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丨普洱茶的成名地,一個不知道地名由來的茶山

2020-04-07     曉德書號



倚邦作為地名出現,最早在1714年的《元江府志》,其中記錄了「迤邦」(即倚邦)和「普洱茶」。
倚邦,在歷史中一出場,就和普洱茶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元江府志》載:


「莽支山、格登山、悠樂山、迤邦山、蠻磚山、駕布山,六山在城西南九百里普洱界俱產普茶」。
「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溫味香,異於他產」。


文獻中明確了兩點:(1)六大茶山產普茶;(2)普洱茶特點為「性溫味香,異於他產」。


再一次出現倚邦,是在1765年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普洱茶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50年後,倚邦終於成了普洱茶滋味的代表。

接下來的文獻資料中,多引用趙學敏的說法,是作為共名「茶山」或「六大茶山」,突出「倚邦」和「蠻專」滋味比其他茶山滋味優越。


讀到此處,有一個疑問從內心生髮出來:倚邦,為什麼叫倚邦?倚邦這個地名背後,究竟隱含了哪些歷史信息?我們又能從這些信息中,能發現哪些和普洱茶的歷史線索?
為此,筆者將目前能找到的和倚邦相關的歷史資料,輯錄如下:


1、《滇系》,(清)師範撰,1807年
異產……普洱府茶。產攸樂、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慢撒六山。而倚邦、蠻專者味較勝……
山川普洱府寧洱縣六茶山。日攸樂。即今同知治所。其東北ニ百二十里日莽芝。二百六十里日革登。三百四十里日蠻磚。三百六十五里日倚邦。五百二十里日漫撒。山勢連屬。復嶺層巒。皆多茶樹。六茶山遺器……又莽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傳為武侯遺種。夷民祀之。


2、《普洱茶記》,(清)阮福,1825年後


……但云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
……以所屬普洱等處六大茶山,納地設普洱府,並設分防。思茅同知駐思茅,思茅離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所產,蓋產於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治有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與《通志》所載之名互異……


3、《鴻泥雜誌・卷二》 (清)雪漁,1826年


雲南通省所用茶,俱來自普洱。普洱有六茶山,為攸樂、為革登、為倚邦、為莽枝、為蠻專、為曼酒。其中惟倚邦、蠻專者味較勝。


4、《貴州省和雲南省》,(英國)克拉克著,1885年,(轉引自《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著名的普洱茶產自倚邦的茶山……有許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買賣,有大量的貨物從倚邦運往緬甸,有茶葉貿易來往於仰光、撣邦、加爾各答、葛倫堡和錫金……」


5、1900年雲南展品報告(內容轉引自《從大清到中茶——最真實的普洱茶(修訂版)》,楊凱著)


……茶葉種植出現在湄公河以東的倚邦和易武,以及該河西邊的猛海和猛往地區。我們沒有可靠的統計數字,不過可能在每年4萬擔左右,倚邦和易武產1萬擔,猛海和猛往3萬擔。


倚邦和易武的茶葉種植完全依賴漢人。茶苗來自育種,植株非常小時,得成排地移植到山坡上,山坡已經提前除去了一切草木。土壤保持鬆軟,不時地除草,不過,不需要為茶苗做別的什麼,儘管10英尺、12英尺甚至15英尺的茶樹頗為常見,但茶樹平均僅能長到7英尺高。


倚邦和易武採摘茶葉的季節開始於3月底左右。頭等茶葉稱為生芽,是柔軟的渾身長著茸茸細毛的芽,只能採到一小點。


這種品質的茶葉最受推崇,大部分被細心保存,有些最終要呈奉到北京,作為皇宮貢茶的一部分。


其他品質的芽有熟茶、尖子等,僅僅就是生長期長點的葉子,根據其大小色澤和採摘時間而加以區分。


這幾種茶葉採摘後接以下方法焙制:首先用手エ把葉子揉成團,再倒入一個大鐵鍋,用文火烘焙20分鐘左右。然後撈出。在竹蓆上攤開、用陽光晾曬,偶爾翻動一下,顛一顛,等徹底晾乾後再交給婦女和姑娘們分揀,除掉其中的茶梗和花。

