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更深入的學習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認真探股說(k002552),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
獨來獨往,才能做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從來不會尷尬,一個人,比兩個人瀟洒,比三個人自由;一個人的日子,時間很多,可以做很多事情。
一生中,我們認識了很多的人,經歷了太多的開心和傷痛後,漸漸明白,有些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情處著處著就淡了,陪在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了,說知心話的人寥寥無幾;直到有一天,明白了,人生總有一段路要自己走,獨來獨往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
獨來獨往更是一種生活習慣,不隨波逐流,不會人云亦云,在紛擾的現實生活中,保持著自己的心性,用孤獨和寂寞面對現實,其實,他們只是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目標,有理想,有發展方向,有些路會有人陪你一起走,但是有些路,只能一個人努力前行。
《百年孤獨》里講到,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獨來獨往是一種孤獨,但同時,也是一種魄力。無論別人怎麼說,自己始終清楚自己的方向,一直前進,不放棄,不懷疑,不言敗,不服輸。
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一個人在前進的路上,可以摒除外界的干擾,拋開別人的閒言碎語,守住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打擾。
獨來獨往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當你學會獨處時,就能夠從平凡中看出獨特,在嘈雜中感受寧靜。
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
生活中,我們的朋友很多,但是做起來真的不容易;身邊的朋友很多,能說話的沒有幾個,能真心幫你的沒有幾個,有些朋友,可以陪你一起開心,但是卻很難陪你渡難關。
生活中,我們見慣了見風使舵,見多了口是心非的人,人生中,能得一知己足矣,朋友貴乎於知心,而不是數量,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越是熱鬧和喧譁的地方,越是被很多朋友包圍著,越是覺得寂寞。
狂歡,是許多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自由。
獨來獨往並不是人性的冷漠,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有人喜歡身處熱鬧之中,但也有人喜歡獨來獨往。
人人都想成為一個強大的人,想成為成功人世,但是,這些都是需要從孤獨開始,無論是內心還是身體,身處困境時可以獨當一面,承受委屈時,可以自我消化。
一個人想要成功,就要先學會忍受一個人的孤獨。
獨來獨往的人,往往都是狠角色,看似不合群的人,其實是個喜歡靜靜深思的人,神態安靜,腦袋裡都是自己的主見,實現自我認知,獨立思考,更能積極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獨來獨往也許會很辛苦,沒有人安慰,沒有人鼓勵,自己是自己的天,自己是自己的地,前進的路上,沒有人為你遮風擋雨,沒有人陪伴你,只有自己不忘初心,心懷目標,鞭策自己前行。
獨來獨往的人,擁有一顆清醒的不被外界煩擾的大腦,他們明白從煩躁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獨來獨往的人,有一種堅忍不拔,卻早已看透人心的一雙眼,凡事早已習慣一個人做,並不需要別人安尉;一個人的時候,才活出了真實的自己,太多合群的人都很虛偽,與其浪費時間去和虛偽的人打交道,浪費頭腦,去說事與願違的話,不如一個人的好。
頂級的交易者都是孤獨的
記得曾經待過一個股票投資交流群,有一次,群里正在熱火朝天的討論一位 「大神」的交易手法——他在一個短時間內凈值翻了五倍。眾人探討的異常興奮,更有甚者對其產生了崇拜,覺得其如天下繁星遙不可攀。
這時,一位群友說: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寥無幾。
但僅僅一瞬間,他的話語便淹沒在新的消息里,沒有激起一絲浪花。
幾天過後,我在一個媒體上又一次看到了這句話,是他寫的文章。他詳細的闡述了一下其中的邏輯,條例異常清晰,非常客觀具體。然後,他把這篇文章轉到當初的那個群里,但是可悲的是,依然沒有人關注,眾人依然在探討短時間內實現暴利的方法。
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感受,但是僅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都能從整個事件中都能感受到一種孤單與落寞。
有些時候,有些人會突然發現,當他想認真的闡述下他的觀點時,卻沒有任何人願意聽。或者說,根本沒有人聽的懂。
他不敢相信的看著這瘋狂的人群,目瞪口呆的收回了打字的雙手。
這可能是他第一次真正明白,什麼叫孤獨。
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抵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尼采
為什麼很多頂級的股票投資人一般都不談具體的投資交易細節?為什麼很多頂級投資人談吐之間,基本上都是理念,境界與格局?
