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割據江淮,被拜為淮南節度使。
天復二年(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此時吳國政權初具雛形,國號「吳」由於此。
楊行密初名楊行愍,其父為農夫。楊行密幼時喪父,家庭貧困。為人高大有力,能手舉百斤的物體。
唐僖宗乾符年間,江淮地區反叛勢力群起,楊行密因參加江淮一帶的農民起義,失敗後被捕。刺史鄭棨因為他相貌奇特,於是解開他的繩索,將其釋放。
之後楊行密應募為州兵,戍守朔方(今寧夏靈武),不久提升為隊長,守邊期滿返回。當地軍吏非常討厭他,要他再次出戍。楊行密臨行前,軍吏假裝關心,問他還缺什麼。楊行密大聲說:「只要取你的頭!」當即斬下軍吏的首級,攜帶而出,趁此起兵為亂,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刺史郎幼復棄城逃走,楊行密於是占據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
中和三年(883年),唐朝拜楊行密為廬州刺史。淮南節度使高駢被畢師鐸所攻,高駢上表皇帝請求封楊行密為行軍司馬,楊行密率領幾千兵馬赴援,走到天長(今安徽天長市)時,畢師鐸已囚禁高駢,並召宣州秦彥進入揚州(今屬江蘇),楊行密沒有成功進入揚州,於是屯軍於蜀岡。
畢師鐸率兵數萬攻打楊行密,楊行密佯裝失敗,放棄營寨逃跑。畢師鐸的士兵沒有軍糧,非常飢餓,乘勝爭相入營收取軍資。楊行密見狀回兵攻擊,畢師鐸大敗,單騎逃回揚州城,並殺死高駢。楊行密聽說高駢已死,令全軍穿白色喪服向城哭三天,再進攻西門,秦彥及畢師鐸逃奔到東塘,於是楊行密得以進入揚州。
楊行密攻入揚州之時,揚州城中正是倉庫空虛。饑民互相殘殺充飢,丈夫將妻子、父親將兒子爭相賣給屠宰場,被賣的人如同羊、豬一樣被屠夫宰殺。
楊行密想到無法守住揚州而想離開。但蔡州(今河南省汝南縣)秦宗權派遣其弟秦宗衡攻掠淮南,秦彥及畢師鐸還師東塘,與秦宗衡聯合,楊行密閉城不敢出。
不久,秦宗衡被偏將孫儒所殺,孫儒攻破高郵,楊行密更加害怕。
楊行密的門客袁襲說:「我們以新募集的軍隊守衛空城,而將領大多是高駢的部下,必須有厚恩信義和有力的統制才能使他們心服。現在孫儒軍勢正盛,攻無不克,這是將領們持兩端、選強弱、擇向背的時候。想到海陵鎮使高霸,是高駢的舊將,肯定不能為我所用。」
楊行密於是以軍令召高霸,高霸率兵進入廣陵(屬江蘇省揚州市),楊行密想讓高霸守天長,袁襲說:「我們因懷疑高霸有二心而召他前來,如今還能再重用他嗎?再說我們若能戰勝孫儒,就沒有必要用高霸,如若不勝,天長我們哪還能擁有呢!不如殺掉高霸而吞併其部。」楊行密於是犒賞軍隊,擒獲並族滅高霸,得其部下數千人。
不久,孫儒殺秦彥、畢師鐸,吞併了他們的兵馬,以攻打楊行密。楊行密想到去海陵(屬江蘇省泰州市),袁襲說:「海陵難守,而廬州是我們的舊地,城池完好,糧草充實,可做以後圖謀的基地。」於是楊行密又退到廬州。
很久以後,楊行密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楊行密問袁襲說:「我想整裝兼程而行,西取洪州(今江西南昌)可以嗎?」袁襲說:「鍾傳新近得到江西,勢頭正盛,不可圖謀,而秦彥進入廣陵時,召池州刺史趙鍠托以宣州。現在秦彥已死,趙鍠失去依恃,而守衛宣州非其本意,況且他的為人不是公敵,所以趙鍠可以攻取。」
