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D的精華在於紅綠柱,只會金叉買死叉賣,你就輸了

2019-11-27   股市交易員思維

沒有交易系統建議你還是離開這個市場

知易行難,能夠將自己的構思變成事業的人是少之又少。從知道到做到,還有一個筋斗雲的距離。平庸和卓越差別,就在於你是「知道」還是已經「做到」。

1、一套良好的交易系統是起點,執行力是難點,對自己切實可行的交易策略是重點。

通過不斷細化和完善交易系統的細節,以適應自己的交易性格,交易者的執行力就會大大改善。交易的時候如行雲流水、心理沒有絲毫的壓力,交易變得舒適和自然。

對於投資世界中的紀律問題,我們往往能夠通過細化交易系統,以適應自己的性格;設計優秀的資金管理,以減輕交易時的心理壓力;修煉資金的交易內功,以防止對投資的不正確認識導致的隨意操作;固化交易流程,以便能夠輕鬆地遵守交易紀律。

2、真正的交易高手,往往能夠使用一個毫不起眼的交易系統取得令人炫目的成就。

一個成功的交易系統並沒有任何神秘之處,但是,如何依靠系統獲利才是一個真正的秘密。正確應用系統的能力遠比系統本身更為重要。

當我們得到一套盈利的交易系統後,在實際的操作中卻往往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不能完全執行。

3、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對一個優秀的交易系統的執行呢?

答案就是:方法並不重要,而且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堅定的意志。技術只是成功道路上一個很微不足道的障礙,對交易內功的分析和研究才是成功交易中最為重要的東西。投資成功重要的不是交易系統,而是交易者徹底貫徹交易系統的能力。

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對一個優秀的交易系統的執行呢?是交易者徹底貫徹交易系統的信念和能力。控制著交易成敗的關鍵因素就是信念,自信心的大小決定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不會超出他自信心的大小。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自信。

4、交易內功:

(一)盈利的交易哲學

(二)投資者看待自我和看待市場的方法

(三)正確的交易理念

(四)投資者對待投資市場的態度和堅定的交易信念

(五)實戰中的交易行為和交易流程


MACD指標用法

MACD是任何股票軟體都必備的技術指標,因為對趨勢的判斷一目了然,很好用,也有說它是「技術指標之王」的。

1、先來看一下MACD的構成:

非常簡單,一根快線(DIF)和一根慢線(DEA),以及紅綠兩種柱狀圖。

MACD揭示了買入/賣出2種信號:

當快線超過慢線(金叉),股價上漲,柱狀圖顯示為紅色,應買入;

當慢線超過快線(死叉),股價下跌,柱狀圖顯示為綠色,應賣出;

我平時習慣看柱狀圖,更明顯一些。柱狀圖的長短=快慢線的差值,代表了趨勢的勢能。

2.股價和MACD

好了,接下來我們把股價和MACD放在一起看:

圖中紅點為金叉,綠點為死叉

先解釋一下:圖中垂直的黑色虛線,是為了放便將股價和MACD對比。

將紅綠柱狀圖分隔開的線叫「0軸」。

兩根曲線都是0軸以上,說明多頭強勢;

如果曲線都在0軸以下,說明空頭強勢—這種情況下即使出現了金叉,股價也未必上漲。

回到上圖,重點看第二根黑色虛線,也就是第一次出現死叉的位置。可以看到,死叉出現的時候,股價已經走出2根陰線了。

這說明一個特別大的問題:MACD相對股價,有稍微的滯後。

好了,這是我們得出的第一個結論:MACD能夠很清晰的顯示股價的運行趨勢,但金叉死叉信號有一定滯後。

也就是說,如果完全根據金叉死叉來,買不到最低點,也賣不到最高點。但吃上一波強趨勢,還是沒問題的。

說實話,我覺得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一波趨勢,只要吃到就是幸福的!如果非得強求從頭吃到尾,只能給自己平添煩惱。

炒股不是尋找最優解,賺錢了,就應該開心知足。踏空沒賺到,也不該鬧心,起碼沒虧嘛~

3.柱狀圖

說回柱狀圖,前面說了,它的長短代表股價上漲/下跌的勢能,我們姑且把它叫做「量能柱」吧~這其中同樣隱含了很多信息量:

在很強的上漲或下跌單邊趨勢里,如果你發現量能柱開始變得越來越短—說明上漲或者下跌的勢能越來越弱。

這種情況叫「背離」,即勢能的走勢和股價的走勢開始不一致,這是一種比較容易被忽視的買賣信號。

尤其是在牛市裡,一定要注意這種情況:股價創新高的同時,如果量能柱卻露出了降低的趨勢,就果斷清倉吧!

