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華為將與2萬+生態角色齊聚深圳——「華為中國生態大會2020」(以下簡稱「生態大會」)也將首次在華為總部所在地舉辦。作為東半球最大的ICT生態大會,不僅連續舉辦10屆,更連續10年見證和推動了中國ICT產業的進化。
生態與梅特卡夫定律
遵循慣例,華為均會在每年「生態大會」舉辦之前,披露年度生態關鍵詞。今年生態大會將聚焦生態眾籌、生態領導力、生態新空間、科技創新等;同樣,華為也在生態大會前披露相關業務和生態數字:2019年華為EBG中國區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4%,生態夥伴數量超過11000家,並與上千家解決方案類夥伴,形成了1200多個聯合創新解決方案,落地項目超過850個。
上述關鍵詞和數字,既是繼承,也是創新;既是總結,也是預判,已經頗有「十年樹木、百年生態」的味道。「與強調線性變化的摩爾定律相比,我認為梅特卡夫定律與生態更加匹配。」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以ICT技術語言解釋了ICT生態的本質,也解釋了ICT生態的理想狀態。
華為EBG中國區總裁 蔡英華
依據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而將此延伸至ICT生態,即生態的合作節點越多,生態的價值越大。當然,ICT生態中的梅特卡夫定律,又可理解為「生態多元化」和「生態協同」,前者代表生態組成的角色和結構,後者代表生態合作模式。
截至2019年底,華為生態夥伴已超過11000家,其中合作業績過超億元的夥伴超過110家。但相對於絕對數量的增長、銷售業績的增加,更值得關注的是「生態的多元化」。此前,華為將夥伴定位為:銷售、服務、雲夥伴、解決方案、投融資、人才生態等六大類型。隨後,規劃諮詢、弱電集成、IHV(獨立硬體開發商)、集成服務和投資運營、標準組織、行業/產業聯盟、業界專家、開發者、意見領袖等更多角色定位的夥伴,也正在融入生態「大家庭」。
生態發展的心路歷程
可以說,華為正在經營著中國最大,也是最多元化的ICT生態,而且沒有之一。提高如此多元化生態的運轉效率,即需要「生態協同」。在此可回顧歷史,簡單梳理華為生態建設的心路歷程。
2011年,華為初入企業市場,實現了從直銷模式到渠道模式的轉型,但本質是通過釋放「機制創新」紅利,實現從0到1的增長;2014年先後,華為將「渠道夥伴」延伸定義為「合作夥伴」,其本質是清晰了業務「邊界」,並拓寬了生態「邊界」,華為以「引進或邀請」模式,彌補自身能力「短板」,將解決方案推進應用場景。
而2017年開始的「生態時代」,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息息相關,即「1+1」的合作模式,已不能滿足客戶的數字化需求,這也是2019年華為提出「生態協同」的背景,其希望通過戰略協同、資源協同、能力協同構建共進的生態環境。
唯一的「不確定性」
當然,2019年的華為並不輕鬆。但擺在華為面前的「不確定性」,並非是是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而是客戶需求的千變萬化。
再回顧一下最有直觀感受的一組數字,2019年華為中國區企業業務中合作業績過億元的夥伴超過110家;基於「華為+A->B」模式,聯合解決方案已在700餘個項目中落地,其產生的銷售額在整體占比中越來越高。
上述數字即是對所謂「不確定性」的回應。「華為的努力擺在那裡、華為對生態的投入擺在那裡、華為對產業的推動擺在那裡,自然面對『不確定性』時,依然有著確定性的結果——持續高速增長。對於華為而言,唯一的不確定性,只有客戶的需求,即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客戶需求的千變萬化。」蔡英華說。
數字化轉型,客戶關注業務痛點,但並不一定有明確的需求。這就意味著,華為需要對「以客戶為中心」進行更深入的詮釋。此前聚焦解決單點問題的產品和方案,以及買賣式的生態模式,已經捉襟見肘,取而代之的是解決方案與應用、服務與業務等的緊耦合模式。「因此,華為需要與生態夥伴共同形成從規劃諮詢、頂層設計,到應用開發、統籌建設,再到運維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蔡英華說。
「科技創新」——打造生態價值新空間
當然,與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客戶需求的「不確定性」相比,「確定性」因素更應該被關注。本屆生態大會的主題為:「因聚而生,舉勢而為」。當所有企業都對變化的外部環境、不確定的機會空間倍感焦慮的時刻,正是華為攜手夥伴抓住機遇、體現優勢時刻,此即是「舉勢而為」的應有之意。
「中國ICT產業的下一輪增長動力,是從模式創新到科技創新。」蔡英華所強調的「科技創新」也正是生態發展的「新空間」。
這如何理解?人工智慧激髮指數級增長的應用場景創新,這是生態新空間;5G開始深入行業應用場景,5G+醫療、5G+教育等解決方案逐步落地,這也是生態新空間;多樣化的數據,需要多樣化的算力支撐,鯤鵬和昇騰理應取得其相應的產業地位,這還是生態新空間。
同時,企業數字化轉型,可稱為數字新空間;公有雲的發展,可稱為產業新空間;生態夥伴拓展運營服務,可稱為業務模式新空間;推動數字經濟向縱深市場發展,也稱為區域新空間。
「四新」戰略——把握生態發展新契機
而正是聚焦上述以「科技創新」推動的「生態新空間」,華為希望攜手更多生態角色把握好生態發展的新契機。怎麼做?2020年,華為生態政策,以及生態投資重點也已經明確,其可總結為「四新」戰略——「新」火燎原:戰略領域重點投入,構建鯤鵬認證與賦能體系;「新」有靈犀:對一級代理商、金銀牌等核心夥伴進行重點支持;「新」想事成:針對園區網萬兆交換機等專項產品,進行重點激勵;「新」耕細作:繼續對地市業務進行重點拓展。
由此可見,回首過去十年,華為始終清晰業務「邊界」,並拓寬生態「邊界」,這才建立了中國最龐大,也是最多元的ICT生態;而面向未來十年,華為不強調商業模式創新,而強調科技創新,專注於生態夥伴共同形成「生態領導力」。這正是中國ICT生態的演進方向,正是2萬人共赴深圳,在年初所能收穫的最好禮物,也是「華為十年樹木、百年共生態」的最好詮釋。
最後說一句:2020年2月13-14日,華為將與所有生態角色一起,共議數字化轉型路徑、共建行業創新能力、共創生態價值新空間,共贏百年生態未來。敬請關注「華為中國生態大會2020」,我們深圳見!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