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大數據曝光:二婚和原配有啥不一樣,這3個男人說出了真相

2019-11-18     山東匯久文化傳媒

婚姻中,不會游泳的人,即使換了泳池也不會游。

前些日子,2019年第一季度婚姻大數據曝光,據數據顯示,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全國結婚人數為281.5萬對,同比下降了6.7%。

而相比之下,離婚人數卻達到了104.8萬對,同比上升了7.6%。

也就是說,基本上每結兩對就有一對離婚。

而且,根據民政部門披露的數據可以看出,連續五年來,結婚登記人數一直在逐年遞減,而離婚登記人數卻在不斷陡增。

許多人感慨,如今擇一人白首,只能是影視劇里的唯美佳話,現實里,這種一生一世一雙人早就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了。

因為現代人的婚姻觀跟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以前婚姻出現了裂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修補,現在夫妻之間出現了矛盾,更多想的是換一個人。

可是,更換伴侶真的就是解決婚姻問題的最佳方案嗎?

其實不然。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曾通過對3000多個家庭,700多對夫妻長達四十多年的觀察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二婚離婚率比初婚的離婚率高10%。

這也意味著,當我們覺得在這段婚姻里過不下去,毅然決然更換伴侶,重組家庭,去找尋另一段幸福時,結果卻並不都能如自己所願。

究竟為什麼呢?

1

衝動下的婚姻,閃離是必然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感情似乎也成了快消品。

兩個人相識,三兩句甜言蜜語,就感動了,非彼此不可了。一兩次矛盾,就徹底死心了,叫囂著再也不相信愛情了,說什麼也不可能回頭了。

於是,閃婚閃離成了屢見不鮮的事情,在年輕群體中尤其如此。

相比60後和70後,年輕的90後成了離婚主力軍。

據2016年上半年,一個中部省會城市的調查顯示,僅僅半年就有將近5000名90後離婚,占全市總離婚人數的21.12%。

婚姻維持期嚴重縮水,從「七年之癢」淪為「一年之癢」,「一月之癢」,甚至「一星期之癢」,往往是衝動下的代價。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今年五月,一個叫曉彤的年輕姑娘,在閨蜜的婚禮上與伴郎一見鍾情。

相識僅僅一個月,兩人就閃電結了婚。

本以為是王子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結局,但沒想到的是,這段婚姻只持續了一星期不到。

婚後第六天,曉彤無意間發現了老公的一張體檢表,才知道老公竟是B肝患者。

震驚過後,曉彤對老公隱瞞病情的事情非常憤怒,覺得現在隱瞞病情,將來還指不定隱瞞什麼呢,於是就果斷離了婚。

一段被90後同齡人羨慕的愛情,最後草草收場,令人唏噓。

把婚姻當兒戲,最後買單的只能是自己。

許多人,婚前不好好了解彼此,一衝動,頭腦一熱就結了,婚後沒有面對問題的耐心和勇氣,更沒有經營婚姻的能力,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一言不合就離了。

鄰居小劉,最近又開始相親了,年僅31歲的他,如今已經離婚2次。

第一任妻子是他高中同學,兩人因為一次同學聚會,重新聯繫上之後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戀愛短短几天,憑著彼此之前的了解,就結了婚。

結果半年之後,小劉妻子覺得小劉脾氣實在太差,受不了,就選擇了結束婚姻關係。

後來,小劉有了第二段婚姻,是一個在遊戲里認識的姑娘。

姑娘年輕衝動,不顧家人的反對,一意孤行地嫁給了小劉。

可當線上的戀情走到線下的婚姻,這個姑娘才意識到,現實里做事極端,脾氣一上來跟野狼一樣恐懼的小劉,根本就不適合當老公,於是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再次恢復單身的小劉,談起起曾經的兩任妻子,兩段婚姻,語言里滿是懊悔:

「以前不成熟,拿婚姻當兒戲,頭腦一熱就跟人家許下一生,沒想到,結果都是那麼不堪。

也是,連自己的情緒都管理不好,又有什麼資格擔起一個家庭的責任,和兩個人的未來呢?

現在,只想理智對待婚姻,對自己,也對對方負責。」

好在,小劉最終意識到,不改改自己的臭脾氣,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哪怕一衝動再結幾次婚,再換幾個人,也終究無法長久。

想起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婚姻不是生意,談好了價格就簽合同,覺得不合適又毀約。它是一門藝術,一場修行,需要的,不僅僅是責任心,還要有敬畏心。

愛情也好,婚姻也罷,少一些衝動和草率,多一些成熟和理智,就會少了很多閃婚閃離的鬧劇。

否則,最後為衝動所困,因衝動所累的,只能是你自己。

2

帶著孩子重組家庭,幸福為何難上加難?

我們常說婚姻有三種形式:新婚,再婚和復婚。

而在這其中,再婚往往幸福難度係數更大。

因為很多人把全情投入基本上都放在了第一次感情,所以很難再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第二次婚姻當中。

許多二婚家庭,往往要面對比頭婚更多的生活瑣事,尤其關於孩子的問題。

《愛情保衛戰》里,一對再婚夫妻因為孩子問題矛盾重重,爭吵不斷。

妻子圓圓控訴說,當初和丈夫老和決定在一起的時候,丈夫曾承諾說買房的時候寫兩個人的名字。

但後來真正到了買房時,丈夫卻不願意加上她的名字,而是執意要寫上他女兒的名字。

對此,老和理直氣壯地辯解,自己只是覺得離婚後虧欠女兒的太多,所以想補償女兒。

還指責妻子花錢沒有節制,給自己兒子買了一雙球鞋就要1000塊,並且報了一個小提琴特長班,加上學費花去一萬多,而這些錢,他本來是想給自己女兒當學費和生活費用的。

在兩人的婚姻當中,都因為曾經離婚而存著對孩子深深的內疚感,男方事事都要先考慮自己女兒的想法,而女方也想把最好的都給自己兒子。

尤其是在財產上寸步不讓,一個就要為自己的兒子,另一個就要為自己的女兒。

於是兩人越來越提防著彼此,尤其在金錢上處處防範,耍心眼,都只想要維護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利益。