楊行密於是率軍攻打趙鍠,兩軍戰於曷山,大敗趙鍠,進而圍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趙鍠棄城逃去,被追上殺死。楊行密於是進入宣州。
龍紀元年(889年),唐朝廷冊封楊行密為宣州觀察使。楊行密派田頵、安仁義、李神福等進攻浙西地區的蘇(今屬江蘇)、常(今屬江蘇)、潤州(今鎮江)。
大順二年(891年),楊行密攻取滁州、和州。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
孫儒自從趕走楊行密,進入廣陵,時間久了,也不能守,於是焚毀城池,殺死老弱病殘的百姓以餉食軍隊,驅趕部眾渡江,號稱五十萬,進攻楊行密。田頵、劉威等將領被孫儒的軍隊擊敗,於是楊行密想退走銅官。
他的門客戴友規說:「孫儒來勢兇猛,兵力眾多,他的氣勢不可抵擋,但可以使他們先頭受挫,他的兵力太多,不可力戰。但時間久了兵力就疲憊,士氣必然受挫。如果我們這個時候棄城而走,那不是束手就擒嗎!」劉威也進言說:「背城堅守,可以不戰使之疲憊。」楊行密認為他們說的非常正確。
楊行密避而不戰,時間一久,孫儒的士兵果然糧草不足,而且又發生了大瘟疫。楊行密儘其所有軍隊攻打孫儒,孫儒戰敗被俘。將死之時,孫儒抬頭看著劉威說:「聽說避戰不出的策略就是你提出的,倘使我有像你這樣的將領,又怎麼會失敗呢?」於是就死。楊行密收降孫儒的余兵數千,用黑衣蒙住盔甲,稱為「黑雲都」,作為親軍。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楊行密再入揚州,唐朝封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乾寧二年(895年),唐廷加拜楊行密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行密以田頵鎮守宣州,安仁義鎮守潤州。因為楊行密的勢力越來越大,昇州刺史馮弘鐸前來歸附。楊行密又分派田頵等人四出攻掠,自淮河以南、長江以東各州都被攻下。而且進攻錢鏐的蘇州,擒獲蘇州刺史成及。
乾寧四年(897年),兗州朱瑾被朱溫攻擊,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李承嗣率精銳騎兵數千救助朱瑾,朱瑾失敗,於是與李承嗣都奔附楊行密。
楊行密的部眾大多是江、淮人,淮人體質弱,得到朱瑾的精銳騎兵,楊行密的軍隊更加強大。同年,朱溫派葛從周、龐師古攻打楊行密的壽州(今安徽淮南市),楊行密在清口擊敗朱溫軍,殺龐師古,葛從周收兵逃走,追到渒河,又大敗朱溫軍。
乾寧五年(898年),錢鏐攻蘇州,與楊行密大將周本戰於白方湖,周本戰敗,蘇州又歸於錢鏐。
天復元年(901年),楊行密派李神福攻錢鏐,戰於杭州,大敗錢鏐軍,擒獲錢鏐的將領顧全武而歸。
次年,馮弘鐸叛變,襲擊宣州,等到田頵與馮弘鐸在曷山交戰時,馮弘鐸戰敗,準備逃入海中,楊行密親自到東塘邀請馮弘鐸,派人對馮弘鐸說:「勝敗是用兵的常事,一戰之敗,何苦自棄跑到海島上去呢?我的府第雖小,還可以容納你。」馮弘鐸感動哭泣,楊行密帶領十餘騎,跑到馮弘鐸的軍中,以馮弘鐸為節度副使,以李神福代馮弘鐸為昇州刺史。
天復二年(902年)三月,唐昭宗被困在岐王李茂貞的駐地鳳翔,派江淮宣諭使李儼拜楊行密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封吳王。
