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娶妻求賢惠,一個好的妻子,能讓家庭三代興旺。這到底從何說起呢?我想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一位被人羨慕的丈夫--妻子實在是太賢惠了。
大清早的,妻子正在衛生間洗漱,丈夫靜悄悄地來到她面前,趁其不備,就把臭腳丫伸到了洗手盆上面,想看看妻子是什麼反應。
剛剛把臉上的洗面奶洗凈、睜開眼睛就看到丈夫的臭腳丫,這位妻子哭笑不得,但很快,她接下來的舉動實在讓人出乎意料,但卻展示了一位賢惠的妻子本色,讓人感嘆:妻子還是別人家的好啊!
只見她笑地很甜地看了自己丈夫一眼,隨後把自己手上的泡沫洗乾淨,動手給丈夫洗起臭腳丫來。
有人會感嘆道:世道不公啊!如此「渣男」竟然能娶到如此賢惠的妻子!讓人憤慨!
還有人會對自己的妻子感到悲哀:我的腳離我媳婦臉一米內,她的腳就踹我臉上了!
當然,淅爸不是來建議各位寶媽給自己的丈夫洗腳,更不是給機會寶爸們指責自家寶媽沒有別人的好,而是夫妻之間的相處融洽,能對一個家庭有多重大的影響。
中國式大家庭,家庭和諧系在寶媽身上
如果說把家庭和睦、興旺與否歸結到家庭中的某一個人身上,那會顯得非常不公平也非常片面,但橫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在中國式大家庭模式下,讓家庭和睦,寶媽們起的作用絕無僅有。
為什麼會如此呢?
【中國式大家庭下寶媽的難言之隱】
每個人都有兩個家庭:與父母組成的原生家庭,與妻兒組成的新家庭。
中國式大家庭指的是,由於「養兒防老」以及「孝」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多數家庭存在著原生家庭與新家庭共同生活的「大雜燴」特殊家庭模式。
而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之下,往往寶媽會被視為「異姓人」而遭受老人排斥,例如一些老人會認為兒媳沒了再換一個就好;
再加上另外一點:中國女性歷來家庭地位不高,即便是當下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被普及,但不爭的事實是,如果寶媽在家全職帶娃會被認為很幸福、很享福...其為家庭所帶來的隱性經濟價值則完全被忽略。
這一切就如那位妻子所面對的:丈夫的臭腳丫。
【修復還是撒鹽?取決於寶媽自身】
其實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
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裡出生。子宮是嬰兒完美的居所,離開這個居所,是一個痛苦的分離過程。但這個痛苦卻換來了一個新生命。
第二次是戀愛。我們一生中會與許許多多人建立許許多多種關係,但戀愛是我們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係。只論親密度,親子關係一點不比戀愛關係遜色。
心理諮詢師榮偉玲曾說過,「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其實,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為了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
如果治療獲得成功,不僅童年的錯誤得以修復,我們還會真正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是人格成長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與家分離的最後一步。
「戀愛是親子關係的複製。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複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複製痛苦。」
而在中國式大家庭中,寶媽們不得不面對被原生家庭所粘著的寶爸,其本質是面對著寶爸原生家庭中的親子模式,充當著修復寶爸原生家庭親子關係模式錯誤的角色。
這完全取決於寶媽自身對待這個大家庭的態度,就如面對丈夫的那隻臭腳丫,是一腳踹飛還是溫柔地洗滌。
【激勵,而不是指責】
有人說,這對寶媽們太不公平了,分明就是指責寶媽們不夠懂事,不夠賢惠!生活怎麼待寶媽,寶媽就怎麼對待生活!
其實在立意寫本文的時候,就已經有面對這份誤解的心理準備。本文的立意反而是激勵寶媽,而不是指責寶媽。如果要說指責的話,那恰恰是指責老一輩所遺留下來的問題,要讓新人去承擔。
正正是因為我們當下的家庭環境是如此,所以我們才要更加積極努力地改變現狀,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重複面臨我們所經歷的錯誤。
人不能控制環境,但卻可以控制自己,這句話放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在寶媽身上要分為兩個層次:
- 寶媽不能控制戀人的原生家庭(即其父母),但卻可以選擇加入哪一個家庭中
在戀愛的時候,就已經對丈夫的原生家庭有基本的認識,但為何仍然執意加入?因為對丈夫的愛讓寶媽們無視了後續的壞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講,有人會認為這是「夠由自取」,淅爸認為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 寶媽不能控制丈夫的原生家庭(即其親子模式),但卻可以選擇如何面對這一親子模式
在加入大家庭之後,對於已經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層面的原生家庭親子模式,寶媽們並不能控制其不斷重複,但怎麼樣面對這一親子模式,選擇用自身力量對其進行改變。
那麼,如果選擇積極面對,寶媽們需要做到哪些?這就回到了我們文頭所述的一個問題:
一個賢惠的妻子,如何幫助家庭三代興旺。
一代好兒媳,如何幫助家庭建立興旺和諧
中國素有「一代好兒媳,三代好兒孫」的說法,通過前面的敘述,我們了解到一代兒媳在家庭中的責任之重大,那麼應該怎麼樣當好一個「好兒媳」呢?
