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落地 清晰聽到浪潮存儲的聲音

2019-11-05     TechECR

這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信號。這是中國移動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分布式塊存儲採購招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較大一次分布式塊存儲採購招標。而且招標本身和中標結果,都極其具有標誌性意義。

「靴子」終於落地

「靴子」終於落地,經過近六個月的測試。2019~2020年,中國移動分布式塊存儲產品集中採購中標結果已經公示,此次採購總預算創紀錄地達到6.23億元,國內十餘家存儲企業參與投標。其中在第一標段,280套容量型分布式塊存儲標段中,浪潮總評分第一,獨得70%份額。

而回顧歷史,即可清晰的看到其中傳遞出的信號。2017年,中國移動首次針對分布式存儲產品,進行集中採購,這是分布式存儲大規模應用於關鍵行業的開幕之作,也標誌著因為雲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等業務的快速發展,電信運營商開始大幅縮減傳統磁碟陣列投資,轉而關注在容量、性能、安全、彈性拓展性等方面,表現更好的分布式存儲。

應該說,中國移動之所以用分布式存儲替代傳統存儲,也是看到了行業趨勢。根據浪潮與IDC聯合發布的《2019年數據及存儲發展研究報告》顯示:面對海量、多元的新數據,分布式存儲將成為主流形態,到2023年其市場占比將達到40%。

分布式存儲的前世今生

言歸正傳。中國移動連續三次進行分布式存儲集中採購,只是市場的一個側面。這至少證明,中國用戶對數據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數據的類型和來源,也在發生變化;流淌數據的應用場景,更在發生變化。而上述原因,正在促使分布式存儲應用快速發展。

其實,分布式存儲概念形成,甚至要早於雲計算,而被廣為關注是在2014年前後。就核心理念而言,其並不可簡單理解為「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與傳統存儲系統將數據集中存儲在同一節點不同,分布式存儲是將每個文件,拆分成若干個碎片,並將碎片數據進行複製備份,分散存儲在多台獨立的設備中。

也就說明,分布式存儲並不是將100枚雞蛋,存儲在100個籃子中。其在以更高智商的存儲軟體,以及通用存儲介質,將100枚雞蛋分別存儲在N×100個籃子中。由此,分布式存儲獲得了更高的安全性、可擴展性,以及更具成本效益的資源利用率。

當然,在此前相當一段時間內,分布式存儲也因為技術和服務等瓶頸,被局限在高性能計算、大規模媒體資料庫等狹窄的應用場景中。但隨著元數據管理、系統彈性擴展、針對應用和負載的存儲優化等一系列技術的突破,目前分布式存儲已可以適應90%以上的應用場景,例如當作SAN存儲使用,與資料庫對接;再例如替換磁帶庫或光碟庫,進行數據備份;還例如其可支撐虛擬化、雲、容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場景,與異構雲緊密契合。

「新數據時代」近在眼前

上述即為分布式存儲演進的技術背景,而與此平行發展的則是,企業對數據和應用態度變化。其實,研究存儲就要先研究數據,更要先研究應用場景。數據是應用場景的血液,而存儲設備不僅是數據的倉庫,更是可以提供理財增值服務的「數據銀行」。

以產業趨勢判斷,隨著5G、物聯網、4K/8K、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普及,海量數據將成為常態;隨著萬事萬物在不同地理環境,以不同方式被採集,並以數據形態被記錄,數據多元化將成為常態;隨著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能製造等應用的上線,文本、圖片、視頻等數據大量湧入系統,非結構化數據將成為常態。

依據IDC預測,目前已有超過70大類設備在產生數據,而全球數據總量也將從2018年的33ZB,增長至2025年的175ZB。這就是說,以「海量、多元、非結構化」為基本常態特徵的「數據新形態」,已經清晰可見。

不僅如此,數據也將不再被限制在數據中心,IT基礎架構正在向「雲-邊-端」模式演進。根據《2019年數據及存儲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到2023年,將有42.4%的企業採用「邊緣+核心」的組合構建和運行資料庫,而多雲、數據管理將由此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

此外,應用場景也呈現出複雜和細分化趨勢。以金融行業為例,大數據分析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風險管控、精準營銷、信用評估等場景。而在此過程中,企業對數據檢索、數據傳輸、數據調取、數據應用等多個維度,均提出了個性化要求,個性化存儲解決方案需求提升。