使統兵討朱全忠。又加朱瑾為平盧節度使、馮弘鐸為武寧節度使、朱延壽為奉國節度使、皆為遙領,加武安節度使馬殷使相,令即日起兵勤王。
天復三年(903年),楊行密以李神福為鄂岳招討使進攻杜洪,荊南成汭救援杜洪,李神福將其擊敗於君山。
朱溫軍攻青州,王師範來向楊行密求救,楊行密派王茂章救援,大敗朱溫軍,殺朱友寧。
朱友寧是朱溫哥哥的兒子,朱溫大怒,親自率領號稱二十萬的軍隊進攻王茂章,又為王茂章擊敗。
期間田頵背叛楊行密,襲擊昇州(今江蘇南京),捉住李神福的妻子兒女奔歸宣州。楊行密召李神福討伐田頵,田頵派將領王壇迎擊,又送信給李神福,以其妻子兒女招降他。
李神福說:「我從一個小卒的生活就跟從吳王起事,現在成為大將,忍心背離恩德而顧戀妻子兒女嗎?」立即斬殺來使自絕退路,軍士聽說後都很感動振奮。走到吉陽磯時,田頵拿著李神福的兒子李承鼎用以招降李神福,李神福呵叱左右射殺其子,並在吉陽打敗王壇。楊行密另派台濛攻擊田頵,田頵戰敗被殺。
起初,田頵及安仁義、朱延壽等都跟從楊行密起自微賤,及至江淮剛平定,楊行密想休養生息、罷兵安民,但田頵、安仁義、朱延壽三人都猛悍難制,楊行密很想除掉他們,只是沒有行動。
天復二年(902年),錢鏐的部將許再思等反叛,圍困錢鏐,許再思聯合田頵進攻錢鏐的大本營杭州,快要攻克時,楊行密接受了錢鏐的賄賂,令田頵撤兵,田頵為此很怨恨。田頵曾經計劃在廣陵起事,楊行密的部將很多向田頵索賄,連獄吏也有所求。田頵發怒說:「獄吏想讓我下獄嗎?」於是回去就謀反了。安仁義聽說後也反叛楊行密,焚燒東塘,襲擊常州。常州刺史李遇出戰,看見安仁義就大罵。安仁義止住自己的軍隊說:「李遇竟敢這樣辱罵我,他肯定有伏兵。」於是率軍退卻,而伏兵果然出擊,追到夾岡,安仁義插旗於地,解開盔甲吃飯,李遇的軍隊不敢追擊。
安仁義又進入潤州(今江蘇鎮江),楊行密派王茂章、李德城、米志誠等圍困安仁義。吳軍中首推朱瑾擅長用槊,米志誠擅長射箭,都為當時的佼佼者。而安仁義曾以射箭自負,說:「米志誠以十分之弓,不及朱瑾一分之槊;朱瑾以十分之槊,不及我安仁義一分之弓。」每次與王茂章等交戰,保證瞄準後發射,因此吳軍畏懼,不敢接近。楊行密也想招降,安仁義猶豫不決。王茂章乘其懈怠,挖地道入城,捉住安仁義,斬於廣陵。
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派劉存攻鄂州(今湖北鄂州),焚燒城池,城中軍隊突圍而出,將領們請求趕快攻擊,劉存說:「我們攻擊,他們又進入城內,那麼城池就更堅固,讓他們離去,城池就可以攻取。」這一天城破,俘獲杜洪,斬於廣陵。
同年九月,朱溫軍攻破襄州(屬湖北襄陽),趙匡凝奔歸楊行密。十一月,楊行密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諡號吳武忠王,其長子楊渥繼立。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正月,楊渥奪取江西以後,驕橫奢侈更加厲害,對節度判官周隱說:「您出賣我們的國家,有什麼臉面再相見!」於是殺了周隱。因此屬下將佐都自感不安。
楊渥在為父楊行密服喪期間日夜飲酒,點燃粗大圍的蠟燭來擊球,一支蠟燭費錢數萬。有時單獨騎馬外出遊玩,隨從的人在道路奔走,不知他到哪裡去了。左、右牙指揮使張顥、徐溫哭著勸諫,楊渥勃然大怒說:「你們認為我沒有才能,為什麼不殺死我自己當節度使!」張顥、徐溫二人非常懼怕。
楊渥挑選壯士,號稱「東院馬軍」,廣泛安置親信為將領官吏;所任命的人仗勢驕傲專橫,欺凌蔑視功臣舊人。