再囉嗦一句:分析MACD,要把量能柱和「曲線與0軸的位置」綜合著看。


MACD指標的底背離

底背離是指股價是下跌的,低點一個比一個低,而指標曲線(在這裡以MACD指標為例)卻是向上的,即一波一波向上走,高點一個比一個高,股價與指標形成明顯的背離現象,這種在底部形成的背離叫做底背離。

底背離一般發生在下跌末端,暗示股價有反轉向上的跡象,多數是短期的買入時機。其實質是股價經過前期大幅度下跌,風險得到極大釋放,開始有資金介入抄底,但是,空頭仍占據優勢,股價繼續慣性下跌,一峰比一峰低,甚至是創出近期新低,但MACD指標曲線並未跟隨下行,反而是呈震盪上升趨勢,曲線一次比一次高。這暗示市場做多動能逐步高漲,股價隨時有反轉向上的預期,是不錯的買入時機。

案例解析:亞翔集成(603929)

隨著股價風險不斷釋放,股價被嚴重低估,資金抄底的意願越來越強。但是,此時還不是絕佳的買點。因為底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覆築底夯實的。出於安全考慮,投資者還要耐心等待,等待底部出現持續堆量或者放量的時候,這個時候安全係數較高,投資者可再採取分批逐步介入的操作策略。果然,亞翔集成在創出18.5新低後,出現持續堆量的現象,股價隨即反轉向上,大漲近83%。


MACD指標的頂背離

頂背離是股價走勢一峰比一峰高,股價一直往上漲,而MACD指標曲線並未跟隨上行,而是呈現震盪向下趨勢,低點一次比一次低,這就是典型的頂背離現象。MACD頂背離其實質是量價的背離導致新高無法持續,或者是主力打壓從而導致股票出現滯漲跡象。但每一次的頂背離一定會造成股價的回調,而回調幅度又往往不一樣。所以投資者在觀察背離形成的時候,要結合量價關係、熱點行情來綜合判斷,若成交量嚴重不足,那麼回調幅度會相應大些,可考慮逢高減持一部分倉位,等股價調整充分時在低吸回來,做波段操作,達到攤低成本的目的。

案例解析:惠達衛浴(603385)

在實際運用中,若股價在高位形成頂背離,特別是出現多次的頂背離時,意味著風險就越大,上漲趨勢隨時有反轉向下的可能,是比較強烈的賣出信號。上圖中的中持股份連續在高位出現兩次頂背離,暗示上漲動能不足,股價有反轉向下的預期。果然,中持股份一路震盪向下,暴跌39.8%。


MACD紅柱綠柱

在市場中,MACD的變化有這麼一個規律:

價格下跌,MACD綠柱逐步放大,當綠柱出現最高點時(最長綠柱),價格也往往對應出現波段低點;(背離時不會對應)

價格上升,MACD紅柱逐步放大,當紅柱出現最高點時(最長紅柱),價格也往往對應出現波段高點。(背離時不會對應)

按照這些規律,我們可以總結出:

價格下跌,MACD綠柱逐步放大,當綠柱出現最高點時買進;

價格上升,MACD紅柱逐步放大,當紅柱出現最高點時賣出。

這樣的利潤是最大化的操作方法。

現在我們知道了:

當價格下跌,MACD綠柱逐步放大,當綠柱出現最高點時買進。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判斷當日MAD綠柱是不是最長的那一根呢?因為綠柱的數量是不固定的,是可以一直連續的放大的。

當價格上漲,MACD紅柱逐步放大,當紅柱出現最高點時賣出。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判斷當日MACD紅柱是不是最長的那一根呢?因為紅柱逐步放大過程中紅柱多少根數量是不固定的,放大了還可以繼續放大。

只要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前面的結論才能有效應用!