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渡過了想表達具體觀點的階段了。
曾經,在某個投資大會上,有人向一個著名投資人提問:請問,你為什麼要交易多個行業,多個品種?
他說道:分散風險,累加收益。然後結束提問。
看似唐突,其實這是最有效率的回答。懂的人瞬間就懂。如果對方不懂,那麼他不但要解釋怎麼分散的風險,又如何累加的收益,還要回答,單品種與多品種的優劣對比,還要講解行情走勢的特殊性和機率,甚至還會涉及到具體的交易方式…更關鍵的在於,提問者很可能根本無法理解。
就如同脫離了倉位和回撤,單獨展示收益率一樣。一套完整的體系,一環扣一環,任何一個環節單獨拿出來講,都有很大的邏輯漏洞。
所以,在大多時間內,關於交易體系單獨某環節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
有一次,去參加一個朋友的產品路演,他說他產品的策略中包括趨勢策略和震盪策略。
會後,我請教他:「震盪策略怎麼做?」
他回答:「就是更小周期的趨勢跟蹤。」
我問:「那你為何不直說呢?」
他說:「難道你要我在有限的時間內,給我的投資人講清趨勢和震盪的相對關係?」
「在某些時候,嚴控底線,不爭論一些不必要的細節,可以增加效率,我們不是為了切磋交易水平,我們是為了達成交易。」
為了達成交易,將自己的理念強行的壓縮成一種便於理解的說法,這是一種世故,一種妥協,但我覺得,這其中最深處,也隱藏著一絲孤獨。
我們都想把最真實的東西,最直接的表述出來,不想把它壓在心底,可是,如果最真實的東西表述的太簡單,很多人卻無法相信,更無法理解。
因為越是簡單,需要洞見並取捨的東西就越複雜。
交易體系的每個環節都密不可分,每一個細節的制定,都包含著投資者本人的性格特點,心路歷程,成長經歷。每一個決定的背後,可能都包含了深刻的感悟和果決的取捨。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簡單的交易體系,但我們看不到他背後的經歷。我們不知道他放棄了什麼,不知道他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抉擇,更不知道他懷揣著怎樣的投資信仰。
曾經在一個音樂軟體里見過一個評論:年輕的時候,喜歡把耳機的一端分享給別人,現在,我發現,我已經無人可分享。因為我基本確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聽到了什麼。
頂級的投資人之所以會感到孤獨,是因為,沒有人知道,你一步一步走來,都經歷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生死磨練,才形成了如今的交易風格。
股票投資交易的世界裡,或許會有你的同類,跟你的交易體系非常相似。但是,這套交易體系的背後,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世界。
因為投資交易是一個重塑自己的過程。經歷痛苦,經歷磨難,看透表象,洞見本質,體味自己的情緒變化,了解自己的人性弱點,將一切的經歷,融入自己的交易理念,生成那套專屬於你的交易體系。
就如市場的最新價,包含了不同的人,包含了不同的信息,包含了不同的人對不同信息的不同判斷,包含了不同的下單時間和下單過程,包容所有,形成了這一個時間點的價格。
為什麼是這個價格?沒有人說的清楚。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價格的形成,獨一無二。
很多人把寂寞當成了孤獨,或許是因為他還沒有進入過那種狀態。
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種可以寬納一切的精神狀態。
所以,有人說:孤獨是靈魂的散發,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
