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威廉森的季後賽,擔憂和期待

2019-10-16     安可的五維口袋

在這個與籃球無關的鬧劇成功噁心到了所有中國球迷之後,如果你需要一名球員的表現把你拉回最純粹的籃球中來,那看幾場蔡恩-威廉森和朱-霍樂迪領銜的新賽季鵜鶘,可是會是相關選項里排行前三有效的抉擇。

一場很純粹的,青春風暴。

我這幾天回翻鵜鶘幾場季前賽的錄像,做了一個關於威廉森的筆記:


1.轉換中的破壞力已經是精英級了,是勒布朗-詹姆斯與查爾斯巴克利那一款。包括重量、對抗、同體型下的推進速度,白璧無瑕,但行進間支配球的能力沒有太多得到展現的機會。


2.人球結合的能力,包括運球突破、分球以及找空切都比想像中好,壓縮陣型的能力很強。


3.不持球時,很會選切入角度。掩護後順下威脅方面,衝擊力高絕。但身高或許會影響他在小空間下接球和直接起步終結的難度。


4.投籃能力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外線接球後出手的傾向,包括下蹲在內的出手準備動作,都偏慢。如何開發平均水平的持球投,如何在不持球時不破壞進攻空間,將是威廉森職業生涯的主旋律。

5.威廉森防守端的表現比想像中差。依設想,他可以成為一個高速輪轉的一把好手,和霍樂迪一起玩一些上線夾擊的戲碼,但就季前賽來看,他防守端的注意力有點不集中,護框的意願並不是很高,不排除是季前賽沒有認真的可能。

蔡恩-威廉森實在是太像還沒有習慣性每回合撅起屁股,還喜歡面框突破的費城巴克利了,尤其是那種每次衝進內線都如同被展覽的太古生物一樣勾起全場尖叫的特質。卡車級的質感和體量配上跑車式漂移的甩尾,微妙且富有觀賞性的2K式結合。


他連續起跳與卡位的能力比起當年的巴克利要遜色一些,但運動能力更出色,換言之,他的喜好的移動範圍比巴克利更大,更倚重動態衝擊,更需要能自由活動的空間

歷來進攻端吃空間、無球時自己不能提供空間,主要靠切入得分的巨星,生涯的邏輯都差不多:

每次進攻中的球員都可以被分為空間提供者和空間使用者,威廉森需要隊友能儘量具備高遠的射程和接球投能力,以方便自己持球攻時隊友都成為空間提供者;威廉森不宜搭配傳統內線或者其他順下型的球員,以免在不持球時,隊友重疊掉威廉森最大的無球價值,讓自己不至於成為既無法提供空間又無法使用空間的人。

這好像和現在的鵜鶘......完全不一樣啊。


鵜鶘幾個主要輪換里,其實有十分嚴重的配置矛盾:


霍樂迪作為聯盟中最被低估的明星後衛之一,能同時提供高質量的持球攻、防守、外加空間,這肯定是任何球隊都不嫌多的萬能膠,但剩下的人里;


費沃斯的常規射程出不了油漆區,在威廉森持球時,費沃斯無法離開內線替威廉森創造空間,在威廉森不持球時,費沃斯又要和威廉森重疊切入/順下的無球價值;


鮑爾作為優質的轉換推進者,控球後衛里覆蓋面積頂尖的防守人,加上霍樂迪與內線的威廉森,足夠在防守端造無數失誤。但進攻端,即使鮑爾的射術稍有進步,在如今聯盟眾多一號位里依然沒達到平均水平,他提供不了空間,陣地戰里也不是傳統的擋拆發起者;


英格拉姆作為不那麼高效的中距離單挑手,陷入了德羅贊式功能單一的困局,但卻沒有德羅贊的出球。他的技能點是明星式的,全加在持球上,輔助方面的定點、切入、提供掩護,都實在泛泛,是一個不持球時價值較低,只能持球,但持球又沒真正達到明星水準的球員。依然不能給威廉森提供空間,無球時和威廉森的角色重疊。


新賽季的鵜鶘,防守反擊是命脈,會有大量強推速度的半塊攻,觀賞性差不了,但相對的,失誤少不了、陣地戰遇上針對後難以為繼,會有大量糟糕空間下不得不為之的中距離強行出手。

有沒有辦法調整呢?



