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楊所有的,是控衛的一切優點和缺憾

2020-01-07     安可的五維口袋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寫給特雷楊的文章里為他下一個足夠有概括性又不至於流俗的定義。他能進攻(廢話),可以持球擋拆(地球人都知道),射程有庫里的風範,分球時也並不自私,當然,他的身材也像格列佛進了巨人國,於是防守不好(被說的耳朵都起繭了),難以防守錯位和無球射手(其實都防不好)。


我終於想到了一個足夠浪漫的解釋:


特雷楊是最控衛的控衛,他身上有控衛優點的一切模板,也有控衛缺點的一切模板。



就和鵜鶘時的安東尼戴維斯等等擁有出色數據但無法帶隊贏球的人一樣,無論特雷楊又單場投中了幾個三分還是場均接近三十分,只要老鷹現在還在東部第十二上下晃蕩並時不時被人刮出二三十的分差,那所有的優點都只能瑟縮在戰績的巨大陰影之下,坐視旁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他那些同樣很明顯的缺點上,並試圖用他那些缺點來解釋他遇到的一切失敗。



這賽季擺爛的老鷹只是一個開始,從今以後他的每一次衝擊季後賽失敗,倒在第二輪或者東決門口,搶七輸給對手,都會有以下聲音出現:


——「 特雷楊還是帶隊不行 」。


——「 你看吧,防守端缺陷明顯的球員就是無法成功 」。


——「 又是一個毒瘤式的數據刷子 」


這就是特點鮮明的球員要背負一輩子的烙印,納什如此,基德如此,哪怕是貴為兩屆MVP三冠在手的庫里,身邊也依然縈繞著這樣的聲音。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公正的審視這類球員身上的優點和缺點。


戰績不能遮蓋一個在33場後依然場均28.8分8.3助攻球員的優秀,二年級的特雷楊已經能在吃下35%的回合占有率以及43%的助攻率,這個對球權的消化幅度是個什麼級別呢?


拿另兩個吃球權的怪物作類比吧,詹姆斯哈登第一個在回合占有率和助攻率上都達到這個級別的賽季,是2017,他生涯的第八年;而二哥拉塞爾-維斯布魯克第一個吃掉同層次球員的年份,是2014,他生涯的第六年。



想想那兩位在我提到的年份里各自是什麼級別的球員,又在今後的生涯又做到了什麼事,再想想,這是特雷楊的二年級。事實上,在當今最流行的ESPN真實正負值裡面,特雷楊的進攻正負值排名聯盟第六,僅次於哈登、揚尼斯、勒布朗、唐斯和東契奇。


但,也別高興的太早,能大量吃球權,不過是基本功,傻瓜書教程里的STEP 1。如果想手把手的成為一個頗具進攻影響力的超級控衛,擔待的起我在文章開頭寫下的「最控衛的控衛」這一評價,還需要STEP 2——別低效。


俗話說得好,只要給夠球權包您隨便干,NBA里大多不叫托尼阿倫和安德烈羅伯森的後衛都有刷場均20分上下的實力,區別就在於,效率。有的人刷場均20分的時候能有60%+的真實命中率和七八個助攻,有的人場均20分的時候就只能三成命中率出頭外帶四五個失誤。讓特雷楊和那些純靠出手堆出來的低效刷子區分開來的重要因素,就在於人家特雷楊的真實命中率是59%。


他擅於造罰球,這讓他衝擊籃下的效率得到了保障;哪怕刨去罰球純看出手,他三分+籃下的占比也高達62%,他的投籃分布是這十年科技與理論薈萃的結果,足夠魔球。


但....還不夠。



如果只是能抗下足夠的球權,並能保障足級的效率,那也不過是收穫了「無人針對時能在常規賽瘋狂輸出」的buff,當比賽強度增加,對手教練開始做出針對性布置時,這樣的球員依然不能夠贏下系列賽。


於是,STEP 3:能對防守做出針對性解法。


對於後衛來說,他們在側翼面前不具備任何的身高和臂展優勢,無論是投射還是強行突破都容易被對位直接罩住。除此之外,作為籃球場上體型最纖弱的位置,他們天然能對內線獲得最大的錯位優勢,擋拆就成了天然為該位置設置的絕佳戰術


