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在天王星上大約82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出,在一個軌道周期內,有42年是極晝,還有42年是極夜。不過,由於太陽距離天王星太遠,我們看到的太陽就是一個小點,絲毫感覺不到這是一顆能夠給天王星帶來熱量的恆星。距離天王星表面1萬公里的位置,溫度降低至4700攝氏度時,壓力大約相當於地球大氣壓的148萬倍,此時會形成鑽石雨。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1201期 天王星在太陽系中也算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其大氣成分為氫、氦和甲烷,內核由冰和岩石構成,這是一顆典型的冰巨星。天王星的溫度可低至零下224攝氏度,直徑為5萬多公里,其實也不是非常大,地球的直徑都有1.2萬公里。這樣一顆冰巨星位於太陽系外側軌道上,我們一直非常好奇天王星是如何形成的。
圖片解讀:傾斜的天王星,我們可以看到幾顆衛星,還有發光雲帶
圖片解讀:2014年8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凱克天文台觀測到的天王星風暴
天王星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冰巨星的形成,我們還是認可核增長模型,先形成核物質,然後再聚集形成周圍的物質,最終誕生了天王星。這個說法在我們對系外行星觀測時就發現過,比如HD 149026恆星周圍就發現了一些通過核吸積後逐漸增長的冰巨星。該模型意味著天王星的形成時間可能在幾百萬年就搞定了,因為在圍繞太陽的氣體盤只能持續400至500萬年。對此,也有科學家認為,天王星的形成於原行星盤的不穩定,塵埃和氣體團塊在太陽系剛剛誕生的時候就聚集在一起,迅速變成一個巨大的冰巨星,這個模型演替的周期很短,形成速度比核吸積更快,天王星只要1000年就可以形成。
圖片解讀:旅行者2號於1986年1月25日離開月牙形天王星,距離天王星大約96萬公里
初始團塊形成之後,會迅速捕獲周圍的氣體,達到一個比較穩定的軌道質量。2005年,科學家提出了尼斯模型,認為木星和土星的運動將太陽系中大量的冰物質、氣體丟入了更遠的軌道上,距離太陽大約35個天文單位,剛剛形成的天王星以此獲得了更多的物質。
自轉軸被「撞」翻
天王星還有一個不同點就是天王星的自轉軸已經顛倒,周圍的環物質也顛倒了,這說明天王星在形成之初就遭遇過一次撞擊,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天王星。天王星相對於太陽系的黃道面傾斜角超過90度,且環結構也處於垂直狀態,目前我們已經發現天王星有27顆衛星,也處於傾斜的狀態。這些現象暗示,天王星在誕生之後不久就被一個大質量撞擊,把自轉軸都撞傾斜了。這次撞擊也讓天王星的自轉速度增加了不少,大約每17個小時自轉一次,比地球快得多。由於天王星自轉軸與公轉平面幾乎平行,在赤道特定的區域內,可以出現非常快的日出和日落,但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正常情況下,在天王星上大約82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出,在一個軌道周期內,有42年是極晝,還有42年是極夜。不過,由於太陽距離天王星太遠,我們看到的太陽就是一個小點,絲毫感覺不到這是一顆能夠給天王星帶來熱量的恆星。
圖片解讀:天王星內核結構
科學家發現,撞擊天王星的天體至少有地球這麼大,質量大約在1至3倍地球質量,不然不會對天王星造成巨大的干擾,有關碰撞的細節仍然無法推測,但撞擊後碎片盤的質量應該足夠龐大,應該大於今天天王星的衛星總質量。地球和月球也遭遇過類似的撞擊,地球在遭遇一顆名為Theia的准行星撞擊之後形成了月球,由於兩者主要結構都是岩石,一次撞擊後的物質很快就凝固了,新生的月亮形成的時間很短。在天王星相撞期間,原天王星吞噬了大部分氣體物質,因此沒有在天王星周圍留下更大的衛星,同時天王星是由冰物質構成的,這些物質也最終被天王星所吸收。
圖片解讀:內核有鑽石!
地下一萬公里還有鑽石雨
天王星的赤道半徑約為2.5萬公里,雖然表面溫度極低,只有零下224攝氏度,但藏不住一顆熾熱的「心」。天王星的內核溫度高達6650攝氏度,於是我們得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結論,在內核之外的某個位置,距離天王星表面1萬公里的位置,溫度降低至4700攝氏度時,壓力大約相當於地球大氣壓的148萬倍,此時會形成鑽石雨。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