……貢茶。方餅狀,用每年作為貢品從倚邦和易武呈送廳衙門的散茶加工而成,,從思茅送到省城,,再經過一番包裝打扮後,呈送北京。……


6、《梵天盧叢錄 》,柴萼撰,1925


普洱茶普洱茶產雲南普洱山。性溫味厚。壩夷所種。蒸製箬成團裹。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之比龍井。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


7、《滇邊經營論》,陳碧笙,1936年


……一部分製成圓茶或稱團茶又名餅茶,將倚邦、佛海散茶雇女工撿剔分為六種,最上者為窩尖,以倚邦、勐龍所出之生芽充之,為最細白尖茶,年用千餘斤,價最貴,平均一斤二元,次為蓋面,亦為倚邦尖子,年用四五千斤,每擔價七十餘元;以次為梭邊,二道尖(尖子底)、凳尖(窩子邊)、底茶(即心子)等,皆佛海茶,每擔二十至四十元。……


8、《倚邦的茶山歷史傳說回憶錄》曹仲益,1965年10月(轉引自《版納文史資料選輯4》,趙春洲、張順高編著,本資料選輯中有篇《西雙版納五大茶山》,內容和本文高度類似,不錄)


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是西雙版納的一個最高山區,沒有平壩,只有幾條河,河邊僅有點丘陵地帶,總面積約三百六十餘平方公里,氣候溫和,冬季無霜,夏天有風較涼爽,真可謂四季如春,盛產茶葉,所以稱為茶山(傣語稱唐臘倚邦)。


9、《勐臘縣誌》,1994年
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3個村公所轄區。倚邦街曾系象明縣府所在地。倚邦漢族多系寧洱、石屏一帶遷來,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石屏會館。


早在石屏人未來以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戶營茶,曾建蓋過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


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園茶暢銷省內外,後又擴銷到越南、香港,年產茶1000擔左右。


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荼味最好,被定為「貢茶」,曼松曾「年解貢茶20擔」。


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民國24年(1935)後,法國人禁止茶葉銷往越、老、緬3國,茶葉滯銷,茶園荒蕪。

倚邦丨普洱茶的成名地,一個不知道地名由來的茶山

10、《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詹英佩著,2008年


從《明・滇志》的記載可看出,倚邦茶山明代中期己茶園成片,有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


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鎮是倚邦街,亦稱倚邦,明代稱磨臘倚邦,傣語意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


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裡(景洪)宣慰司劃分十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也稱版納整董,茶山版納的治所便設在倚邦。


從明隆慶四年至清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11、《西雙版納名典》,2008年


倚邦茶山名稱古老,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中有記載說,傣族先民南遷進入勐泐時曾路經「雷倚邦」(倚邦山),可見倚邦一名歷史相當悠久。


但倚邦一名語屬不清,含義不詳。地方志中將倚邦等六大茶山地名說成是依孔明遺物而得名。


《普洱府志・古蹟》中說:「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鋩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名其山。」然而孔明南征之時,實未涉足西雙版納,遍歷六山遺物為名實不足信。


倚邦是普洱茶的成名地,是普洱茶進獻朝廷貢茶的發祥地。


12、《倚邦茶土三百年》,刀亞斌、李光品編著,2010年


倚邦土司在清初期、中期,曾管轄過六大茶山中的五大茶山。在明末和清初期、中期三百年的時間裡,倚邦曾是個繁榮的茶鎮,五大茶山茶葉集散和製作中心。


倚邦地名,據《普洱府志》記載,為諸葛亮「遺木梯於邦」、「因以其名」。


倚邦的地名,據考,在明末之前叫「播臘」或「唐臘」。「播臘」或「唐臘」,均是百夷名,為有井有茶之意(由於「播臘」為百夷名,目前也有人採取傣語直譯的方法,把「播」譯成「父」,把「臘」譯成「茶」・意為「茶葉之父」的地方,即茶的發源地。這種譯法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否確切,有待考證)。