關鍵在於打破大家庭的原生家庭錯誤的連結,建立新的家庭模式,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 從寶媽自身入手: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這點上,往往是解決家庭和諧問題時被忽略的,但橫在面前的事實是,如果寶媽自身不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甚至同樣認為自己沒有為家庭帶來經濟價值而沒有地位,那麼破而後立的事情將無從說起。
其中最關鍵的,不是寶媽有什麼強大的能力,或者是多麼疼愛自己的丈夫、孩子、家裡的老人,而是寶媽須得先認同自己,愛惜自己。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怎麼可能愛別人?不過是依附在他人身上求愛而已。
另外,或許寶媽不能為家庭帶來實際的經濟價值,但承擔一個家庭興旺發達的價值,還不足以讓你認同自己嗎?
所以,在嘗試面對丈夫原生家庭的錯誤時,請先學會愛自己,認同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 從戀人、丈夫入手:幫助其獨立
丈夫所面臨的問題,是其原生家庭與之緊緊相黏,讓其無法獨立。當然這裡敘說的獨立並不是指把老人趕出家門,這就違背了興旺的前提:和睦。
這裡所指的獨立,是丈夫與其原生家庭的親子連結模式,例如有些丈夫對自己的母親非常順從,甚至達到愚孝的地步,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戀母情節,即不願意與自己的母親分離,在心理上「斷奶」獨立成人。
愚孝的核心,源自於自幼以來對父母持續了很久的渴望——「請你們把愛分給我一點吧」——因為一直沒有實現而變成了一個魔咒,導致一個人會一直執著在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上。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願意在成年後做出更大的奉獻。
渴望實現童年一直沒實現的願望,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
所以妻子幫助丈夫走出戀母情節非常重要,讓丈夫明白自己才是他的親密戀人,自己才是陪伴他走完下半身,給予他愛的第一順位主體。
給予丈夫足夠的愛,足夠的包容,就如面對那隻臭腳丫時,賢惠的妻子讓丈夫明白,從今以後你下半生是我來幫你「洗腳」,而不是你的母親。
- 從老人入手:幫助其找到價值所在
在養兒防老以及孝文化的思想影響下,老一輩或多或少認為粘著自己的兒子是正確的,這就帶來了親子間拒絕分離的親子模式,表現為戀子。
當父母戀子的時候,他們就會緊緊和孩子黏在一起,把對方當成自己第一順位的精神寄託,單方面或者雙方都侵占對方的獨立空間,帶來種種問題。
例如老人會認為兒媳搶走了自己的兒子,潛意識中把兒媳設定為「敵人」;又例如如果孩子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就會被認為是不孝順老人;
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老人對自己存在價值的問題,就如一些年輕的媽媽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所有一般,把自己的存在價值完全依託在孩子身上一般。
幫助老人認識其自身價值非常重要,年老的他們能力不及年輕人,隨著孩子長大也逐漸失去了對家庭的掌控權,以及他們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問題...這些種種問題,都讓他們心中生出了不安全感。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完全失去了價值,他們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例如我們可以讓他們外出旅遊,參加一些老年人群體活動,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歸屬。
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方式,讓他們明白他們的精神寄託應該在自己以及自己的伴侶身上。
- 從孩子方面入手:建立新的親子模式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也代表著新生。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強迫性重複」,即一個人童年經歷什麼親子模式,長大後就會潛意識的重複這一份親子模式。
所以,在童年時學習到幸福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會重複幸福;在童年時學習到痛苦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會重複痛苦;這就是輪迴或心理上的強迫性重複。
孩子的潛意識裡一旦接受了某種教育,就會在心理上進行強迫性重複,無論是好的壞的都很難改變,因此,想讓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就必須給孩子好的強迫性重複,給他愛、理解、支持、信任、尊重等,孩子如果在小時候得到了這些好的東西,一生都很難被人拿走。
比如,如果你小時候給了孩子足夠的愛、支持和信任,哪怕他被人拒絕過無數次,他仍然願意和他人交朋友;哪怕他被人打擊過無數次,他仍然對自己充滿自信。內心的強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它來自童年時父母給自己的好的強迫性重複。
而更重要的是,這份好的「強迫性重複」,能讓孩子把其複製到他的下一代中。
這就是為什麼「一代好兒媳,三代好兒孫」的科學原理。
淅爸有話說:「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不知本文,能否讓你心中對丈夫、老人心中的大山得以絲毫的動搖。
人不能改變環境,只能適應環境,與其憤怒對待,不如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