張顥、徐溫暗中謀劃發動叛亂。楊渥父親楊行密在世的時候,有數千名親軍駐紮在節度使所居的牙城之內,楊渥把他們遷出在外,用騰出的空地作為騎射的場地,張顥、徐溫因此沒有忌憚了
楊渥鎮守宣州的時候,命令指揮使朱思勍、范思從、陳璠率領親兵三千人;等到繼位以後,召回廣陵。
張顥、徐溫讓朱思勍等三位將領跟隨秦裴攻打江西,因此防守洪州,又誣陷三將圖謀叛變,派別將陳祐前去殺他們。
陳祐從偏僻小路兼程前進,六天到達洪州,穿著平民衣服、懷揣短兵器直接進入秦裴帳中。秦裴大驚,陳祐告訴他緣故,於是召朱思勍等飲酒,陳祐數說朱思勍等的罪狀,把他逮捕斬首。楊渥聽說三將被殺,更加忌恨張顥、徐溫,想要殺死他們。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正月初九日,楊渥早晨處理事務,張顥、徐溫率領二百牙兵,手執刀劍直入庭中,楊渥說:「你們真的要殺我嗎?」
張顥、徐溫回答說:「不敢這樣做,想要殺您左右擾亂政事的人罷了!」於是數說楊渥的親信十餘人的罪狀,將他們拖下去用鐵楇(古代盛潤滑車軸油膏的器皿)打死。稱之為「兵諫」。諸將當中不與張顥、徐溫同心合力的,二人逐漸設法將其處死,於是軍政大權全歸二人,楊渥不能控制。
淮南左牙指揮使張顥與右牙指揮使徐溫專斷軍政事務,楊渥心中不平,想要除掉他們卻不能。
張顥、徐溫自感不安,共同策劃殺死楊渥,瓜分南吳國土來向後梁稱臣投降。
公元908年5月,徐溫、張顥經過密謀,在揚州由張顥出面,派將領紀祥等手持兵器闖入楊渥寢宮,坦率地對楊渥說:「奉命來殺你!」楊渥忙說:「你們如果能反正,去殺掉徐溫、張顥,我就各封你們為刺史。」眾人聽了都心動,只有紀祥不答應,並且舉刀砍去。楊渥中刀倒地。
紀祥見他還沒有斷氣,又用繩索將他活活勒死,對外則宣稱楊渥暴病而死,時年二十三歲 ,諡號景王。
908年(天祐五年),徐溫、張顥準備弒殺楊渥,相約劃分吳地向後梁稱臣,等到楊渥被殺後,張顥想違約自立。
徐溫憂慮此事,詢問門客嚴可求,嚴可求說:「張顥雖然剛愎自用,但對成就大事愚昧無知,這事容易對付。」
次日,張顥在府中排列劍戟,召將領們議事,自大將朱瑾以下都留下衛士然後入內。張顥問諸將誰應當繼立,諸將不敢回答。張顥問了三次,嚴可求上前秘密稟告說:「現在四境多事,非你不可,但恐怕行動太快。況且目前外有劉威、陶雅、李簡、李遇都是先王時的一等人物,你雖自立,不知道這些人能否誠心侍奉你?不如輔立幼主,時間久了,等待他們心服,然後你可自立。」張顥不能回答。
嚴可求於是出來,書寫一個告諭放在袖內,率領將領們入內祝賀,將領們不知幹什麼。等到拿出告諭宣讀,是楊渥之母史氏的告諭,說楊氏創業艱難,但即位的吳王不幸死去,楊隆演按次序應當立,諭告將領們不要背負而應妥善侍奉楊氏。言辭激動,聽者感動。張顥氣色沮喪,終於不能有所作為,楊隆演於是能夠繼立吳王。
張顥由此與徐溫有嫌隙,婉勸楊隆演派徐溫出任潤州。嚴可求對徐溫說:「現在捨棄衙兵而出外郡,禍患到了。」
徐溫憂慮此事,嚴可求於是勸說張顥道:「你與徐溫同受顧托,議論的人說你侵奪徐溫的衙兵,這是準備殺徐溫於外,是這樣嗎?」張顥說:「事情已經發生了,怎麼能停止呢?」
嚴可求說:「這很容易。」次日,嚴可求跟從張顥與將領們拜訪徐溫,嚴可求假裝責備徐溫說:「古人不忘一頓飯的恩德,何況你是楊氏三世的將領,現在幼王剛立,多事之時,你請求居在外面以求苟安嗎?」徐溫也假裝感謝說:「你們挽留,我不願去了。」因此不外出。