誰都不願放棄「數據平台」

總結上述IT產業特徵,可提煉為「數據新形態」、「新部署環境」、「新應用模式」、「新價值需求」,在《2019數據及存儲發展研究報告》里,將此稱為「新數據時代」。當然,以此為背景則可更好理解,此次中國移動分布式塊存儲招標,背後釋放的信號。

中國移動逐年增加分布式存儲採購規模,其背景是電信運營商,開始大幅縮減傳統磁碟陣列投資,以期實現數據永活、數據永遠在線。其實,基於傳統存儲設備的數據遷移,是一項極為「可怕」的工作。從成本支出和技術難度兩方面考慮,用戶寧可選擇購買新設備,也不願意冒險進行數據遷移。

而避免冒險的傳統做法是,將「冷數據」打入冷宮,將數據複製到價格相對便宜的磁碟陣列。但以企業數字化轉型思維,並沒有所謂「冷數據」,數據是企業的生產資料,也將成為企業應用創新的資本。

由此,將歷史數據被割裂在不同空間,就意味著企業建立「數據湖」、「數據平台」的構想將很難實現。企業將難以推動後續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應用創新,難以推動以數據驅動業務疊代,而存儲渠道服務商,也將失去基於數據提供增值服務、運營服務的機會。

為什麼是浪潮?

當然,建立「數據永活」的數據平台,也只是分布式存儲的價值之一,其廣受市場關注的核心,還在於對「雲-邊-端」新部署環境的支撐,對細化應用場景的個性化支撐,而這才是浪潮存儲快速增長,獲得最大市場份額的本質原因。

1996年,浪潮存儲事業部成立。2011年,浪潮發布首款分布式存儲AS10000,2014年推出AS13000系列。兩年之後,該產品入圍Gartner分布式文件及對象魔力象限;2019年10月,Gartner發布全球分布式存儲和主存儲魔力象限,浪潮成為唯二同時入選的中國存儲企業。

浪潮分布式存儲AS13000,是面向彈性融合雲的代表性產品。首先,該平台具有優秀的彈性擴展能力,以單一設備可以構建最小化的分布式存儲集群,而隨著用戶業務增長,平台還可擴展到多個節點,容量達到數PB~數百PB,甚至可擴展到數據中心的數百台機櫃,提供EB級訪問空間。

此外,AS13000平台以「雲存智用、運籌新數據」為核心理念,浪潮希望以一個存儲平台,承接從邊緣,到核心的所有智能應用和傳統應用,覆蓋用戶大數據離線分析業務,以及實時在線分析業務、人工智慧、HPC、機器學習、備份歸檔等業務場景。

這就是說,浪潮存儲是以軟硬體一體化的形態,向用戶統一交付方案。其中,浪潮AS13000率先提出 「5+X」概念,以同一軟體棧,融合包括對象在內的五種形態數據。同時軟體層上,AS13000融合文件、對象、塊、HDFS、資料庫協議5種服務協議,以及X種融合平台。在硬體層面,融合機架式、高密式、機櫃式、多節點式、邊緣式5種硬體形態,及X種硬體配置。而上述理念的落地,既可充分釋放AS13000的潛能,也將實現容量按需擴展、性能按需供給、服務按需定義。

目前,除中標中國移動外,浪潮存儲已在金融、通信、政府、交通、媒資等領域全面落地,進行了大規模PB級部署。在成都智慧交通,支撐6000路視頻流,提供了108節點、20PB容量;在廣電總局部署了141個節點、10PB的雲平台;在廣電國網提供了150節點、10PB容量;在某資源中心,實現了中國最大的軟體定義存儲應用部署,提供270節點、70PB的空間,支撐資源中心的超高清圖片存儲。

由此可見,不管是數據永活、存儲容量彈性拓展,還是對「雲-邊-端」環境的支撐、對多雲架構的支持,以及針對細分應用場景的個性化方案支持。浪潮分布式存儲均已經研究到每一個細節,平台符合「新數據時代」的每一個特徵,符合企業數字化轉型對數據的價值定位,而這才是浪潮獲得中國移動,容量型分布式塊存儲採購,最大市場份額的原因。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VZfOm4BMH2_cNUgE5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