完全仿照爵士時期對於費沃斯的使用,讓他的威廉森組成雙內線是一個不太高明的決策。雙內線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犧牲進攻的同時,用高度換取籃板和頂級防守,但費沃斯和威廉森在繼承雙內線缺點的同時,因為身高因素又無法把雙內線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另一種直觀的選擇是用替補席上的JJ-雷迪克換下布蘭登-英格拉姆,組成鮑爾-霍樂迪-雷迪克-威廉森-費沃斯的五人組合,霍樂迪是陣地戰第一持球人,雷迪克緩解鵜鶘的空間壓力,鮑爾和霍樂迪也可以在防守上接管雷迪克無法對位的進攻者。但該五人組的體型是災難性的,在雙內線身高已經吃虧的情況下,鵜鶘又放棄了鮑爾=霍樂迪-英格拉姆三人的長臂森林,前場的劣勢會被放到最大。

梅利(空間型內線)與沃克(持球人苗子)兩名新援可發掘的潛力都對陣下藥的踩在鵜鶘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但盛讚格里芬深謀遠慮之前,還是得等這兩名球員先有實質性成績再說。

最後一種模式的嘗試,可能是威廉森作為籃球運動員除了跳投之外第二能決定他生涯上限的要點,就是作為小球五號位的可行性。被放到五號位的他可以在大多數場合解決空間的問題,讓自己成為對方五號位絕對無法防守的對位噩夢。但同時,哪怕臂展出色,威廉森終究是個矮個內線,在向上搖擺享受最大進攻加成的同時,威廉森所在陣容的籃板保護、護框能力、頂防水準都會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戰。

威廉森的護框水準究竟能錘鍊到什麼地步?作為矮個內線,他能多大限度的提升自己防守擋拆的強度?他換防的彈性能夠為球隊提供多少種策略選擇的可能?

當然了,威廉森不是不能期待自己的大洛佩斯,但威廉森的防守直接決定了自己生涯的進攻端威脅能被開發到什麼地步、自己的建隊成本能被降低到什麼地步:

如果威廉森在2027年的時候能變成查爾斯巴克利和追夢格林的結合,那隻要威廉森+射手+射手+射手+持球人的小球組合每場在最後時段出場半節他們就能戰無不勝;如果威廉森再能練出平均水平的定點三分,所有人都只能看著他從南海岸一路梨到多倫多。

但從季前賽來看,這條路或許沒有這麼樂觀。



想要在NBA打出好球,你需要明快的天賦,但想要在NBA贏球,你需要錙銖必較式的計算來不斷進行針對反針對。紐奧良鵜鶘有能力在2020賽季打出好看的籃球,但他們可以被針對的弱點過於多了,而反制或變招的餘地太小了,這樣的球隊,如果不進行結構上的修改和人員調整,哪怕各自成長,想要贏下一輪系列賽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另一種非常有趣的趨勢是,在2020賽季開始之前的休賽季,我們會發現:這個聯盟里同時具備巨大優勢和缺陷的特型巨星越來越多了,苛求技藝全面、銀雕玉鐲的萬花筒,卻有越來越少的趨勢。哪怕是原本具備萬花筒潛力的宗匠(庫里、哈登),反而在朝著不斷簡化自己的進攻模式和區域、反覆使用最高效一招的「單一化」模式前進著。

與其說這是因為現在的球員突然不願意勤加訓練基本功,倒不如說是,角色球員與戰術體系的進步大大降低了巨星進攻的難度,使得巨星不用像從前一樣完成保姆類的包辦,而是成為工蜂群的一分子,專心把某一領域的工作(單挑/製造錯位/壓縮空間)做到極致。

1996年的公牛隊內,盧克郎利都有一手背身單挑與牛角策應,但2019年的今天,一個什麼都會一點的中鋒遠不如能把掩護一項做到聯盟上游的專項人才,這種改變對角色球員是一樣的。

這種趨勢是一種錯覺抑或是時代切實的脈絡,或許要再過幾年,才知道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57q1W0BMH2_cNUgbj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