行軍副使李承嗣與張顥友善,覺察到嚴可求有依附徐溫的意思,婉勸張顥派門客夜晚刺殺嚴可求,門客刺殺嚴可求沒能成功。次日,嚴可求到徐溫處,謀劃殺張顥,暗中派鍾章挑選壯士三十人,在衙堂中殺張顥,趁機將弒殺楊渥之罪推給了張顥。徐溫由此掌握南吳大權,楊隆演成為了傀儡而已。
909年(天祐六年)六月,撫州危全諷反叛,攻洪州,袁州彭彥章、吉州彭王干、信州危仔倡都起兵反叛。
楊隆演召嚴可求問誰可重用?嚴可求推薦周本。當時周本剛攻蘇州失敗而回,慚愧不肯出任,嚴可求堅決起用他。周本說:「蘇州戰敗,不是害怕,是因上將權小,而下有很多專權的。如果一定要我出任,希望不要任用偏、裨將。」
於是請兵七千。戰於象牙潭,打敗叛亂者,俘獲危全諷、彭彥章,彭王干奔歸楚國,危仔倡奔附吳越王錢鏐。
危全諷被帶到廣陵,眾將議論說:「過去先王攻趙鍠時,危全諷多次送給吳軍糧草。」於是釋放不殺。
起初,危全諷想舉兵時,錢鏐送王茂章給後梁,經過危全諷處,對他說:「聽說你想舉大事,希望看看你的軍隊,推知你能否成功。」
危全諷讓軍隊列陣,與王茂章登城觀望,王茂章說:「我向來侍奉吳國,吳軍分三等,像你這些部眾,不過相當吳軍的下等而已,非得增兵十萬不可。」危全諷終於因此失敗。
911年(天祐八年),徐溫領昇州刺史,在金陵訓練水軍。宣州李遇自楊行密時即為大將,功勳位望已高,憤恨徐溫專權,曾經說:「徐溫是什麼人?我還不知道,這麼快就到如此地步。」
徐溫聽說後很生氣,派柴再用以兵護送王壇替代李遇,並召李遇。李遇起疑心,不從命,柴再用以兵圍困,楊隆演派客將何蕘勸諭李遇自己歸順。
何蕘勸說道:「你如果想謀反,可以殺我何蕘讓大家知道,如果本來無心,為什麼不隨我何蕘出去呢?」李遇自以為沒有反心,於是隨何蕘出城,徐溫婉勸柴再用等李遇出來伺機殺掉他,並族滅李遇全家。
912年(天祐九年)九月,徐溫率文武官員勸楊隆演進位太師、中書令、吳王。徐溫為行軍司馬、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陳章攻楚國奪取岳州,俘獲刺史苑玖。
913年(天祐十年),越軍攻常州,被徐溫在無錫擊敗。後梁派王茂章攻壽春,被徐溫在霍丘擊敗。
915年(天祐十二年),封徐溫齊國公、兩浙都招討使,開始鎮領潤州,留下兒子徐知訓為行軍副使,主持政事,而大事由徐溫決定。
916年(天祐十三年),宿衛將李球、馬謙挾持楊隆演登樓,發動庫兵在門橋列陣準備誅殺徐知訓。
徐知訓與之交戰,頻頻退卻,朱瑾剛好從外面回來,單騎前往察看對方的陣勢,說:「此不足以成事。」於是回頭一揮,外面士兵爭相湧進,於是殺李球、馬謙,亂兵潰散。
917年(天祐十四年),徐溫遷治金陵。
918年(天祐十五年),派王祺會合洪、袁、信三州軍隊進攻虔、韶,很久沒攻下。王祺生病,以劉信代替王祺。
918年(天祐十五年)四月,副都統朱瑾殺徐知訓,朱瑾自殺。潤州徐知誥(李昪)聞變,率兵進入,殺唐宣諭使李儼以制止變亂,於是秉持政事。
徐氏專政,楊隆演年幼懦弱,不能自持,而徐知訓尤其凌辱他。曾經在樓上飲酒,令優人高貴卿上酒,徐知訓為參軍,楊隆演穿著破舊的衣服,披散著髮髻作為蒼鶻。
徐知訓曾趁著酒性在坐席上叫罵,言辭侵犯到楊隆演,楊隆演羞愧哭泣,而徐知訓更加凌辱他。
左右挾楊隆演起席離去,徐知訓殺吏一人方才停止。吳國人都為之側目。徐知訓又與朱瑾有嫌怨,朱瑾不久殺徐知訓,提著徐知訓的首級馳往府中給楊隆演看,說:「今天為吳國除掉了禍患。」楊隆演說:「這事我不敢知道。」趕緊起身進入內室。
