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40000元丨公斤的曼松貢茶

2020-02-26     曉德書號

民國時期思茅縣地圖,倚邦當時歸思茅管轄


這是一篇遲到的文章,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離自己第二次去倚邦,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我是一月初去的倚邦,第二次。

冬季應該是整個倚邦茶山最清閒的季節,除了對茶地進行必要的管護之外,農活相對較少,整個茶山到處都在請殺豬客。在茶山期間,也是天天有酒有肉,日子過得愜意。

這次茶山之行,最重要是去實地考察了倚邦大黑山和曼松。曼松知道的人很多,大黑山算是這幾年倚邦茶山的新貴,茶葉價格緊隨曼松之後。


倚邦大黑山和大黑樹林


好多人容易將倚邦大黑山和大黑樹林混淆,它們不是一個地方,有好多人將其認為是同一個地方,大黑樹林在曼拱二隊。關於大黑山資料甚少,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有這麼個茶山。如果你在倚邦問人,如果他不知道大黑山,也不要詫異。

大黑樹林茶樹

目前看到的關於大黑山資料最全,還是潘焱撰寫《見山丙申春尋茶記》中,內容不多,現將其全文摘錄如下:

見山普洱·丙申年大黑山

坊間言倚邦之大黑山有兩處,其實此山唯有一座,於倚邦老街往西十公里左右,毗鄰安葬倚邦土司曹英之夫人陶太君大墳所在的三鍋樁山。由於兩山相連,當地人往往將之稱為「黑山大墳」。另一個所謂大黑山,恐怕是曼拱二隊的「大黑樹林」之訛誤。

大黑山可得倚邦最之謂,香韻兼勝,中期茶獨具檀香之妙,近年開始被頂級藏家追捧。其實大黑山並非由來稱上品,其茶質有一個逐漸優化的過程。


當年倚邦衰落時,大黑山茶園也湮沒於原始森林之中。應知茶樹曝日過度,則茶湯苦澀重,是謂碳代謝過盛之故也;若蔭陰過甚,不見天日,則後韻雖足,卻失之香薄湯烈,也難稱上品。


略若於零八年前後,有心人逐漸修刈叢林,使之透陽入風精製為茶,指名大黑山。至一三年其茶質達至最佳狀態,私以為不亞曼松古樹,大黑山也名聲日盛。


然古樹頭春之產量微乎其微,因此身價激長。雖如此,吾對此嘉木亦難割其愛,每年傾囊易之於茶農,藏之於潔處,烹之於摯友,獨樂於眾樂也。


倚邦老街到大黑山,越野車大概車程四十分鐘。由徐勤剛請彌補村曹忠平帶我們去,去看他家的大黑樹林的茶地。


茶地位於大墳的下方,也是最近幾年才清理出來的。茶地上方有一塊比較的平地,在紫莖澤蘭的從中散落了大量石頭柱基,不難看出,在很久以前,這裡蓋過比較大的房子。

散落在曹忠平家大黑山茶地的柱基,不難想像當時房屋宏偉


大黑山茶樹

大墳已經被淹沒在瘋漲的紫莖澤蘭叢中,墳背後長了一株野櫻花,我們去的時候正在開花,也算是比較好辨識。殘碑散落在紫莖澤蘭的叢中,很難完全發現,墓碑上的字跡有些模糊,很難辨認。

櫻桃花樹下即為墳塋的位置


精美的石雕,在無言訴說者墓主人的故事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墳塋所在位置,視野極其開闊,風水極佳。


大黑山和大黑樹林,雖然經常被人混在一起,但是它們的價格差距還是比較大。


2019年的大黑山春茶干茶的價格在12000元以上,而大黑樹林價格也就在5000左右。大黑山的茶品,目前為止筆者還沒喝到過,大黑樹林的風味特點和倚邦比較接近。大黑山是倚邦茶山中大葉比較集中的地方,在中小葉種為主的倚邦茶山也算是一朵奇葩。


貢茶曼松和不見王子的王子山


曼松是去倚邦一定要去的一個地方,但是自己去了之後,感覺有點失落,覺得總是差點什麼,和自己想像的曼松還是有點差距。


曼松是羅建偉帶我去的。他家是在曼桂山,每年都會在曼松做茶,也有好多親戚在曼松村,同時他也在背陰山承包了一塊茶地。


新建的曼松牌坊


我們先開著皮卡從象明到曼松村,再從曼松村騎摩托車到王子山。到曼松村,還是被曼松村的土豪陣式所嚇到,新建的房子一家比一家大。


從曼松村到王子山,路都是土路,有一段還很難走,坐著羅建偉的背後,還是有點緊張。

去曼松之前,看了些曼松相關的資料。


關於曼松的資料,最有說服力的是曹仲益撰寫的《倚邦茶山的歷史傳說回憶錄》,他是最後一任倚邦土司,貢茶曼松一直就是他們曹家在管理。文中有關曼松的資料摘錄如下:


