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智慧,醍醐灌頂:「阻力最小」的秘密
在這個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均遵循著「阻力最小」原則,儘管我們很多時候並未留意。
光與水的智慧光是節約時間的典範,它永遠以最短路逕行進。在真空中,光以30萬千米/小時的速率沿直線傳播;反射時,光所走過的路線,入射角等於反射角;折射時,入射角與折射角的比例,與兩種介質的折射率保持著特定關係。光的行為,取決於介質的根本結構,光在介質中始終以「阻力最小」的方式傳播,任何一條其他路徑都是「彎路」。
再來觀察水。水的智慧,遠非世間常人所能及。河道寬,則水流緩慢;河道窄,則水流湍急;水的行進路線也取決於河道結構,或直或彎。若水流遇到一塊巨石攔路,它不會去「努力翻越」,而是明智地繞道而行。
努力乃痛苦之源麼先問個問題,你喜歡交易嗎?你為交易努力過嗎?現代教育崇尚努力和競爭。宣傳名人早年充當「拚命三郎」的報道比比皆是,似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真是這樣嗎?讓孩子每天比別人多練兩個小時鋼琴,將來他就能成為莫扎特?比別人多畫兩個小時的畫,就能成為達文西?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沒錯。但不要小看那1%,它決定了剩下99%的汗水的性質。擁有這1%,努力便是成功之源;缺少這1%,努力只能成為痛苦之源。
努力,即試圖用強大的意志克服「最小阻力」的約束,與環境和自身心境對抗。從這個意義來看,天才或許從來都沒有「努力」或「勤奮」過,在常人眼裡是在做拚命三郎,但事實上他們不過是順應自己心靈的召喚而已。半夜12點,小莫扎特在練琴;凌晨1點,在父母棍棒驅使下的一個小男孩同樣在練琴。外表相似的行為背後,是全然不同的結構。前者在享受整個音樂行雲流水的過程,後者或許僅僅出於不願挨打的目的。「順心」根本無需努力,只有「違心」才需要努力。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來沒有工作過一天」。如果您發現自己每天工作都不開心,都在努力克服許許多多的障礙,一切只為等待發薪日,那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您不是做這件事的天才。
畫家每畫一筆,想著這一筆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財富,他不會是一個好畫家;不熱愛足球,只希望藉助踢球讓自己擁有豪宅的球員,不會是一個天才球員;立志要得諾貝爾獎的人,一定得不了諾貝爾獎;不能享受投資和交易的過程,只求在交易中快速獲利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好的交易員。
更看重「享受過程」,還是更看重「享受結果」,或許正是少數成功者與多數失敗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克服內心的掙扎,試圖用「努力」來麻痹神經,從交易的角度來講其實就是逆勢。那些讓您徹夜難眠的交易單,十有八九會以虧損收場,因為很明顯,您已經不是在享受過程了,而是在被整個過程煎熬,不斷地寄希望於這個過程早點結束,好讓自己最後得到「煎熬的回報」。不幸的是,人的心靈往往是最準確的羅盤,逆勢而為不僅讓整個過程痛苦不堪,而且結果也往往不盡人意。
改變結構,方能改變結果以努力作為手段的行為是治標;唯有改變結構方能治本。這猶如治水,堵不如疏。要想改變河流的走向和強度,必須在河道上做文章。不想讓水太急,可以把河道修寬一些;一味封堵可能決堤;而積極疏通反能引水灌溉農田。
對個人而言,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那麼這時最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繼續努力」。換一份工作,換一個環境,從結構進行調整,要比運用意志力重要得多。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搞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讓姚明去打桌球,巴菲特去做中文系教授,恐怕他們再怎樣努力也難以獲得現在的成功。一旦尋找到這份上帝安排的職業,就找到了心中的「勢」,從而順勢而為,為過程而快樂,而非為了得到一個結果委曲求全。
