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起源是什麼?都有哪些習俗?

2020-03-30     歷史系學長

清明是最為特殊的日子,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法定節假日,融自然與人文為一體,它又被稱為祭祖節、三月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新春初始,萬物復甦,「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到來,讓萬柳抽條百花齊放。

清明節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朝,有史學家認為,它是由寒食節和上巳節兩個節日融合而來,故其習俗大多都源於這個節日。

清明節起源

傳統的清明源自周朝,晉文公時期將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唐朝時期,清明節便與寒食節並為一天。

《唐會要》中記載:「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

明清時期,清明節大肆盛行,寒食節逐漸無人提起,故寒食節便徹底與清明節融合一體。

如今,世人大多把清明節起源歸因於介子推。在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被迫外逃,介子推陪伴著他落泊街頭,四處逃命,在重耳因飢餓生命垂危,命懸一線時,介子推割肉做湯為其充飢。

重耳登上王位後,一時欣喜,沒有重用介子推,當他想起重用介子推時,介子推深藏功與名,與其母歸隱山林。

重耳愧疚不已,多次請他出山,他都不為所動,為逼出介子推,他下令放火燒山,火勢退後,只見死於柳樹旁的介子推和一行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於是晉文公悲痛不已,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止舉國上下在這一天生火,只能吃冷食。次年,晉文公登山祭奠介子推,發現介子推死時依附的柳樹,竟然死而復生,他見翠柳生機勃勃,便將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與寒食節一般無二,寒食節並不單單只是一天,而是清明節前中後這三天,它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所創。在古代,寒食節也被稱為禁煙節。

寒食節習俗眾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禁煙冷食,在這個習俗上衍生出來各種美食,其中有寒食粥、寒食麵、棗餅、春酒等等。

如今北方的清明節吃食上,一般沒有太多考究。而在江南一帶,人們會專門製作青團,它是由「漿麥草」與糯米、豆沙這三種主要食材製作而來,味美香甜,色澤嫩綠,象徵著春天的蓬勃景象。

寒食節還有一重要習俗,便是拜掃祭祖。寒食節祭祖在唐朝之前,被視為「野祭」,是由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的,並不被國家認可。直至唐朝時才被上層階級承認,後又逐漸演變成官府祭拜孔廟,百姓祭拜祖先的大型活動。

流傳至今天,清明節祭祖成為最重要的風俗,除了祭拜祖先外,還會祭拜先烈,向英雄們致敬。

很多人說,人真正死的時候,是沒有人記得,清明節讓忙於生活的人,有機會祭拜親人,緬懷情誼,且表現出了對先烈極大的尊重,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有現實意義。

其次,寒食節還有插柳的習俗,這一習俗和冷食一樣,旨在紀念介子推。有些地區還有「插於檐插柳寢灶間」的說法,時至今日,清明節也沿襲了寒食節的習俗。柳樹是最為常見的樹種,在山東、河北等地都有在門前插柳的風俗,還會有小孩折柳枝摘野花編花環。

有些地區還會在清明節專門組織踏青遊玩活動,三五好友在這美好佳節中一起野餐、放風箏、盪鞦韆,讓沉溺於繁忙都市的心回歸自然,讓泥土青春的芳香,洗凈一身疲倦。這雖然不是全國各地通用的習俗,卻逐漸成為人們心照不宣的重要活動。

學長說

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春天格外重視。孔子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而清明節,便是處在天氣轉暖萬物復甦的日子裡。介子推的死,讓我們遇到了春意盎然的清明。而清明節的意義,也不僅僅是讓人們沐浴春光,而是讓我們在享受當下安逸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如介子推般忠貞不二,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人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3S5LHEBrZ4kL1Vi1X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