「其五山茶葉,特以曼松茶葉最為味好。歷受各地歡迎。史上昆明市都設有曼松茶鋪號。歷受各地歡迎,其價值比一般大的高。故貢茶指明全要曼松茶,各山茶民均得出款統一購買曼松此茶葉繳納上貢,造成五山茶民的很大負擔。」

「如有名的曼松茶,至今曼松等的農民也沒有茶吃。」

在同時期蔣銓的《古「六大茶山」訪問記》中也有:「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味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倚邦曾年解20擔貢茶之說」。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白孟愚在思普企業局考察期間拍攝的一張老照片,在照片旁邊有題記:「參看貢茶,蠻松僅有之老貢茶」。


「參看貢茶,蠻松僅有之老貢茶」

楊凱老師寫過一篇《曼松貢茶考》,對曼松貢茶,做了詳盡的研究考證。全文很長,我們可以將結論引用如下:


「綜合以上關於貢茶和曼松的文件分析,曼松是貢茶,但曼松不是清代普洱茶唯一的貢茶,如果是唯一的貢茶,倚邦土司不會把關係自己身家性命的聚寶盆賣給宋家,宋家也不會把這麼掙錢的地方轉讓給車順號。


無論是石刻文獻還是紙質文獻,清代文獻對貢茶的指向都是倚邦和易武。」

所以曾經作為貢茶的曼松,確實對我有吸引力。另一個則是王子山的王子墳。

王子墳的故事很多,以高發倡在《古六大茶山史考(修訂版)》中的撰寫最為完備。故事可以簡述如下:一位被民間稱為「朱家皇帝」的16歲少年逃到曼松,投靠藏有「瑞貢天朝」的「貢茶王」家,最後「朱家皇帝」被殺,「貢茶王」家人後透露了「朱家王子」的身份,動員全寨人員,將「朱家王子」埋在了王子山,該墳一直稱為「王子墳」。而這位「朱家皇帝」,作者作了如下推論:「這位受清兵追殺、逃到曼松投靠貢茶王家的16歲少年,被民間稱為:『朱家皇帝 』,由此推斷這王子是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之子或侄子。」

但是當地人對王子山的傳說還有一個版本,見於郝連奇、浦紹柳編著的《普洱帝國:雲南普洱24寨》,筆者也是第一次聽說,也摘錄如下:


說「王子山」埋葬的王子,極有可能就是南詔王子。他們認為:南詔國王從始祖細努邏到最後一代舜化止,前後經歷165年,歷十餘代。南詔國統治範圍廣及今雲南全境和貴州、四川、西藏,以及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


南詔權臣鄭買嗣從通海、元江一帶發兵導致南詔滅國,南詔王子逃難的路線應該是從景東、普洱到倚邦,順河谷南逃至曼松的奔族聚居區。從姓氏演變的角度看,南詔王室本姓蒙,亡國後,分別改姓左、羅(與「倮」同音)。而曼松絕大部分是彝族的香堂人,以羅姓、李姓居多。李姓在南詔時為官宦人家,一直與蒙姓皇族通婚。所以南詔王子逃到曼松,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族緣關係,都說得過去。


在去考察王子墳的路上,我們穿過則道公司的曼松茶基地,茶樹整整齊齊生長著。爬到山頂的王子墳,卻很難看出墳塋痕跡,也沒有明顯碑文,不能證明這裡埋著的確實是王子。


詹英佩老師在《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的《產特級貢茶的曼松王子山》一文中,寫到:「王子山有個著名的王子墳,王子山得名於此,王子墳在王子山最高處,王子的故事很多,曼松村的村民都會講,想聽王子的故事可以去村民家坐坐。」


關於王子墳里王子的故事,筆者羅列的兩種,想必都是「故事」,聽聽就好,作不得真。

王子墳就藏在這棵樹背後,轉了一圈,也沒發現王子


王子墳前遠眺

關於曼松貢茶,我還是比較贊同楊凱老師的說法,曼松貢茶應該是沒有問題,但還是缺少絕對證據。王子山和王子墳應該也只是個民間傳說,並不是某一個真正的王子。當然這些都不影響曼松茶的價值和價格。

王子山茶樹與羅建偉

從王子山下來,羅建偉帶我去背陰山,看他承包的茶樹。這段路,是我有生以來走過最難的茶山之路。摩托車行駛在只有一個輪子寬的山路上,感覺隨時都會翻車,一翻車,就會往山下的坡滾去,至於什麼時候能停下來,就要看運氣了。聽羅建偉說,去薄荷塘的路,比這個還難。