對交易者而言,必須認識自身結構——性格與心理;認識市場結構——趨勢理論與波浪理論,做到知己知彼。市場是自然的函數。穩定獲利的途徑,也註定是一條阻力最小的通途;而非讓人心力交瘁的戰場。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去做,更重要的是自己潛意識當中對「正確的方法」有一種本能的強烈的「牴觸」心理,這就需要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而這種「自我剖析」很多時候是血淋淋的:當必須承認自己並不優秀、當自己必須承認自己是個平庸的人、當自己必須承認自己的操作與身邊的散戶的拙劣表現並沒有什麼不同時,原來自信心存在的基礎完全崩潰了,心痛的感覺畢生難忘。然而這種心痛所帶來的好處是徹底認清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再抱著「我比別人優秀,所以我會成功」這樣幼稚的想法、不再認為「自己可以為市場把脈」,而轉向「一切隨勢而動,順水行舟」。
亞當理論是我所有理念和操作的基礎,也是我在探索階段對市場認識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切的精髓只有四個字:「順勢而為」,其實自己轉了很大一個圈才發現經典理論的經典之處,可惜包括我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曾忽略過、不屑過,而去尋找什麼「制勝絕招」。但這似乎又是個無可奈何的現象,也只有當真正深刻理解市場之後也才能明白何為經典。
一些成功者總是在找到市場的解決辦法後將其細化、複雜化、延伸化和理論化來加以包裝,讓後來者「雲里霧裡」,感覺似乎很高深,人為的造成了理解上的距離,這一點上克羅做的最好,大道至簡。我的感覺是成功的操作方法雖然表面有很大差異,但實質卻非常近似,只是我不太喜歡這種細化和理論化的包裝,幾句話可以說明的問題卻要用一本書和諸多「不知所云」的術語去解釋,當然原因大家都心裡有數。
我有一個猜想,當初有人用「波浪理論」獲勝時,其主體思路一定是簡要可靠的,只是後人對其不斷理論化和細化才使得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已經完全不是當初的本來面目,以致使其只能起到「解釋」作用而全無實戰價值。
很多朋友在「尋找捷徑」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盲目追隨這種「潮流」而放棄對市場的基本認識過程,其實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交易系統」,或這些新興交易理論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缺乏基本的市場認識,後果仍然是失敗無疑的。這也就是我非常看重基礎的市場理念的原因,任何想要繞過這個環節而去尋找成功的「金鑰匙」都是不現實的,你是否見過某位大師是依靠別人成功的操作技術來獲勝的,每一個成功者無疑不是在深刻理解市場之後才創建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認真而耐心的去體驗市場和交易的感覺,去感受失敗的痛苦最終才能夠深刻的理解市場和自己,前人已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方法來幫助我們解決技術問題,並不需要我們自己去「自創」什麼,只要在市場理念正確的基礎上依賴一些技術分析和策略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就足夠了。
其實我在反覆強調「客觀」、「務實」 、「規則」這些詞語,但我同樣明白也只有真正依靠自己領會了這些語言的含義,也才能真正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這也就是認同和共鳴的區別。說到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我的這些文章與前輩們所做的經驗教訓總結相比,實在太過粗淺,我所能夠做的也不過是將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對一些有緣的朋友可以起到清晰思路和啟迪提示的作用,而且也僅此而已。
但凡感受過股市的人就總會有一種滄桑感,誰都無法免俗,我也是如此,股市猶如人生的濃縮,大悲大喜盡在其中。正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在股市中拼搏過的朋友,無論自己最終是帶著成功的自信,還是失敗的痛苦走出市場,有一點無須質疑:炒股讓我們的性格更加成熟,讓我們的人格更加充滿魅力,耐力增強,不再衝動,對金錢名利已經看淡,更加珍惜身邊的家人、朋友。
