

夏後氏以龍勺。

《史記·封禪書》又載:

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

而在二里頭遺址中出土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更是佐證了夏人對於龍圖騰的崇拜,而這種崇拜可能又與他們的祖先崇拜信仰有關。

在《山海經·海內經》中,郭璞引用《歸藏·開筮》注曰:

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黃龍在上古文獻中常常代表了帝王聖人,如《淮南子·天文訓》稱:

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獸黃龍。

而在《史記·天官書》中:

軒轅,黃龍體。

更是直接將軒轅黃帝與黃龍等同在一起,這種現象最早甚至還要追溯到伏羲氏,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有:

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太昊氏便是伏羲,又稱庖犧,我們都知道在神話傳說中,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如《帝王世紀》中說:

庖羲氏蛇身人首。

實際上準確來說我們應該稱之為龍形,而傳說中大禹也是這種形態。《列子·黃帝篇》稱:

夏後氏蛇身人面。

因此前文《歸藏·開筮》中所說的黃龍便是大禹,所以對於夏人來說,龍即是圖騰,也象徵了他們的祖先,如今我們說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便是從此開始。


二里頭夏朝綠松石龍型器

那我們回到孔甲,《史記》中稱:

天降龍二,有雌雄

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的記載則多了一些內容:

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

這裡面到底是兩條龍還是四條龍沒有什麼好討論的,關鍵處在於,夏王朝崇尚的是祖先,認為能得到天下是大禹的豐功偉績,後來為了能夠征討其他諸侯,又加入了天的概念,但自始至終沒有所謂的天帝什麼事。

但是現在卻在史書中記載了一個這樣的神話,一個關於天帝賜予孔甲兩條龍的神話,其實翻譯成現代的語言,很簡單,四個字:

王權神授!

歷代帝王好鬼神,事淫亂的實在太多了,可為什麼就孔甲成為了夏王朝四代而亡的罪魁禍首,或許正是因為孔甲背棄了夏後氏的祖先和傳統,使王權衰弱神權崛起。

得到了龍之後,孔甲卻發現根本沒有人會養,於是開始尋找舜帝時擅長養龍的豢龍氏後代,結果並沒有找到,只發現了一個叫劉累的人。此人本是堯帝後裔,傳到他時已經家道中落,由於出生時手上剛好有「劉累」二字的掌紋,便以此得名。

據說劉累曾經向豢龍氏學習過養龍的技術,孔甲就抱著死馬當做活馬醫的態度,讓劉累暫且試一試。結果原本不飲不食的兩條龍就此開始吃東西了,於是孔甲就命令劉累為其養龍,這一干就是七年,這期間兩條龍被養的是膘肥體壯,劉累也因功被孔甲封為了御龍氏。

可是有一天,不知道什麼原因,其中的那條雌龍突然就死了。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想不到還學過烹飪的劉累就把那條死去的龍做成了肉醬,忠誠的他還進獻了一份給孔甲。雖然吃慣了山珍海味,可誰吃過龍肉啊,孔甲一嘗,這味道實在是太好了!

隔了幾天,又嘴饞了的孔甲就派人去找劉累再要點上次的美味。這下劉累慌了,這龍肉到哪去找啊?把剩下那條殺了?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連夜就帶著家人逃到了今天河南的魯山地區。劉累逃了之後,孔甲也知道了真相,但人都跑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後來劉累在魯山開枝散葉,逐漸的興旺了起來,到了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之一,范氏的祖先范武子士會就是其子孫,再傳到秦末漢初,家族中更出了一個了不得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


這是後話,關鍵是這個神話中充滿的漏洞。

第一,記載中孔甲沒有找到豢龍氏,可是夏朝末年的名臣關龍逄就是豢龍氏的。關龍,豢龍在上古讀音相同,為一個姓。如果說找不到豢龍氏,這關龍逄又是哪裡冒出來的?

