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常聽到工友抱怨現場的石材產生鏽斑銅綠了而且有些石材還會有透膠現象的發生,不相信百度的做法,但是自己處理又怕損壞石材,怎麼辦?
2、淺色天然石材鋪貼和其它石材有什麼不同?哪些「坑」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
下面請看正文:
01.石材鋪貼工藝方案及控制要點
控制要點
1、防水:水斑、泛鹼、起殼、開裂等許多問題與水有關,防水既是材料上的防水,又是系統的防水。
2、增強:起殼、開裂、脫落等許多問題與強度有關,增強既是材料的增強,又是系統的增強。
3、減少應力:起殼、開裂、脫落等問題都因強度與應力的平衡被破壞有關,減少應力,是解決矛盾的重要措施。
石材鋪貼:
1、薄層鋪貼法(針對平整度較好的基層)
根據放線位置和水平位置進行鋪貼,用鋸齒鏝刀將漿料均勻地刮塗於天然石材背面或基層的粘結面上(基層誤差較大時,可在基層和石板背面兩邊同時刮塗),再將石板按壓到基層上面,用橡皮錘輕輕敲擊、調整水平、擺正壓實;石板四周接縫部位的縫內擠壓出的粘結劑用鏟刀等工具及時清理乾淨。
2、半干砂漿法(針對平整度較差的基層)
根據放線位置和水平位置進行鋪貼。先在基層表面平鋪一層1:3的半干水泥砂漿,厚度3~5cm,找平壓實。
再用鋸齒鏝刀將漿料均勻的刮塗於天然石材的粘結面上,將石板按壓在半干砂漿上面,用橡皮錘輕輕敲擊、調整水平、擺正壓實。
石板四周接縫部位的縫內擠壓出的粘結劑用鏟刀等工具及時清理乾淨。
3.薄底施工法與半干砂漿法的區別:
薄底法施工法與半干砂漿法工藝大同小異,但由於薄底法基層已經固化成熟,濕度較低,可以避免大部分由於地下水汽和找平層濕度高引發的石材後期質量問題,施工簡單方便,安全性較高。
4.留縫處理
根據石板的規格大小合理設置接縫:
天然石材長度≤600mm,應設置不小於0.5mm的接縫;長度>600mm ,應設置不小於1mm的接縫。
留縫處理
清理縫內粘結劑
5.填縫處理:
1、填縫施工應在粘貼完成至少14天以後才可進行,填縫前應用切割機和刷子先清除縫隙裡面的油脂、浮塵、疏鬆物等各種不利於填縫、影響粘結的雜質。
2、將填縫劑用鏟刀或批板嵌入縫隙中,將縫隙表面填平。
3、在自然條件下養護2~3天,待填縫劑完全固化後即可對石板進行打磨拋光操作。
4、拌好的填縫劑膠漿宜控制在規定時間內用完,粘在石板表面的漿料,在未固化前用鏟刀清理乾淨。
02.淺色石材常見質量通病及治理
常見質量通病分析:
1.石材返鹼:採用水泥砂漿濕貼時,水泥中的鹼性物質CaSiO3起水解反應,大量的Ca2+ 、OH-以水為介質,通過石材的拼接縫隙或毛細孔到達石材表面,水分揮發乾燥以後留下的白色的粉狀物質,稱為返鹼。
石材返鹼示意的節點圖
2.石材污染:石材的微裂紋和空隙屬於毛細孔範圍,會自動吸附各種液體、細小塵埃和污染物,各種水溶性或油溶性有機色素,藉助液體滲透進石材微孔,污染石材形成有機色斑。
(1)黑色:焦油、柏油、菌類植物、潤滑油、煤灰、墨汁、灰塵、鞋油、鞋印等
(2)藍色:銅銹、藍墨水、植物肥料等
(3)棕色:水藻、木屑、咖啡、茶汁、煙草、潤滑油、汽油、巧克力、尿液等
(4)灰白色:鋁屑、白華等
(5)綠色:燃料、綠墨水、銅銹、水藻等
(6)橘色:鐵鏽、果汁飲料、食物等
(7)紅色:血液、紅墨水、鐵鏽、食物等
(8)白色:鋁屑、白華等
(9)黃色:雲石膠、潤滑油、鐵鏽、尿液、變質的蠟、木屑、三夾板、紙質包裝等
3.石材返黃:
(1)石材防護不到位:導致石材中的鐵離子與水反應,形成氧化鐵,導致石材黃變,雅士白、爵士白、大花白等白色系列石材尤其突出。
(2)石材加工不規範:機具設備、刀片銹斑污染到石材背面;
(3)成品保護措施不到位:導致鐵器傷害石材,或鐵器遇水生鏽,影響石材,致黃變。
(4)石材養護不規範:劣質酸性藥劑中酸與鋼絲棉反應後形成物質滲入石材毛孔,導致黃變。
(5)打磨過程不規範:使用石材蠟含有色素或含有酸鹼性的物質,導致石材黃變。
4、石材色差:
(1)石材荒料來自不一樣的坑口或不一樣的層面和方向;
(2)石材切割加工後沒有排版,或排版後沒有依次、按區域編號;