而股票業的頂級高手,也正是因為這些境界,變的更加孤獨。
孤獨的人自成世界、自成體系,獨立思考。因為他知道,存在於腦海中的精神世界才是更大的舞台。
因為在那裡,他可以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而我們人類一切思想的誕生,都源於此時此刻。
這麼些年,這幾句話總結是我覺得最有價值的經驗,足以立於不敗,自當牢記於心。
盈虧同源,是未入道者最難體會的一條。
盈虧同源,是對待市場對於風險的一種認知態度。老濕經常講"輸的起才贏得到",就是盈虧同源的演化。
比如說用同樣一種策略(某種信號出現)去打板,今天你或許會贏,明天你就或許會輸,但總得來看,你還是能賺錢的。
可是,你並不滿足這點盈利。怎麼辦?你想優化策略,如果減少打板次數儘可能找確定性強的機會再上,可不可以?當然可以。
不過,最後你的確輸的次數會少,但賺的錢卻更少了。因為你降低風險的同時,也把賺錢機會降低了。
這就是盈虧同源。
你並不知道哪一次會賺錢,所謂確定性強是無法證偽的,除非你試錯。因此你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如果在一定交易次數下,你所獲得的利潤穩定在一定區間(不一定是勝率),那麼為了擴大利潤,應該藉助槓桿而不是優化策略。
風險與收益的穩定,是交易模式的天然確定性。盈虧同源,當一致性確立,主動迴避風險的同時,你就等於在迴避利潤。也就是老濕常說的,"正確的虧損"是以後你持續盈利的原因。
我曾經講過如何面對風險,這裡再系統歸納一下。
風險共有三個層次:1.系統性風險 2.主觀風險 3.策略風險
系統性風險就是市場施加給所有人的風險。從盈虧同源的角度,不能主動迴避。也就是老濕總說:不抄底不逃頂。這就是懂盈虧同源的人才明白。
一個琢磨抄底逃頂的系統,是不可能賺到錢的。這不科學,都是騙子捏造出來哄人的,或者作者在騙自己,只是倖存者偏差的錯覺。
機率上講,頂、底的確認都是小機率事件,只有最後一次才是正確(勝率低賠率高),之前的嘗試統統都是錯的。
如果為了逃頂抄底,系統試錯成本遠遠超過了你的預期回報,這就是長期看,這種系統為什麼不可能賺錢的原因。
至於主觀風險,理論上都可以避免,只會造成虧損不可能有盈利,完全源於自己的失誤。
一般來說,就是一致性你已經知道,但情緒影響了你試圖優化它,比如因為輸了錢造成情緒上來了,違背計劃按照主觀判斷去做情緒交易;或者因為有主觀判斷在前,不甘心打臉而承受不必要的虧損拒絕止損。
人總會有情緒,職業高手一般都會敏感發現情緒波動而暫停交易,直到恢復平靜後再開始。情緒,對於交易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人有機可乘。
所以,主觀風險不能用盈虧同源來解釋,而要完全避免。因為它不具備一致性條件,處於非常態。我們所講的盈虧同源,必須是基於行為一致性下的穩定收益。
至於策略風險,就是博弈風險,是對手特意強加給你的風險。與系統性風險不同,博弈風險發生的機率無法統計,而系統性風險是有機率的。
博弈風險一旦發生,就應該立即調整你的策略進行迴避。因為它針對你的一致性,在不斷侵蝕你的利潤。盈虧同源是基於一致性的,如果系統風險加上博弈風險,你還有利潤嘛?這要算算帳。
還是用前面的例子,如果在一段特定時間,打板就有人砸,對手的策略一致性就是針對你,你的策略還能有穩定的利潤嘛?迴避,才是正確的選擇。
綜上,盈虧同源的前提是交易一致性的存在。了解它,就能克服對於系統性風險的恐懼,警惕主觀風險帶來的無謂損失,迴避博弈風險造成的破壞。
博弈型交易者,是這個市場最難纏的對手。他的交易模式就是藉助或破壞其它人的交易一致性來獲取利潤,強行施加風險給對手。作為捕獵者,他也可能成為其它博弈型交易者捕獵的對象。這一層,是這個市場裡特殊的群體。
曾經有一個投顧跟我興致勃勃講他如何與莊家鬥智斗勇,然後被我劈頭蓋臉訓了一通。"你是來賺錢的還是來比智商的?"