而對對方的孩子卻心存芥蒂,顧慮重重。

原本經歷過失敗婚姻的兩個人,想通過重組家庭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可沒想到結果卻是如此不堪,甚至比之前更為一言難盡。

對此,塗磊無奈地發問,作為半路夫妻,如果真的對對方有愛,真的對對方的孩子有包容心,也真的從第一段失敗的婚姻當中總結出了經驗,又何至於此?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定要從過往的婚姻當中總結出經驗,吸取教訓,否則的話,第一次結婚是錯誤,第一次離婚是醒悟,而再婚就是執迷不悟。

同是天涯淪落人,帶娃再婚,就意味著彼此接受了對方前一次婚姻的過去,所以其實更應該彼此信任,互相珍惜。

曾有專家指出,影響孩子成長的永遠是家庭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

再婚家庭,只會對孩子造成短期的影響,而真正對孩子具有決定性的,持久影響的,是撫養環境的質量。

也就是說,再婚家庭,如果夫妻兩人都各藏私心,必然只會心生芥蒂,無論對婚姻還是對孩子,都是另一場災難。

既然都曾傷痕累累,既然鼓起勇氣再次走進婚姻,就必須做好接納和包容對方的孩子,全心全意過好當下的準備。

否則,處理不好親子關係,永遠拿對方的孩子當外人,無法做到傾心傾力,再婚,幸福只會變得難上加難。

3

老年黃昏戀,結局竟出乎意料!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無非是想尋找一個既能攜手面對大風大浪,又能相依閒看雲捲雲舒,相處舒服又彼此在乎的人。

這樣的人,無關年齡,只有關愛。

綜藝節目《知遇之城》里,有兩位特殊客人的愛情故事,引發了一大波網友的羨慕。

他們就是77歲的張德久爺爺和66歲的張秀芬奶奶。

這兩位老人,在彼此的老伴兒去世後,經朋友牽線走到了一起。雖不是原配,但兩個人之間的幸福卻時時刻刻都洋溢在臉上。

因為兩個人都喜歡旅遊,就約定每年一次國外游,一次省外游。

在一起8年,他們已經走遍了五大洲,以及國內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城市。

年過花甲,他們卻比許多年輕人都過得幸福甜蜜。

為什麼?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會愛。

在節目裡,張爺爺透露,當時兩人結合,在這個年紀舉辦婚禮肯定不被身邊人接受,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藉助張奶奶的生日宴,把壽宴辦成了婚宴;

他自己生病臥床三個月,張奶奶就一個人寸步不離地照顧了他三個月;

有一次張奶奶生日,他就帶她去菲律賓過,給了她一個浪漫又難忘的儀式;

而且兩人每次旅遊回來,都會把旅遊照列印出來做成照片牆,掛在最顯眼的位置。

這樣的用心,令人動容。

張爺爺更是坦承,他最喜歡的愛情故事是自己的,覺得自己的比所有愛情故事都要好,因為兩個人互相照顧,互相體貼,互相扶持,所有點滴幸福都是靠彼此共同書寫的,很滿意。

而且,在許多老夫老妻都對愛羞於啟齒的時候,張爺爺卻絲毫不避諱。

他深情地對張奶奶說:「希望我們攜手到老,就像中國漢字那個『人』字一樣,歪歪著還扶持著,一起走到終點。」

看著他們幸福的樣子,不禁感慨:會愛的人,無論到了什麼年紀,無論跟誰在一起,都會幸福。

節目裡有句旁白很扎心:

是不是當我們被時間追趕的時候,也會知道在這一路上,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也許正是被現實考驗過的愛情,才能讓人在思索之後,勇敢地去抓住,屬於我們的眼前的幸福。

這世間的婚姻,從來沒有什麼既定的模式,兩個人超越年齡和世俗,愛得純粹,愛得用心。

雖沒有轟轟烈烈,但在細水長流的日子裡,對彼此真誠,對婚姻用心,就是最好的愛情。

4

不會游泳,換了泳池也一樣

婚姻家庭心理諮詢師邱波老師曾說:有時不幸的婚姻並不是因為不愛,而是不知道怎麼愛。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生活穩定;而有的人,無論在哪一段婚姻里,都會夫妻感情不順,爭吵不斷、甚至最終以「離婚」作為了斷的原因。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和悲傷,體驗過狂喜與歡樂,我們渴望建立幸福長久的婚姻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到底怎樣做,才能擁有一段幸福的婚姻?

有句耳熟能詳的話就是最好的答案:不會游泳,換了泳池依然不會游,會游泳,長江黃河也可以橫跨。

不會愛的人,換再多的伴侶依然得不到幸福;



會愛的人,無論跟誰在一起,哪怕遭遇困難和挫折,也依然能創造出幸福的模樣。

沒有哪一場婚姻是容易的,我們走進一段親密關係,最需要的,永遠是會愛,會經營婚姻的能力,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立馬換人的勇氣。


如果婚姻遇到瓶頸,你願意修修補補還是斷舍離?

文中內容來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sudgG4BMH2_cNUgsa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