若說這個問題牽強,那麼第二,龍上次被飼養已經是舜帝時期,幾百年前的事了,後來世間便已無龍,劉累為何又去學一個沒用了的豢龍術?而且劉累既然都能從豢龍氏那學到豢龍之術,孔甲又為什麼會找不到豢龍氏了,難道真如小說中那麼巧合?

第三,唯二的兩條龍死了一條,正常人會怎麼做,上報?隱瞞?抑或是逃跑?可劉累

偏選了一條但凡腦迴路稍微正常點的人都不會去走的路。把龍做成了肉醬,還送給了孔甲吃。這就好比朋友將他的寵物哈士奇寄養在你這,結果狗養死了,你就乾脆把它做成一鍋香肉,送回給主人品嘗,這是何等清奇的思維啊。

第四,在劉氏本族的記載中,劉累於孔甲三年被封為右丞相,當然丞相官職始於春秋戰國,秦始皇時定為常設官職,夏朝時其實並不存在。其中也許有劉氏自誇的嫌疑,但劉累也的確是得到重用並封為了御龍氏。僅僅只是因為會養龍,除此之外再無才能和功績的記載,一個家道中落的劉累怎麼會被重用,並得到賜姓。賜姓在上古便意味著得到封地,成為諸侯,所以《史記·夏本紀》稱劉累「受豕韋之後」,意為取代了顓頊之孫大彭在夏朝建立時受封的豕韋國。

第五,劉累不僅養死了龍,甚至還偷偷把龍做成美食送給孔甲吃,然而在事發逃走後,孔甲卻不了了之,並沒有再繼續深究,為何會如此大度?

綜合這些疑點,使我不得不產生一個懷疑,當時的情況是否是這樣呢:

孔甲繼位後,好鬼神的他重用劉累進行祭祀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天帝在夏王朝中的地位,降低了祖先大禹的影響,故有了「龍一雌死,以食夏後」的記載。改革引起了夏後氏諸侯們的不滿,同時也降低了夏後氏的控制力,使一些諸侯蠢蠢欲動。所以《史記·夏本紀》記載:

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

就像漢景帝用晁錯行削藩之策,卻引起七國之亂,而不得不誅晁錯平諸侯之怨。劉累恐怕也是在改革中承受了諸侯們的怨氣,只不過他更幸運,活著逃到了魯山。

無論真實的歷史是否這樣,孔甲這一口龍肉,吃掉了夏王朝的社基,從此各地諸侯不斷叛亂。孔甲在位九年,死後兒子皋繼位,因其很受祖父不降喜歡,希望他能與聖人皋陶一樣而賜名,在位十一年,「天下陰受其賜」,使夏王朝重新走向強盛。

之後發繼位,破格提拔養馬老人關龍逄為相(故而上古傳說中的龍,包括孔甲所吃的龍,又有觀點認為可能是一種駿馬),其在位十七年,施行仁政得到臣民愛戴。

雖然在孔甲之後的皋與發兩位繼任者,都稱得上是明君,用二十八年的時間使夏王朝又重新步入強盛。但這時的強盛已經無法再和不降在位時相比,諸侯的叛亂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發之後,癸繼位,也就是中國傳說中的第一位暴君夏桀,其在位長達52年,最後卻被商湯於鳴條之戰中擊敗,流放南巢後,死於亭山。

戰敗後的夏後氏向北遷徙,到了漢代,司馬遷依據匈奴人自己的說法記載道:「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熏育)。」意思是說在匈奴人自己的傳說中,他們王族的祖先是夏桀的兒子淳維,當然這種說法並沒有歷史可考據。

夏王朝始於大禹,止於夏桀,據記載約有417年,為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朝代,可以說他只是一個奴隸制的部落聯盟,但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封邦建國的封建制國家。無論是哪一種,作為一個未來幅員遼闊的偉大文明的第一次統一嘗試,他的存在提供了很多的寶貴的經驗,也留下了許多的問題,留於後人繼續探索。而其中很多問題,在千年後的三國時期,我們將會再次見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hhHEBiuFnsJQVnr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