在這之前,據尤中先生著的《雲南地方沿革史》記述,「《元混一方興勝覽)載:「徹里路所轄有刀連、刀蓋、蒙祥、蒙威、蒙凹、蒙列等。蒙祥』即當今景洪縣小猛養或猛海縣西部境外的大猛養……「蒙列」即當今勐臘縣的倚邦,又稱猛落』。」「猛落」地名明顯為百夷名,翻譯成現在的傣語,為熱鬧的地方。「蒙」音演變成當今的「勐」,舊譯「猛」,即一個行政區域。


因此說明,倚邦在元朝和元朝之前,稱「蒙列」或「猛落」;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期和中期,稱「播臘」或「唐臘」;倚邦也稱「迤板」,為明末清初出現的地名。


在《西雙版納州志》和《勐臘縣誌》中,倚邦、迤板均都被列為漢語名,為明末大量漢族湧入茶山而形成的地名。


倚邦,為什麼叫倚邦?隨著自己閱讀的資料越多,這個答案越模糊。


關於歷史上倚邦的一切,都隱匿在了生生不息的草木之間,長成了一棵棵茶樹,一山山茶園。閱讀、走訪、觀察、思考,它始終不願意出現,像被銅炮槍驚嚇到的麂子,逃入了茫茫森林。
關於倚邦地名的由來,和倚邦諸多歷史一樣,都成了謎。

倚邦只有一個少數民族的地名釋義,叫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是從傣族語言翻譯來的,但倚邦山一直都沒有傣族居住。


根自己掌握的資料,推斷了一下,主要原因可能有:(1)當時倚邦是屬於車裡宣慰司的十二版納之一,是茶山版納治所的所在地;(2)當時倚邦第二代土司曹秀的妻子陶夫人是傣族;(3)倚邦茶山當時是發生物資交換的中心之一,傣族將腌魚、雞苗等物資與倚邦村民交換茶葉。總的來說,傣族和倚邦山的原住民來往頻繁。


回到昆明後,找了字典,查了「迤」、「倚」、「邦」這三個字的漢語含義,想從漢字的意思圖推測下倚邦的由來。「三迤」可作為雲南代稱,如雲南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楚圖南有著《難忘三迤》,「倚」多作為「倚靠」的解釋,「邦」有一個意思則為疆界、邊界。從倚邦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寫作「迤邦」,從字面意思,牽強附會為:雲南的邊界。而之後從「迤邦」變成「倚邦」,經歷了什麼,不得而知。


倚邦,作為地名,或許有意義,或許沒有。但當倚邦(「迤邦」)一出場,就和普洱茶結合在一起,和普洱茶交織在了一起,這才是倚邦的命中注定。

調研參與人員在曉德書號實踐茶園合影

倚邦,普洱茶的成名地,愛普洱的你我都不該忘記。


特別感謝:李光品老師、倚邦徐輝棋、徐勤剛、茶盞茗李進傑、鄧嘉威,以及在調研過程中,對筆者提供過幫助的每一位倚邦茶山的朋友。


本文圖片,均由鄧嘉威拍攝,如需使用,需徵得本人同意。


參考資料:

1、《版納文史資料選輯4》,趙春洲、張順高編著,1988年

2、《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修訂版)》,詹英佩著,2008年

3、《從大清到中茶——最真實的普洱茶(修訂版)》,楊凱著,2020年

4、《勐臘縣誌》,1994年

5、《西雙版納名典》,2008年

6、《倚邦茶土三百年》,刀亞斌、李光品編著,2010年

7、《滇邊經營論》,陳碧笙,1936年


推薦閱讀:

1、《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修訂版)》,詹英佩著,2020年

2、《從大清到中茶——最真實的普洱茶(修訂版)》,楊凱著,2020年

3、《西雙版納州茶志》,西雙版納自治州人民政府發展生物產業辦公室編,201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IgF7XEBfwtFQPkdaV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