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好自家的狗,把雞關進籠子,樹上的葉子要修剪整齊,這些事無巨細的小事,在張普忠看來就是秩序。
張普忠是誰?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距離昆明近500公里之外的金平縣者米鄉苦聰人山寨,張普忠用漢語和拉祜語聯結著山里和山外的距離。在那個靜謐的小山村,張普忠就是那裡的代言人,我們把他叫做山里來的小巷總理。
金平縣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支部書記 張普忠:
「大家聽著,一家一家地收拾好,家裡有領導來參觀,下雨路滑,讓小孩待在家裡別摔跤傷著了,家家戶戶都要注意下雨天,不要上山了,要去撿野菜也要等雨停了再出門,擔心山體滑坡,有人參觀,最好每家都要有人在家。」
他叫張普忠,今年已經67歲了,是一名拉祜族的退伍老兵。
金平縣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支部書記 張普忠:
「放什麼東西整齊一點。」
在他的家鄉,金平縣者米鄉苦聰人村寨,他的民族曾經被當做是野人。
金平縣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支部書記 張普忠:
「我們是深山老林裡面,在越南國境上森林是比較深比較黑茂的地方,說起來食野菜野果為生活,說的就是芭蕉葉為衣服,以前就是比較苦難的一種民族,後來我去到部隊里,我說是苦聰人,從來沒有聽說過,沒有苦聰人,我說你不相信,我是苦聰人。」
1952年4月,雲南省委成立了雲南民族工作隊,當時的口號是:做好事、交朋友。
為了幫助像張普忠一樣的苦聰人,解放軍和民族工作隊員們鑽進深山老林將苦聰人請出來,讓他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
金平縣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支部書記 張普忠:
「他們派來親人解放軍,有一次他們說張普忠走,去洗臉了,我說這個香皂我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洗來洗去,又香泡沫又多,我臉就洗了有點光滑了。」
從此,親人解放軍的形象一直在張普忠心裡揮之不去,1970年12月,張普忠成了上納迷村第一個當兵的苦聰人。
金平縣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支部書記 張普忠:
「這個獎章在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榮立三等功。給的這個是中國衛士,說明我已經是當過兵了,所以我們去的當過兵的這個是佤山紀念章,所以我們阿佤山那邊當過兵的每一個人都得一個佤山紀念章。」
退伍之後,張普忠把部隊的光榮傳統又帶進了村裡。
20多年中,他當過駐村工作隊員、村民小組長和村支書,在城裡人看來張普忠就是小巷總理,他用自己的方式為城外的人打開了一扇窗戶,
金平縣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支部書記 張普忠:
「狗如果是放了,怕咬著別人。狗抬起大腿到處都會撒尿,空氣不新鮮會臭,其他寨子的朋友來也好,看著不清潔、不新鮮,他們臭了以後就都不敢來,就回去。這樣我就強調每家每戶養雞的必須要有一個雞圈,養狗的必須要有一根鏈條拴起,不讓亂跑。」
今天的苦聰人為山外的人,打開了一扇了解大山深處的窗戶。
她們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帶到山外,和城裡人交朋友、做生意。像一股清流,張普忠為人們講述著苦聰山寨今天的變化,並為之樂此不疲。
金平縣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支部書記 張普忠:
「這個竹凳子不簡單,你看這個大的,大的就是做這個底座,這個是它的根根上這種,就是你敲下來,就是要捂得緊緊地,一個扣一個,老闆會來自己家裡面,會來定購,100塊錢一個會來訂購。」
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鋼槍緊握戰刀亮閃閃,祖國的山山水水,連著我的心,到處都有母親的愛,到處都有親人的笑臉。
張普忠是金平縣者米鄉一名普通的基層工作者,在國家脫貧攻堅的壯烈事業中,無數個張普忠投身其中,實現著國家「兩不愁、三保障」的主要目標,使昔日的苦聰山寨,成為今天中越邊境線上又一個嶄新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