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字休昭,在江州長大的南郡人,其父為劉備入蜀後至開國初年的重臣董和。官至尚書令。當時蜀人將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稱為「四相」。
董允少年時代就非常出色,和費禕在蜀中齊名。其父起初不清楚費禕和董允二人誰更優秀,但經過一凡考察後發下董允的德行確實不如費禕。這似乎也就成為了兩人一生的註腳。
劉備冊立太子劉禪後,則將董允和費禕分別任命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這個官職一般都會挑選品格高尚的人擔任,以此來影響太子,但官品不高。隨後董允和費禕也分別升任高官品的太子舍人,即太子洗馬和太子庶子。後來劉禪繼位後,二人一同升任黃門侍郎,黃門侍郎是侍中的下屬官員。而侍中則是皇帝身邊的顧問團。在一些文學作品的曲解下,黃門侍郎被認為是由宦官擔任,但實際上並不是。可參看相關文獻如下:
「黃門侍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坐。」——《後漢書-百官》
作為參考對比看看宦官的職務:
「小黃門,六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掌侍左右,受尚書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
黃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諸宦者。丞、從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從丞主出入從。
中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
中黃門,比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後漢書-百官》
所以造成誤會的主要原因也主要是「黃門」二字,但是否是宦官擔任《後漢書》寫得很明確,宦官擔任的會寫有「宦者」。
諸葛亮北伐後,費禕被諸葛亮任為丞相府屬官,調為丞相府參軍,隨從北伐。而董允則進一步加強了他在朝內的職務,升任為侍中,兼虎賁中郎將,統帥宮中宿衛親兵。
在此期間,另一位侍中郭攸之品性溫良,只是作為後備人員而已。實際上管事的還是董允,經常直言不諱的匡正劉禪的不當行為,導致劉禪非常忌憚他。也正是他和蔣琬的在後方的協力,讓蜀漢後方也頗為穩定。才能讓諸葛亮放心北伐。
後來劉禪年齡漸大,非常寵信黃皓,黃皓便阿諛獻媚,處心往上爬。董允便每每正顏厲色地匡諫劉禪,多次責備黃皓;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為非作歹。董允在世之日,黃皓的官位一直不過黃門丞。
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輔國將軍。
公元244年,升任尚書令。而這一次職務的變遷,或許有費禕的意志在。因前文已說道馬忠在程度後來升任平尚書事,職務高於尚書令,低於錄尚書事。則也意味著費禕開始全面的在蜀漢貫徹自己的政治理念,提拔自己的好友為自己的副手。
兩年後,一直影響著劉禪言行的董允過世。董允為人恪守正直,從不高高在上,都是禮賢下士。而且為人清正廉潔,淡泊名利,兩袖清風。蔣琬就曾經上書希望朝廷給董允加官進爵,但董允都堅持不受。為此,才見到這位頗有功績的重臣十餘年職務不變遷。而也是自董允過世後,黃皓和陳祗崛起,逐步把持朝政,讓蜀漢後期的國治荒廢,逐步走向滅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WGK-G8BjYh_GJGVg2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