做簡單題,持強凌弱,是永遠正確的法則。
把握住了市場的熱點和焦點,認清了市場賺錢效應的所在,短線資金可以拋棄以前那種盤中靠反應追強勢股的方法,而選擇我現在這種比較穩健的選股思路。當然,這種思路的前提的在強市市場。
技術分析的最高層次是拋棄所有的技術指標,最後只剩下資金流向的分析。我認清了熱點,看準的賺錢效應,我已經不在去盤中跟風,我可以打提前量。說穿了就是資金之間的博弈,我的反應比你敏銳,我先進去的就賺你後進去的錢。
短線的目的並不是要追求短期的利潤最大化,穩定獲利的境界才是交易者追求的最高目標。
我追求的是那種帳戶市值大漲小回,不斷創新高的那種狀態,並不追求大起大落的賺錢速度。
再說一次學習的次序,成就的大小就看各人悟性的高低:第一,入門貴在精一,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入門。
目前教的幾種模式已經是市場上最優化的短線方法,但沒看到一個人能把方法吃透,沒有掌握和領悟到方法的核心實質。(一招鮮,吃遍天)
第二,重在堅持,熟練掌握一種方法後,三五年內方法不要隨意改變,一招鮮,吃遍天。
第三,法無定法,第一個10倍利潤完成技術積累,自有資金或者操作規模到了500萬至1000萬,然後才可以學習各種方法,博採眾家之 長。
第四,萬法歸宗,方法已經無所謂了,怎麼做都有道理。
做龍頭股,說得容易,做起來難.要眼到,手到,心到。
眼到,龍頭品種一啟動一般很快就張停,一般人看到的時候已經買不到了。
手到,看到的時候手腳要快,慢一秒種可能都搶不到。
心到,心裡對龍頭品種要敏感,有強烈的感應。瞬間發現,瞬間操作,還要敢下重手。否則輕倉就浪費機會。
道理簡單,做好很難,知易行難。
操作的時候全靠反應,沒有多的時間考慮,全靠平時的經驗積累。做龍頭股全靠打快。大資金要學慢,小資金要學快,越快越 好。
弱市不虧錢,這才是複利增長的關鍵,而且是關鍵中的關鍵。
每次大盤瘋狂的時候,關注滯漲的權重股突然啟動,這往往是大盤變盤的信號,可以準確的把握大盤的拐點。
虧了錢能打回來,賺了錢能守得住,這是職業選手起碼的要求。
炒股就是炒機率,其實就是這麼回事.打板也就是打機率,有高成功率的方法也可以不打板,玩低吸也行.
所有的操作方法都是以機率原理上總結,然後有高成功率保證,自然就進入賺錢的行列.
有了高勝率的保證,資金記憶可以從幾萬做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
為啥短線比中線和長線更容易完成結果的過程,就是因為有了成功率的保證,做得越快的賺得越多.
所以超短線是完成資金從小到大最塊的方式,幾位一線遊資更是,幾分種就決定上億的資金買入一隻票。
這些臨時起意大手筆買入的基礎都是建立在機率的基礎.
弱市學會空倉是度過漫漫熊市的唯一法門.不會空倉,不管他做股票做了多少年,都可以說還沒入門.
龍頭和領漲:誰先漲停誰就是龍頭,誰的封單越多誰就是領漲。
那又太膚淺了,階段性龍頭或者說是階段性人氣個股,往往是隨機產生,在大盤否級泰來的那一關鍵時刻,同時會出現幾隻強勢個股,能否成為龍頭或人氣股,要看個股是否具備當前容易被市場認可的題材,這一點比基本面重要得多。
還有選擇圖形炒做,個股的選擇一定要考慮符合當下的炒做熱點。
相對低位的第一根放量大陽線,或者說二次探底後的再次啟動,必須是放量大陽線。出現這種陽線,都是超短線的好品種.
大盤背景的判斷是迴避這些風險的唯一辦法。
指數在走下跌通道時,符合條件的交易,全部放棄,也不為錯。
這個市場本來就是反應快的賺反應慢的人錢。(短線就是拼刺刀,手法快准狠的人,收割手慢的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午間收盤前拉高的個股,開盤後價格易成為當日盤中高點。
所以午盤交易儘量少做,只要能看懂,並能做對,低吸和追漲都一樣。
不過從成功率來說,追漲靠的是瞬間的反映和直覺,而低吸有更多的理性思考,所以成功率低吸要高得多,從長時間的收益來看,
應該比追漲還要高。
追漲===市場熱點(最好是第一次放量上穿5天線、漲停品種)
低吸===龍頭品種(均線附近買)
大盤急跌告一段落,可以做一做大盤的反彈行情。
選股方面,牛市的思路不應做超跌,而應做抗跌。
大盤一穩,抗跌品種的行情遠遠大於超跌。
抗跌品種分兩種,真抗跌,假抗跌。
真抗跌要大漲,假抗跌要補跌,欲下先上,假突破再補跌。
能分清楚全靠經驗,虧出來的經驗。
只買上升軌道的股票,不買下降軌道的股票,如果股票一直在上升軌道,就永遠持有,永遠不要賣!
