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高濕,油菜白稈病捲土重來,提前預防科學管控保豐產

2019-10-12   田園小哥

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種子含油量為33%~50%,原產我國,顏色深綠,幫如白菜,屬十字花科白菜變種,在南北廣為栽培,幼苗質地脆嫩,略有苦味,油菜除用作榨取食用油和飼料之外,在食品工業中還可製作人造奶油、人造蛋白,還在冶金、機械、橡膠、化工、油漆、紡織、制皂、造紙、皮革和醫藥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種植油菜在一些地區是當地的主要的經濟來源,如今時間快到10月中旬了,我國南方各地的晚稻收割也差不多已經完成,而且有的地方開始播種油菜籽了,追求高產自然是每個農戶心中的願望。

油菜喜冷涼環境,種植相對容易,管理也比較簡單,隨著各地種植面積的逐年增長,伴之而來的病蟲害也接踵而至,嚴重的威脅著油菜的生長發育,尤其油菜白稈病是油菜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這是一種低溫高濕的病害,在主產區株發病率為10%~30%,嚴重的可達80%以上,一般發病率可減產10%~30%,嚴重發病率減產達50%~70%,且發病田的油菜籽含油量降低1%~5%,這給農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那麼農戶應該採取什麼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來避免減產損失呢?

一、什麼是油菜白稈病

油菜白稈病又叫油菜菌核病、爛杆病,是油菜生產中三大病害之一,並且具有普遍性、傳染性及毀滅性的特點,一旦種植的油菜受到這種病害的侵染,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導致周邊大面積的油菜植株發病,發病重的田塊油菜病株率甚至達100%,嚴重影響油菜的產量及品質,所以一定要重視油菜白稈病的防治。

油菜白稈病是一種低溫高濕真菌病害,病原主要為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多呈不規則形鼠糞狀,表面黑色,內部白色或略呈粉紅色,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柄,柄的頂端膨大逐漸展開形成子囊盤,子囊棍棒狀,無色,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孢,無色、橢圓形,一般以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附著在採種株上或混雜在種子間越冬越夏。

病原菌發作與溫濕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月平均氣溫18℃~25℃時、相對濕度大於85%時危害最大,菌核形成適溫15℃-25℃,菌核對於乾熱、低溫抗性很強,但不耐濕熱,子囊孢子在5℃-30℃均可萌發,以15℃-25℃萌發率最高,南方油菜區菌核一般在每年2-4月萌發,產生子囊盤,北方油菜區在3-4月間萌發。

二、油菜白稈病發病條件

1、氣候原因:

氣候對白稈病發病速度和發病程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溫度決定病害發生的遲早與發展速度,濕度決定病害發生的嚴重程度,油菜開花期間降雨量的多少,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起關鍵決定作用,溫度除影響病菌外,還影響油菜的生長發育,油菜開花期間受到凍害,不僅有利於病菌的侵染,而且還延長發病的周期,發病程度會更重。

2、栽培管理原因:

合理的水肥管理,不僅影響油菜的生長發育,而且也影響病害的發生,凡是施用氮肥過量或過遲,往往造成油菜的旺長,組織柔嫩,枝葉相互披垂,甚至植株倒伏,田間通風透光差,小氣候環境濕度大,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同時如果春季雨水多,尤其油菜開花期間,雨日多、雨量大,田間排水不暢,這些因素都給白稈病病菌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油菜白稈病病菌有機可乘。

3、品種抗性:

不同的油菜品種對白稈病的抗性不同,通常分枝較少、莖幹木質化程度高、堅硬的品種發病較輕,而分枝多、葉片披垂的品種發病較重,開花期短、開花遲的品種發病輕,芥菜型和甘藍型品種發病較白菜型品種發病輕,晚熟品種較早熟品種發病輕。

4、菌核基數

越冬菌核的基數與發病呈正相關,土壤中殘存的菌核越多,病害發生越嚴重,連作旱地的發病率比輪作發病率高,旱地油菜發病率你水旱輪作發病率高,連作年限越長,發病越重,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或帶菌的種子,都會增加田間菌源數量而導致病情加重。

三、油菜白稈病發病症狀

油菜白稈病發病範圍很廣,從油菜的幼苗期直到成熟期都有可能發病,以開花期發病最重,只是不同階段發病的症狀有所不同,主要危害油菜葉、莖、花、角果,以莖杆危害最大。

1、對幼苗的危害:苗期受害後,初在莖基部和葉柄產生紅褐色斑點,後逐漸擴展,病部變白、濕腐,田間潮濕時,病部長出白絮狀絲物,病害進一步加重,最終導致幼苗死亡。

2、對葉的危害:葉片感病後,多從老葉開始,初期出現少量暗綠色水漬狀斑點,後擴大成不規則形黃褐色大斑,外部暗青色,周圍有黃色暈圈,潮濕的條件下,病害迅速擴展,病部濕腐,並通過葉柄向莖稈蔓延,病部長出白色絮狀霉層,形成菌核,氣候乾燥時,病害擴散收到抑制,病部變白或枯黃,病組織破裂穿孔。