(3)沒有按照供貨商供給的碼單和批號進行鋪貼;
(4)在濕鋪過程中,使用的粘結材料接觸石材表面,與石材反應後造成石材色差;
(5)天然石材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顏色逐漸開始褪變,原本鮮艷亮麗的石材開始變得灰暗不艷。
5.返綠現象:
白色系天然石材施工完成一段時間後出現綠色色斑,俗稱石材返綠。
(1)該石材含有銅元素,且未做六面防護,或防護劑塗刷不到位,在水和空氣作用下,形成「銅綠」現象;
(2)施工過程中石材表面防護層磨損,未再次修補;
(3)後期使用中用濕水拖地,導致石材病變。
6.不幹膠污染:編碼標籤不幹膠滲透污染光面石材影響美觀。
原因分析:
(1)石材未做好防護處理;
(2)標籤膠材質為劣質產品;
(3)石材質地疏鬆,毛細孔大,貼附的不幹膠易浸入石材內部
7.透膠現象:石材幹掛接縫處的掛件開槽處出現透膠現象。
病變治理判斷
1、銹斑判定:石材銹斑,可分為外來銹斑和自身銹斑兩大類。只有先弄清銹斑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和制定後續保護性措施。
2、材料選擇:大理石和花崗石除銹原理有著本質的不同,產品不能通用。
3、石材除銹:石材銹斑去除,都要經歷「吸收、分解、移除」三個過程,該過程是一個反覆循環的過程,一般銹斑都需要經過3個循環。
4、防護:除銹完成後,必須做好防護處理,選用滲透型防護劑,足量、均勻塗刷,保持48小時以上。
病變治理方案:
1.選擇石材除銹劑:由於組成大理石和花崗石的化學成分不一樣,大理石呈鹼性主要成分為碳酸鈣;花崗石呈酸性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所以選擇除銹劑時,一定要弄清楚石材是哪一種(大理石的花紋成不規則條狀,花崗岩是規則的點狀),花崗石除銹劑絕對不能用於大理石的銹斑處理,大理石翻新除銹劑也不能用於花崗石的銹斑處理。
2.石材清洗流程:石材表面清理對周圍的金屬物品、木質品做好保護將石材表面弄濕用清潔的白布(棉布)或紙巾鋪貼銹斑表面淋上除銹劑(1~2小時)清水沖洗再次使用優質石材養護劑做好防護處理。
3.詳細過程:
根據現場石材選用合適的石材除銹劑,配備橡膠手套、紙巾、清水、塑料薄膜。
先用清水將銹斑石材表面清洗乾淨,保證石材表面無雜質、灰塵。
用準備好的紙巾鋪設在銹斑表面上,鋪設不少於3層。
用石材除銹劑淋上紙巾,並有塑料薄膜封蓋,防止揮發,同時做好時間記錄。
待除銹劑滲透1~2小時後用清水沖洗。
4.返鹼病變治理
返鹼處理前
1、斷水:這裡要斷的水,指的不僅是可見水,而是一切的水和潮氣的來源。拖地的水、直接的水源接觸、石材背面的水源、土壤潮濕、雨水、空氣濕度大等,所有的細節,都要予以考慮。
2、乾燥:通過門窗通風、自然晾乾、用抽機抽干、用鼓風機吹,增強空氣流通、地暖加熱、烤燈或火焰噴射加熱(慎用)、用生石灰吸潮(慎用)等,依據現場狀況來選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持石材的徹底乾燥。
返檢處理後
3、清洗:先用鏟刀清理返鹼嚴重的部分,然後用乾的抹布(或用百潔墊配合拋光機)將石材表面擦乾淨;
4、防護:
(1)用雲石膠或填縫劑將石材的接縫密封處理;
(2)用毛刷或軟布將石材增光增艷劑(滲透型)塗於石材的表面上,保持48小時以上,將石材表面擦拭乾凈;
(3)每隔一周時間再用石材增光增艷劑重複處理一次,大約處理2~3次後即可防止白華再次滲出。
5.污染病變治理
不幹膠污染
垃圾污染
玻璃膠污染
機油污染
1、色素污染的判別:石材色素污染主要是由於有色污染物滲入石材毛細孔內,所造成的殘留,或因某些污染物由於水、空氣以及石材本身相互間發生作用殘留下來的污漬。一般通過污漬顏色及結合現場來大致判斷出污染種類,由此制定處理辦法。
2、色素清洗的方法:在判斷出污染源之後,再採用化學脫色的方法有針對性的進行清洗,即破壞污染物的分子結構,進而清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