利用掩護,製造出手/突破的時間和空間差,替他們緩解對位上的壓力,同時替自己謀求在外線對位內線的錯位機會,為己方內線尋找一打零或者在禁區直接面對對方內線的機會。相對的,防守方對於如何拆解擋拆,也有充分的應對策略:


防掩護人和防持球人均後繞收縮——破解方式:持球三分;


防掩護人蹲坑,防持球人向前擠過掩護——破解方式:拋射/中距離好;


大延誤後回追——破解方式:出球快,接球人處理球能力強;


直接換防——破解方式:持球人單挑能力強,掩護人體型好;


夾擊——破解方式:出球快,接球人處理球能力強;提升出手距離和射速(在夾擊完成前出手);會穿行、走反掩護側。


當我們用一個表格來列舉主要的防擋拆方法和持球人對應破解的武器,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破解擋拆的手法,特雷楊都會。


——他有極強的運球投三分能力,並且很會利用掩護人給自己製造出手空間。


——他拋射精準,並且擅於變奏,並且已經提前學會了用身體把掩護人卡在身後這一招,只是因為對抗原因用的較少。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二年級就具備了超遠的射程潛力,能把庫里與利拉德式的出手融入到比賽的普通進程里。


再加上大量的突然走非掩護側破解協防,以及頂著夾擊的底線遊走突破後回球,讓特雷楊有了全套的,逐幀逐項的反制策略。


特雷楊當然還不足以與前輩們相提並論,但是呢,他比詹姆斯-哈登更早的訓練面對重型中鋒蹲坑後的針對性拋射;他比史蒂芬-庫里更早的把超遠距離的三分出手當作比賽中的常規武器;比起史蒂夫-納什,他不用受到時代流言蜚語的禁錮而壓抑自己的進攻慾望,當你把特雷楊的武器從倉庫里拿出來擦亮後陳列在眼前後,我不知道同為觀眾的你怎麼想,但我聽到了列車駛過的轟隆聲。


那是時代的轟鳴,載著一代代和防守者們勾心鬥角的偉大進攻手們出站、到站,自我優化和逐級淘汰,終於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應對策略。



奧斯卡-羅伯遜下去了,列車接上了厄爾-門羅和大衛-湯普森;黑珍珠和天行者們攜手離了站,以賽亞-托馬斯帶著鋼琴微笑著上了車;那之後,是約翰-斯托克頓和傑森-基德,是史蒂夫-納什和克里斯-保羅;史蒂芬-庫里和詹姆斯-哈登伴隨著轟隆聲登上了目前的最後一班車,而下一個拿著車票的人,可能就正站在亞特蘭大的飛利浦球館中心。



但同時,特雷楊也有我們所能想像到的,控衛的一切缺陷。


因為體型劣勢導致不藉助擋拆的對位單挑相對乏力?——特雷楊有這毛病,面框單挑占總進攻比例的8%不到;


個子矮小帶來的視野缺陷?——特雷楊的傳球技藝不壞,但身高註定讓他的傳球只能限制於小範圍致導,而很難傳出勒布朗-詹姆斯和詹姆斯-哈登們信手拈來的大範圍轉移;


控衛是五個位置上防守貢獻最低微的位置?——特雷楊.....額,不提了;


因為必須要藉助擋拆,因為個頭難以傳出簡明的大範圍轉移,所以必須要球隊的配置和進攻資源極端的朝個人傾斜,所以必須要大量持球、增加單一回合、一次持球中的運球次數以尋找更好的出球機會和傳球角度,最終的結局,就是朝著「一人球隊」和隊友角色功能化的方向疾馳。



為什麼控球後衛做絕對大哥的球隊都難以奪冠?為什麼歷史上最牛逼的兩個控衛是一個不持球(庫里),一個前鋒身材(魔術師)的奇葩?甚至於,後衛上大量集中球權的超級持球人待了三四年以上的球隊.....側翼怎麼都十分角色化?


這又是,籃球這項運動留給後衛的大命題了。


特雷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也活在重巒的陰影下,在籃球這項運動里,轟隆的聲音從不會停下,只是不知道這一代的乘客與車長,會將鐵軌改向何方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3B5gG8BMH2_cNUgLY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