在上升軌道的下沿買進股票,然後持有,到上升軌道發生明顯的變化,賣出。
局面複雜看不清的股票,千萬不要進去,柿子撿軟的捏,炒股也一樣。
不要把所有的錢一次性買進同一隻股票,即便你非常看好它,而且事後證明你是對的,也不要一次性買進。總有可能買得更低,或者有更好的機會買進。
如果誤買了下降通道的股票,趕緊賣出,避免損失擴大。如果沒有損失,也趕緊退出觀望。
不是上升通道的股票,根本不要看。管它將來怎麼樣,不要陪主力去建倉。沒時間陪他們耗著。
贏錢時加倉,輸錢時減碼,如果你不想死的快而想賺得快,這是唯一的方法。
不要相信業績,那隻代表過去,不代表將來。炒股是炒將來,不是過去。
不要幻想老是去做短線,每天進進出出。股票不是做愛,頻繁進出,可能給你帶來快感,但會讓你損失很多的錢,唯一受益的是證券公司,而且你不會有那麼高的水準,你也不是莊家。
股票很便宜了,跌了很多了,不是你買入的理由,永遠不是!他還可能更加便宜!
股票很貴了,漲了很多了,也不是你拒絕買入或者賣出的理由。他還可能漲得更高。
完整的技術交易策略分析圖
獲利來自於執行力
一般順勢系統的波段程式交易勝率大約只有50%~60%左右,如何能獲利?原因就在於「賺大賠小」!為什麼大部分投資人明知道歷史績效確實能夠穩定獲利,跟單最後卻還是發生虧損並不了了之呢?原因在於眼光短淺、不能忍受小賠的心理煎熬、選擇性跟單、參雜自己人為判斷等......。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執行力!而執行力就是程式交易最重要的紀律之一!
沒有執行力就會發生虧損之後不敢再跟單,或者出現小利就急著獲利了結的心態,結果偏偏眼睜睜看著此波大賺而自己卻待在場外懊悔,此波過後痛定思痛發誓絕對要跟單,不幸地又出現虧損,結果仍敵不過心理的煎熬下次又不敢跟,如此循環不已.....如果您就是這樣,阿彌陀佛,願主保佑你!
為什麼會有執行力薄弱的問題?其實就是因為順勢系統的波段程式交易勝率並不算高,大概只有50%~60%,也就是說每做10次可能就會有4~5次的機率出現虧損,所以每次程式發出訊號,下單前心裡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遲疑,想說這次是否又會虧損?要不要進場?我覺得....等等參雜情緒的疑慮,這是自然現象,因為這就是人性。
疏不知「賺大賠小」的策略,獲利將遠遠超過虧損,這就是交易的終極秘訣!選擇性跟單,或許幾次對了,但只要沒做到一次「大賺」的機會,雖然小賠躲過了,大賺你也賺不到,到頭來只是得不償失,與其這樣不如不跟,自己判斷就好了。
程式交易為什麼能夠獲利,因為它沒有人性,該多就多,該空就空,做錯就停損出場,獲利就抱牢不放,說來簡單,但要做到確實很難,因為我們是人,是人就會有恐懼與貪婪。
由此可知,勝率對獲利績效的影響並不是非常重要,60%就已經不錯了,市場上很多隱身的操盤高手勝率也差不多這樣,經過統計,華爾街的市場贏家(賺很多錢的高手)長期平均勝率約為35%,試問,您有比他們厲害嗎?您自己操作賺錢了嗎?﹞,真正重要的是「賺大賠小」策略與「執行力」,而「執行力」就是您自身紀律的問題了。矛盾嗎?困難嗎?「知易行難」在投機交易的世界裡表露無疑,這就是交易!
很多人有個疑問:「如果大家都用程式交易,還能賺到錢嗎?」我們給您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因為您將會贏在執行力,誰有紀律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特別提醒:「執行力真的不容易做到,誰能做到誰才是最後贏家!」
問問您自己:「我做得到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KJ0aW4BMH2_cNUg2ZCr.html如果你想更深入的學習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認真探股說(k002552),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