從王子山到背陰山的摩托茶路


在羅建偉承包的茶地中,見到了曼松比較大的茶樹。這種比較,只能和曼松其他茶樹做比較,和倚邦老街附近的大茶樹比還是有點小。

羅建偉承包的曼松背陰山的茶樹

拍了些茶樹的照片,我們又原路返回,回到曼松村,回到象明。


曼松茶,古樹和小樹自己都喝過,小樹喝的次數稍微多一點,確實好喝。在郝連奇、浦紹柳編著的《普洱帝國:雲南普洱二十四寨》一書中,對曼松小樹茶的優質成因做了詳盡分析:


(曼松頭春小樹茶)水浸出物在46.56%,這個含量的茶湯滋味比較醇厚。2.26%的酯型兒茶素含量,讓人大吃一驚,這麼低的含量在雲南普洱茶中很是罕見,茶湯從口感上很難品出澀味,加上3.67%的咖啡鹼含量和4.97%的游離基酸含量,使茶湯柔甘順滑,鮮醇爽口,回味無窮。


數據的分析結果,讓我們為曼松茶點贊。尤其是極低的酯型兒茶素含量直接塑造了曼松茶的高品質。看來曼松茶果真名不虛傳。


筆者也撰寫了曼松古樹茶的茶評:


多茶樣對比後,筆者給出曼松古樹茶茶評:干茶色澤墨綠,茶條較小,但芽葉肥嫩;茶湯黃亮,香氣清甜淡雅,滋味醇厚,水路細膩柔滑,回甘綿長。總體感覺是水細茶柔,香氣高雅,回甘持久。


關於曼松茶的品質,版納車裡土司的親戚召存禮認為:「曼松茶葉質厚味美,放少許入杯,用開水沖泡後,茶葉則直立而不沉。色清微黃,其味甘香可口,飲後神志清醒。」


詹英佩老師筆下的王子山茶葉特點:「王子山的茶葉很奇特,茶尖能在水中直立,茶的湯色清綠味非常香,但由於產量太少,不易買到。」


曼松茶的價格,在山頭中都算是比較貴的,曼松還賣出了雲南最貴的小樹茶。據羅建偉介紹,2019年的小樹春茶鮮葉價格在400元至500元之間,干茶價格在2000到3000元每公斤,古樹鮮葉的價格在5000多至6000,最優質的鮮葉可以到8000至9000,製成干茶的價格在40000元左右了。而且整個曼松的古樹量很少,有時候,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純正曼松。因為在詹英佩老師考察曼松的時候,「目前王子山能找到的古樹不足100棵,而且全是被燒後重新發出的小茶樹。」


曼松村民家中移栽的茶樹


因為長時間做曼松茶的緣故,羅建偉基本只要一看鮮葉就能區分大小樹,也可以通過盲品確定大小樹。但是為了對客戶負責,在制古樹茶的時候,自己都會親自盯采,確保茶葉萬無一失。在收茶葉的時候,也不會對王子山和背陰山進行嚴格的區分。


曼松茶又站在了雲南普洱茶的頂端,又重現了當年的貢茶輝煌,歷史總有一種遙遠的呼應,迴蕩在綿延的群山之間。


倚邦茶山又熱鬧起來,倚邦又回到了「茶葉豐盛,茶味好,中外極為馳名」(曹仲益語)。


後面的話:


每一次在古六大茶山進行調研的時候,都會想起詹英佩老師的《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書,也感受到了詹老師寫這本書的不易。10多年以前,古六山交通還不便利,實地考察和訪問需要走路、坐摩托車,但詹老師還是寫出了這本書。隨著這本書產生的巨大影響,古六山的茶葉價格也有了顯著的上升。聽倚邦朋友講整個倚邦山頭,一年的茶葉產值就超過了1個億,也算是重拾了往日貢茶之地的榮光。


每一個熱愛普洱茶,熱愛古六山的人,都應該向詹老師致以敬意。


特別感謝:倚邦徐勤剛、曼桂山羅建偉、茶盞茗李進傑及彌補村曹忠平以及在茶山照顧招待我們的朋友。


=本文完=


參考資料:

《見山丙申春尋茶記》,潘焱著

《版納文史資料選集4:西雙版納茶葉專輯》,趙春洲、張順高編

《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詹英佩著,雲南美術出版社

《古六大茶山史考(修訂版)》,高發倡著,雲南美術出版社

《曼松貢茶考》,楊凱著,《普洱》雜誌,2019年07期

《普洱帝國:雲南普洱二十四寨》,郝連奇、浦紹柳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_ILknAB3uTiws8KXG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