炒股之路異常坎坷,因為我是過來人,你們所走的每一步,我都經歷過,也都徘徊過,也都絕望過。但我是羨慕你們的後來者,因為老一輩的炒股人剛入市場的時候,國內根本沒成熟的理念,也沒成熟的老師來給我們傳道,致使我們走了太長的彎路,絕大部分人都先後陣亡,剩下來的倖存者屈指可數,摸索了很久才上了正路。
巴菲特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在75歲的時候擁有了450億的財富,而在於他年輕的時候想明白了許多事情,然後用一生的歲月來堅守。
1、股市導圖總綱
2、k線基礎
3、均線基礎
4、切線基礎
5、指標分析
6、統計分析
7、選股方法
8、板塊輪動
9、股市中的各色騙局
1. 不要因為更小時間圖的變化而草率退出交易
如果你交易的日內圖,那就在日內圖上查看和管理交易。如果這時候你去看4小時圖,很可能被嚇得趕緊退出交易。這是很多人犯的錯誤。
2. 止損置於你交易設置失效的區域
不要根據你願意承擔的虧損範圍來設置止損,而是根據市場結構來設置,即當止損觸發時,你知道自己已經錯了。
假設你在支撐位做多,那麼價格突破支撐位時,你就知道自己錯了
3. 跟隨趨勢交易可以提高盈利可能
在一個趨勢市場,價格總是表現為上上下下的波浪運動,我們可以比喻為:
正常來說,推進運動總是強過修正運動,因此順著趨勢交易,你才可以最大化盈利。
4. 找到最適合你自己的交易方法
如果你鍾愛交易市場,並且讓它占據了很多的時間和生活,那麼長線趨勢跟蹤就不適合你了。如果你有全職工作,並沒有很多時間去觀察和分析市場,那麼日內交易可能不適合你,因為你沒辦法聚焦精力,很容易錯過交易機會。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方法。這裡有幾個小建議:
5. 不要在幾次失敗後就放棄交易策略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再好的交易策略,在短期內都可能導致隨機的結果。
扔1000次硬幣,得到正反面的比例各自是50%。但是你只扔10次,出現正反面的次數卻不可能同等,因為對比的範圍太窄了。交易也是如此。幾次虧損的交易不能證明一個交易策略是不好的。如果要比較,至少在100次交易後再做決定吧。
6. 有計劃的交易者才能在交易中自律
如果你沒有交易計劃,那麼情緒、交易目標和對市場的看法就會主導交易。你可能因為「朋友內部來的消息」、「覺得價格應該不會再跌了」、「好無聊」這樣的理由去交易了。
但是......如果你的交易行為總是這麼隨意、沒有任何標準,又怎麼能期待得到穩定的交易結果呢?交易計劃的重要性在於它建立了一套行為標準,讓你不會隨心所欲交易。
7. 每筆交易的資金風險控制在1%左右
假設你的交易系統盈利率為50%,你的風險回報比利為1:2,交易8次,前4次虧損,後4次盈利,那麼你依然可以盈利嗎?不,這得看情況——如果你的資金風險為30%,那麼前4場交易下來你就一分不剩了。但是,如果你資金風險僅1%,那麼8次交易下來你依然盈利4%。
有盈利的交易系統,但是沒有好的風險管理,你最終還是一無所獲。此外,別忘了一件事:虧損很簡單,但是要在虧損後恢復資金缺很難:
如果虧損了50%,你要盈利100%才能保持帳戶收支平衡。如果你虧損90%...要拿回資金就很難了。
8. 盈利的交易者不必知道一切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我以前就犯過認知錯誤,以為自己需要知道一切才能盈利。知道我發現「少即是多」的道理。
不得不給大家忠告:你不需要知道市場基本面、不需要知道市場大型機構玩家在做什麼、不需要懂所有的技術指標和形態、也不需要買各種各樣的自營軟體和工具。
你需要的是什麼呢?只有3點:
9. 認真對待交易,你需要寫交易日誌
你想得起前幾次交易情況嗎?也許當時碰到了潛在盈利高的機會、也許你的策略當時沒有發揮作用、也許你沒有按照計劃交易導致結果一團糟。
沒有交易日誌,你怎麼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哪裡做得好?你壓根兒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在哪裡改進。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如果你認真對待交易,那就必須記錄交易日誌。
10. 教你用這一招提升盈利表現
不是增加信號過濾工具,也不是調整指標參數,而是——知道什麼時候遠離市場。
假設一種趨勢跟蹤策略在趨勢市場盈利率為20%,在區間市場虧損率為15%。某段時間市場分別呈現了一次趨勢和區間行情,那麼交易者最終盈利5%。如果你能夠區分出什麼時候是區間行情,然後直接避開在這段時間交易,是不是整體盈利率就有20%了呢?
