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70億光年外的行星質量物體是黑洞,那我們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2019-12-31     宇宙印象

自由漂浮的行星在宇宙中也是常見的,可能是因為碰撞等事件被踢出了行星系統,這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奧陌陌星際小行星一樣。如果這個行星質量物體是黑洞,那麼科學家也推測,這個原始黑洞由量子漲落形成的,這牽涉到宇宙學基礎問題。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1078期 近日,科學家在其他星系中發現的行星質量物體,這個說法有欠缺,行星質量物體只能說是是行星級的天體,但不一定是行星。發現這個行星質量物體的方法當然是大名鼎鼎的類星體微透鏡的技術,頭條獨家的宇宙印象認為,這次發現的行星質量物體在銀河系之外,遠至70億光年,如此遙遠的距離上顯然不可能通過搖擺法、凌日法等方法,如果是引力透鏡法,也必須動用到類星體。




因為類星體的距離首先非常遙遠,其次其引力場特彆強大,能夠扭曲背後的光線,從這兩個角度看,行星質量物體必然距離我們十分遙遠。關鍵是這個行星質量物體非常令人著迷,因為它可能是原始黑洞。

值得關注的是,這顆行星質量物體在70億光年外,宇宙年齡接近一半的時候,如果這是一顆行星級黑洞,那麼我們的麻煩才剛剛開始,行星級黑洞可能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而且我們很難察覺到。如果是行星,那麼也更有趣了,70億年之後的今天,這顆行星上是否出現了文明,如果沒有文明,這顯然是一顆流浪的宇宙中的行星,它們是如何演化的?這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不過科學家目前還無法區分這個行星質量物體到底是行星還是黑洞,於是給出了一個行星質量物體的說法。當前科學家最關心的還是原始黑洞,最小的黑洞也是數十倍太陽質量,如果是行星級黑洞,那麼黑洞的質量下限可能再次被突破。



行星質量物體很可能在星系中普遍存在的,甚至在太陽系周圍都有可能存在。比如第九大行星,就有可能是一個行星質量物體,但是我們仍然沒有找到。也說不定是個黑洞,在黑洞沒有進食之前,都是無法探測到的,只有黑洞進食,那麼我們才得知黑洞的位置。因為進食狀態的黑洞會釋放兩極X射線,吸積盤變成了發光發亮,物質在這裡被加速至光速,產生大量的光和熱。科學家對70億光年外的行星質量物體非常有興趣,初步分析認為其質量介於木星到月球之間,這個範圍已經縮小。

自由漂浮的行星在宇宙中也是常見的,可能是因為碰撞等事件被踢出了行星系統,這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奧陌陌星際小行星一樣。



如果這個行星質量物體是黑洞,那麼科學家也推測,這個原始黑洞由量子漲落形成的,這牽涉到宇宙學基礎問題。在早期宇宙中形成的原始黑洞已經理論證明存在,它們可能在宇宙大爆炸第一秒時間內就形成了,可以說是黑洞的鼻祖。那時候的宇宙可能是塊狀的,而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同質宇宙空間,因此研究這個黑洞,或許有不一樣的發現。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Se9tW8B8wMrh2LiXU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