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一安徽小伙臥軌自殺,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家喻戶曉

2020-09-05     趣說歷史觀

原標題:31年前,一安徽小伙臥軌自殺,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家喻戶曉

古詩中提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話的意思是規勸那些總是膩在一起的情侶們,一定要想開,不要總是黏在一起。其實在生活中,除了愛情方面人們需要想開之外,還有很多的心理活動一定要想開,如果自己的思維走進了死胡同,那麼很有可能會得抑鬱症,甚至會產生一種類似於輕生的想法。

雖然這種想法極其不受推崇,但是不得不承認在現實生活中輕生的人還是有很多的,1989年3月份,當時有一名來自安徽農村的小伙子,就是因為想不開讓自己的思緒走進了胡同。但是在這名小伙子臥軌自殺之前,他是十分低調的,並沒有很多人了解他。

但在1989年之後,這名農村小伙子的名聲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舉國都認識了他,他就是海子。 1964年3月份,海子出生於中國安徽,農村背景下長大的孩子按照道理來說,會相對而言比較快樂的。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競爭壓力又不是很大,人們之間相互過的生活都非常的樸素,應該不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抑鬱情況才對。

但是海子卻慢慢的走近了抑鬱的世界。1979年,海子憑藉著優秀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當時的他也僅僅只有15歲,然而從1982年開始,海子慢慢地接觸詩歌文化成為了當代青年詩人大部隊當中的一員,直到1983年在北京大學畢業之後,按照學校的分配機制又留在了北京,而且還在中國政法大學擔任教師。

如果按照教育界一名從教人員來看的話,海子在自己生涯的前半部分時期的確是比較低調的。而海子的性格也的確是那種悶葫蘆,不善於言辭,但是他會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最為感興趣的詩歌創作方面。1984年海子陸續創作出了著名詩歌《亞洲銅》和《阿爾的太陽》。

從這些詩篇當中,讀者們可以感受到海子個人情懷的那種浪漫主義色彩。除此之外,海子在1982年到1989年這段時間裡面,陸續也創作了很多經典且著名的文學作品,其中還有《土地》和《海子的詩》等等。但是誰又能想到這麼浪漫的青年詩人,卻選擇在25歲的年紀草草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是1989年的一個春天,人們還沉浸在萬物復甦的浪漫季節的氛圍里。海子卻選擇在山海關附近的一處火車軌道上臥軌自殺,所有人都想不清楚為什麼這麼有才華的男子,竟然慢慢的走進了自己的思維死胡同。雖然現在關於海子的死因還有很大的爭議性,但是在網絡當中有一則被懷疑程度最高的說法是。海子在1984年遇到了自己最熾熱的一份愛戀。

然而這份愛戀卻並沒有得到雙方父母的同意,尤其是女方的父母認為海子作為男方,卻沒有一份收入比較高的工作,並且家庭環境又比較貧窮,所以並不支持這段婚姻,自然兩人就以分手而告終。可是海子對於這段愛情卻無法自拔,曾經多次跑到女子所生活的城市想要得到一絲希望,但是最後卻都是冷漠的態度作為結尾。

這對於海子來說是最大的打擊,從此之後海子抑鬱了。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種推測,因為在海子的遺書當中,他明確的表示自己的死和任何人沒有關係。海子的死亡卻不值得任何後人學習,因為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才是每一個人所擁有的最大財富,輕生不僅是對家人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冷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9ATXHQBURTf-Dn5dC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