朱瑾很氣憤,以頭撞柱,提劍而出,而府門已關,翻牆時折斷了腳,於是自殺而死。米志誠聽說朱瑾殺徐知訓,披甲率家兵到關興門問朱瑾在哪兒,聽說朱瑾已死,才回去。徐溫懷疑米志誠幫助朱瑾,派人殺米志誠。嚴可求害怕事情不成功,派人假裝從湖南境內來報告軍事勝利,召眾將入賀,擒殺米志誠。劉信攻克虔州,俘譚全播而歸。
919年(天祐十六年)二月,徐溫率文武百官勸楊隆演稱帝,楊隆演沒有答應。
919年(天祐十六年)四月初一日,徐溫進奉玉冊、寶綬尊楊隆演即吳王位。 建立宗廟、社稷,設立百官如同皇帝的制度,改天祐十六年為武義元年,大赦境內,追尊父親楊行密為孝武王,廟號太祖;哥哥楊渥為景王,廟號烈祖。 文臣武將以次進位,宗室都封為郡公。
徐溫遷治金陵,以其養子徐知誥守潤州。嚴可求曾對徐溫說:「二郎君不是徐氏之子,但禮賢下士,很得人心,如不除掉他,恐怕成為後患。」
徐溫沒有聽從嚴可求的話。到徐知誥秉政時,嚴可求的話被泄露,徐知誥讓嚴可求外出到楚州,嚴可求害怕,到金陵見徐溫出謀說:「唐朝滅亡至今已十二年,而吳國還不敢改換天祐年號,可以說是不背負唐朝。但吳國征討四方,建立基業的原因,常常以興復唐朝為託辭。現在聽說河上的戰事,後梁軍屢次不利,如果李氏復興,我們能屈節嗎?應該在這時先建國以自立。」徐溫非常贊同,因而留下嚴可求不派出,準備謀劃迫使楊隆演僭號稱帝。
楊隆演少年即位,政權掌握在徐氏手中,等到稱王建國後,不是他的本意,經常鬱鬱不樂,酣飲解悶,又很少吃飯,慢慢就臥床生病。
920年(武義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楊隆演去世 ,時年二十四歲,諡號宣王。
920年(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王位,921年,改元順義。
公元923年(順義三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滅後梁。十二月十五日,楊溥派遣司農卿盧苹出使後唐,嚴可求秘密條陳數事授給盧苹而行。盧苹到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莊宗詢問時,盧苹次第對答,都如嚴可求所密授的。
公元924年(順義四年),楊溥到白沙檢閱水師,下命令把白沙改名為迎鑾鎮。徐溫從金陵來朝拜楊溥。 在此以前,徐溫讓他的親信官吏翟虔擔任閣門、宮城、武備等使,讓他觀察楊溥的起居,翟虔防衛、限制楊溥很嚴格。到此時,楊溥對徐溫說寫「雨」字時總要改為「水」字,徐溫請楊溥解釋一下這個緣故。楊溥說:「這是翟虔父親的名字,我避諱這個字已很熟練了。」
楊溥因此對徐溫說:「你對我的忠誠,我是很了解的,然而翟虔無禮,宮中以及宗室所需要的東西多數都得不到。」徐溫聽後趕快低頭認罪,請求把翟虔斬了,楊溥說:「殺他太過份了,把他遷徙到很遠的地方就可以了。」於是把翟虔遷徙到了撫州。
公元925年(順義五年),後唐派諫議大夫薛昭文出使福州,向南吳借道江西,南吳的劉信出城慰勞,對薛昭文說:「你們皇帝李存勖聽說過我沒有?」
薛昭文說:「天子新近占有河南,還不熟悉你。」劉信說:「漢朝有韓信,吳國有劉信,你回去後,告訴你們皇帝,望能來吳國較量騎射。」於是酌一大杯酒,指著百步之外的牙旗釵頭,對薛昭文說:「一射而中,希望以此杯酒為你祝壽,否則我也自罰而飲。」說完,箭已穿過釵頭了。
公元926年(順義六年),追封大丞相徐溫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並在金陵立廟。左僕射徐知誥(李昪)為侍中,右僕射嚴可求為同平章事。