解決方法:

當綠柱最高點時,在其後的第三日或後面該股票放量陽線時買入。

同樣,當紅柱最高點時,在其後的第三日或當日的收盤前或後面的股票放量陰線時賣出。或MACD紅柱出現最高點時, 日K線同時出現十字星或陰線時是很好的賣出機會。這時賣出會比到紅柱縮小到翻綠時賣出更能賣到更高的價格。

(紅綠柱的長短,必須在收盤後才能確定,盤中它隨價格的波動而波動。)

MACD指標在大眾化使用中,一般大家都是在MACD紅柱縮小到翻綠時賣出,這種操作法很多時候往往不能賣在一個相對高位。如果使用以上方法,則可賣到更高的價格。

按照上面的方法操作,仍然有失敗之時,任何技術分析工具都不具有100%準確率。

當然,任何技術都沒有保證使用者100%盈利,關鍵是要知道使用指標的缺陷,失誤發生的時間、狀態和懂得如何去應對。

在實踐中,MACD綠柱可以連續出現兩波甚至三波連續性翻綠,這是價格弱勢連續下跌的結果。操作上我們必須小心這樣的走勢。在價格出現止跌小幅反彈或震盪再重新下跌時,MACD綠柱原來由逐步萎縮(未出現翻紅)到又重新放大,這是一個賣出信號。價格將進一步下跌,之前的買入操作必須止損。

在實踐中,MACD紅柱可以連續出現兩波甚至三波連續性翻紅,這是價格強勢連續上升的結果。操作上我們最期待這樣的走勢。在價格出現小幅調整或震盪再重新拉升時,MACD紅柱原來由逐步萎縮(未出現翻綠)到又重新放大,這是一個買入信號。


交易的本質是機率,越簡單越接近本質

從交易者的角度來講,交易是一個預測的問題,從市場本身的角度來講,交易最終是一個機率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市場永遠不存在所謂的秘訣,因為所有的交易分析和操作行為都是滯後的,所以,基於這一點在每個人精力都有限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傾向於把交易做的簡單,與複雜的交易方式相比,越是簡單的交易方式越容易專注市場的主脈絡,也越接近於機率的正當性,就好比只有一塊手錶的時候你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但是,當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且手錶上的時間有差異的時候,你反倒不知道現在是幾點了,交易不是要準確預測市場的未來方向,而是要感受它的運動慣性。

機率最大的魅力在於"不講道理",有的時候一個賣茶葉蛋的大媽也可以去批評一大波基金經理的交易水平很差,並且得意洋洋的曬曬自己的交割單,只不過市場通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見頂的,如果做一個選擇的話,你該贊同一個賺錢的賣茶葉蛋大媽還是應該贊同一個虧錢的專門基金經理?

真正值得想以交易為生的交易者深思的是,自己的交易方式該怎麼與機率匹配,最大的機率不在技術分析里,而是都藏在價格運動的慣性里,只不過技術分析是我們分析價格慣性,或者說趨勢的唯一方法,所以交易能否盈利的前提首先發生在我們對交易技術的使用的態度上,如果你一直指望的是靠交易技術來預測,那必定會陷入"複雜化"的圈裡,你會覺得用一個指標不準確就再加一個,然後再加一個,後越加越多。

很多時候,為什麼在旁觀者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反而在場內交易者看來卻這麼複雜,這種簡單或者複雜到底哪個才是錯覺?交易市場到底是複雜的?還是簡單的?

不需要分析的時候有賺錢的機率,簡單的分析的時候有賺錢的機率,複雜的各種組合分析的時候也有賺錢的機率,事實是這三種機率有很大的區別,第一種的機率實際上等於運氣,而對於複雜還是簡單取決於交易者不同認知層次,越是簡單越是接近於無招勝有招,就越是可以應對市場的所有行情,越是複雜對會對市場的走勢越是敏感,或者說只適合某些特定的行情,這些行情之外的時候的效果往往是過猶不及。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人都有複雜化的傾向,而複雜化與否並不能夠直接決定機率的高低,只是給自我一種安全感罷了。

從認知的過程來說,越是接近本質的時候往往就越簡單,比如,曾經引起人類無限遐想的物理現象,用牛頓三大定律都能解釋的通。

對於交易者來說,需要總結的是自己的市場定律,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對市場現象的總結上,即使用再多的技術指標也不可能囊括市場所有的現象。

市場即是人性,人可以自我掩蓋,但是人性往往掩蓋不了,從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出發,你會發現"歷史真的是在重演"!

華羅庚說,讀書是一個把書讀薄,把薄積厚的過程,在你面對市場這本書的時候,也需要這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