你知道什麼時候做多、什麼時候做空,此外,還應該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應該遠離市場不交易。
投資者進入股市炒股,無非是買與賣,但根據持倉時間的長短和可獲利空間的大小,可以分為短線操作和長線操作。有的投資者喜歡做短線,也有的投資者喜歡做長線,到底做短線好還是做長線好?長期以來雙方各執一詞,誰也難以說服對方。
其實,這主要是投資者對長線和短線的理解不夠深刻。一般來說,對於初入股市的投資者,如果做了一次長線獲利很多,那麼它就認定做長線好。相反另外一些投資者,抱著做長線的目的建倉,結果被深度套牢,他就會認定做長線不好。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對於操作方法,對很多投資者來說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思想。無不管是做長線還是做短線,如果某一次獲得比較大的利潤,那麼他就會進入一個慣性思維,認定我就應該做長線或者做短線,我就適合做長線或者做短線。
市場是千變萬化的,行情有大有小,投資者一旦抱定一個慣性思維,每一次操作都一定要做長線,或每一次操作都一定要做短線,這對他們日後的投資生涯是非常危險的。
在軍事理論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是講「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水避高而趨下,因地而制流」。這個意思講的就是,領兵打仗不能總用一套作戰方法,應該根據戰場上形勢的變化,根據地形的變化,根據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知己知彼,實事求是地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作戰方針。否則打敗仗是必然的,打勝仗是偶然的。
這和我們做股票買賣是一個道理。在股市上中,多空雙方的其實就是敵對雙方。敵對雙方的力量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方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獲得絕對的主動,但不可能永久地占優勢。一方可能暫時處於劣勢,但終有一天有出頭之日。
和戰爭不同的是,我們在股市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在任何的一個時間,任何一個位置,既可以加入多方的陣營,也可以加入空方的陣營。因此,我們在做股票買賣的時候,必須做到審時度勢,把握主流資金,始終站在力量最強的一邊。做到了順應趨勢,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讓大趨勢的天時和作為我們個體的人合二為一,我們就必然會成為股市中的大贏家。
我們進入股市目的是為了獲利,而做短線和做長線都是獲利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所謂"長線是金,短線是銀"的觀點有一定的誤區,每一個人的精力水平各有不同,應該採用適合自身情況的操作方法。不論是做短線還是做長線,做的好都可以賺錢,做的不好都會賠錢。長線、短線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大家爭來爭去,其實真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認為什麼時候該做長線?什麼時候該做短線?是由市場來決定的,而不是個人主觀去想當然,關鍵是要看當時的市場狀態。現在市場提供的是短線機會,如果投資者去做長線,必定會賠得一塌糊塗;如果市場提供的是長線機會,投資者去做短線,結果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後悔去吧。
但是非常遺憾,在現實中很多投資者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本來是一個短線反彈的行情,投資者卻抱著長線的思維入場,落得深度套牢;另一種情況是,市場明顯處在中長線上漲趨勢中,投資者卻忙進忙出打短線,一看行情漲起來了,馬上追進去,不幸追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點,接下來的短線回調,趕緊止損出局;不久,行情又再度漲起來。又趕緊追進去,接下來又是止損出局。結果呢?一個大行情下來,並沒有賺到多少錢,可能還虧錢。要知道,即使是最強勢上漲趨勢,中間也會有短線的下跌。這樣做來做去做成了近視眼,只看蠅頭小利,而放棄賺大錢,操作成績很不理想,最後還把心態搞壞了。
所以說,投資者在投資進場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我做的這一單是做長線還是做短線,而決定做長線或者做短線的依據,是對市場的運行狀態有一個明確的把握。長線行情決不做短,短線行情決不做長。
我希望投資者在股市操作中,該長則長,該短則斷,遊刃有餘,無論市場怎麼變化,又奈我們如何呢?
更多操盤技巧,盡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翁伯然(idn566),探討交易系統、分享盈利模式,追擊熱點龍頭,乾貨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