公元927年(順義七年),徐溫率領文武大臣上表勸楊溥稱帝,楊溥沒同意而徐溫病死。
同年十一月初三日,楊溥駕臨文明殿即皇帝位,追尊父親楊行密為武皇帝,哥哥楊渥為景皇帝、楊隆演為宣皇帝。
十一月十七日,大赦境內,改年號為乾貞。 十一月二十九日,尊母太妃王氏為皇太后。以李昪為太尉兼侍中,拜徐溫的兒子徐知詢為輔國大將軍、金陵尹,治理徐溫舊鎮。
十二月,楊溥封哥哥廬江公楊濛為常山王、弟弟鄱陽公楊澈為平原王、兄子南昌公楊珙為建安王。
公元928年(乾貞二年)正月初十日,楊溥封兒子楊璉為江都王、楊璘為江夏王、楊璆為宜春王,封兄楊隆演的兒子廬陵公楊玢為南陽王。
公元928年(乾貞二年)六月,荊南高季興前來歸附南吳,楊溥封高季興為秦王。同年九月,高季興在白田打敗楚軍。俘獲進獻將吏三十四人。
公元929年(乾貞三年)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詢來朝,李昪誣陷他有謀反的情形,留下不派走,任為左統軍,殺其客將周廷望。以徐知諤為金陵尹。楊溥加尊號為睿聖文明孝皇帝,大赦境內,改年號為大和,以李昪為中書令。
公元930年(大和二年),楊溥立其子江都王楊璉為皇太子。
公元931年(大和三年),以李昪為金陵尹,以李昪的兒子李璟為司徒,以及左僕射王令謀、右僕射宋齊丘都為平章事。
公元932年(大和四年),封李昪為東海王。
公元934年(大和六年),廢臨川王楊濛為歷陽公,李昪派親信王宏率兵防守。拜王令謀為司徒,宋齊丘為司空。李昪召李璟還金陵,任鎮海軍節度副使,以其子李景遷為太保、同平章事,與王令謀等人執政。
公元935年(大和七年)九月,楊溥加尊號為睿聖文明光孝應天弘道廣德皇帝,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祚。
李昪進位太師、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公元937年(天祚三年),李昪建齊國,建立宗廟、社稷,設置左右丞相以下官職,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同年十月,楊溥派江夏王楊琳奉冊禪位給齊王李昪,南吳滅亡。
李昪為楊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五國故事》作「高尚思玄崇古讓皇帝」,並將其遷居潤州,修建丹陽宮讓他居住,楊溥從此身穿道服,學辟穀食氣的方術。
次年(938年)十二月,楊溥在丹陽宮幽禁而死 ,時年三十八歲,諡號睿皇帝。
公元942年(南唐升元六年),李昪將楊氏子孫遷到海陵,吳人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永寧宮,派兵嚴守,阻絕外人進入。
公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後周世宗柴榮征伐淮南,下詔安撫楊氏子孫,李璟聽說後,擔心楊氏作亂,便派人將楊氏族人全部殺害。 後周先鋒都部署劉重進得到楊氏的玉硯、馬腦碗、翡翠瓶上獻,楊氏絕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JWuCXEBiuFnsJQV4F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