3、對莖稈的危害:莖感病後,其上出現水漬狀病斑,橢圓形或梭形,田間潮濕時,病斑環莖繞走,病部濕腐,表面長出白絮狀菌絲體,並聚集成團,形成菌核,嚴重時病株提前枯死,氣候乾燥時,受害的莖杆變白,病部表皮龜裂,纖維組織外露,病莖易折斷,用刀破開莖稈,可見內部腐爛為空心,並可見內有許多鼠糞狀黑色菌核,莖杆發病多有葉柄病斑蔓延而來,或有病葉、花瓣脫落搭附其上而感染。

4、對花、角果的危害:角果受害後,產生不規則形的白色病斑,內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菌核較小,感病種子表面粗燥,無光澤,籽粒皺秕,花器受害後,花瓣變色,容易脫落。

四、油菜白稈病的傳播途徑

白稈病病原菌主要以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種株上或附著在種子裡進行越冬越夏,油菜播種移栽後,部分越夏的菌核年前便萌發產生菌絲或子囊盤,進行初次侵染引起苗期發病,成為來年白稈病病害的初浸染來源。

來年2-4月,菌核大量萌發產生子囊盤,釋放出囊孢子,囊孢子藉助氣流、風雨、灌溉水、鳥類或農具傳播,萌發抽出芽管,從油菜株體表皮或者氣孔、傷口侵入,在寄主細胞內發展成為菌絲,菌絲產生囊孢子梗從氣孔伸出,孢子梗產生囊孢子,囊孢子藉助媒介進行多次再侵染。

大田通常是花瓣或老葉片先收到侵染。花瓣受害後脫落在葉片和莖稈上,或葉片搭附在莖稈上,菌絲體進行再次侵染,使病害不斷擴展,油菜生長後期,病菌形成大量菌核,收穫時菌核又殘留田間,或隨病殘體在其他場所,或及混雜在種子中越夏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五、油菜白稈病的防治方法

1、品種選擇:

抗病品種是防病豐產的基礎,所以在播種之前要精選抗病適宜本地區播種的早熟品種,使油菜謝花盛期與病菌孢子傳播期錯開,研究表明甘藍形油菜抗病最強,芥菜形油菜次之,白菜形油菜抗病最差,同時做好消毒殺菌處理。挑選飽滿、無病菌株、形態完整的種子,在播種前用50℃的溫湯浸泡10分鐘,然後放進冷水冷卻,撈出晾乾後播種。

2、農業防治:

土壤:土壤提前進行整地,通過深耕曬田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特別是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深耕,破壞子囊盤,減少病菌基數,選取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田塊種植。

實行輪作:為了減少田間土壤中的病害含菌量,不但要避免油菜田地連作,還要避免油菜與禾本科作物之間的連作,最好與麥子輪作,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水旱輪作,適期早播,栽植時合理密植,確保田間通風透光,減少病原菌累積。

施肥:均衡施肥,施足有機底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提高油菜對元素的需求,對苗肥、蕾薹肥應早施,避免偏施氮肥、遲施氮肥,適時增施磷鉀肥,避免植株脫肥早衰,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後期可輔助噴施葉面肥,施肥務必為腐熟的有機肥,以免肥料帶菌,加重病害的發生。

澆水:定植時窄畦深溝,做好三溝相通,以防田間積水,增加濕度,澆水時不可大水漫灌或噴灌,應注意合理灌水,保持水分的均衡供應,尤其開花期及結莢期加大供水量,確保油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需要,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時澆水要避開中午前後的高溫天氣,特別是在雨後及時排水降濕,降低土壤濕度。

中耕:適時中耕,能夠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植株根系生長更為健壯,提高植株抗病害的能力,但是中耕時要小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口。

及時清除病株及病株殘體:油菜生長期間,及時清除病葉,摘除底部老黃葉、減少發病菌源傳播,帶離園外集中處理,病重的株體可拔除出園,同時在病株穴土上撒生石灰消毒,合理安排採收,防止病菌侵染,收穫之後,將油菜白稈病病株及病株殘體一併清除田地,不可將染病油菜隨意丟置。

3、化學防治:

在油菜生長期間,要加強田間巡查,在子囊盤萌發盛期及3月上、中旬油菜盛花期提前預防,最好在莖杆未發病時噴藥防治,若是發現病情,就要及時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對發病嚴重的病株要馬上撥除,對病發葉部及周邊雜草進行噴洒藥物,防治病害蔓延:

可參考使用的藥物有:80%多菌靈超微粉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400倍液、或40%治萎靈粉劑1000倍液、或5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等,每隔7- 10天噴1次,視病情連續噴2-3次。

綜上,油菜白稈病的在種植油菜的園區發生非常普遍,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病,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農戶們要提前做好科學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減產損失,以預防為主,醫治為主,在實際生產上可採用精選品種、農業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手段預防,並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才會取得油菜的優質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