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高濕,草莓灰霉病來勢洶洶,掌握科學技巧降低減產損失

2019-10-01   田園小哥

近年來,草莓種植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尤其近幾年種植規模發展更快,據數據統計我國草莓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草莓色澤鮮艷,果實柔軟多汁,香味濃郁,甜酸適口,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如今正是草莓種植的絕佳時期,到年關就可以上市,絕對可以賣上一個好價錢,南方地區以設施栽培和露地栽培為主,而北方地區以設施栽培為主,其實草莓不僅可進行商品性生產,也非常適合庭院植株和盆景觀賞,可以美化環境。

草莓是果品中上市最早、周期最短的水果,適應性強,容易繁殖,產量高,見效快,但隨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隨之而來的病蟲害也越來越多,尤其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這是一種溫暖潮濕的病害,常年株發病率為10%~30%,嚴重的在80%以上,一般年份減產10%~20%,嚴重發生年份減產達30%~50%,具有較為廣泛的傳染性,給農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那麼農戶應該採取什麼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來避免減產損失呢?

一、什麼是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是一種真菌病害,是草莓生產中主要病害之一,病菌腐生性強,寄主廣,並且具有普遍性、傳染性的特點,以危害花果最嚴重,在我國各草莓種植區均有發生,尤其南方采果期適逢春雨時節,發病更為嚴重,所以一定要重視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草莓灰霉病是一種溫暖高濕真菌病害,設施栽培比露地栽培發病重,病原主要為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梗單枝或分枝,頂端膨大,上有小突起,叢生、灰色,後轉褐色,分生孢子呈卵形或亞球形,一般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灰葡萄孢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氣溫20~25℃、濕度90%以上或草莓植株上有積水,病害容易暴發流行,氣溫在32℃以上或2℃以下時,發病較輕,草莓灰霉病不僅僅只是危害草莓,對芹菜、黃瓜、萵苣等多種蔬菜,也難逃灰霉病的魔爪。

二、草莓灰霉病發病條件

1、氣候原因:

氣候對灰霉病發病速度和發病程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溫度決定病害發生的遲早與發展速度,濕度決定病害發生的嚴重程度,草莓發病敏感生育期為開花坐果期至採收期,發病潛育期為7~15天,此時南方地區常有持續低溫陰雨寡照天氣,棚內濕度大、光照弱,植株生長勢弱,有利於灰霉病的發生蔓延。

2、栽培管理原因:

重茬連作、地勢低洼、灌水過多、種植過密、偏施氮肥、日常管理粗放、植株過於繁茂等,這些因素都給灰霉病病菌提供了有利條件,使草莓灰霉病病菌有機可乘。

3、初侵染源:

草莓灰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毒,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病殘組織或土壤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風雨、灌溉水及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空氣中分生孢子會對草莓花瓣、萼片和果實進行初次侵染,染病果實相互接觸以及病果上的分生孢子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可引起再次侵染。病原菌可以直接侵染,也可以從傷口處侵染,特別是溫度適宜時,傷口侵染髮病速度快且嚴重。

三、草莓灰霉病發病症狀

草莓灰霉病遇到低溫高濕的環境條件病害往往較重,主要發生在結果期,也可為害花、花蕾,葉、葉柄和匍匐莖,一般以果實發病較為常見。

1、對果實的危害: 果實染病後的明顯特徵是初始產生暗褐色油漬狀病斑,擴大後病斑褪綠,呈不規則形;田間濕度高時,病部產生灰色霉層,未成熟的果實染病,初始產生淡褐色乾枯病斑,後期病果常呈干腐狀;成熟果實染病,常從果實基部近萼片處開始發病,初始受害部位產生淺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展至整個果實,最後果實變軟、腐爛,表面布滿灰色霉狀物。

2、對花、花蕾的危害:花器感病,從近基部萼片或花瓣開始發病,萼片呈紅褐色,花瓣呈粉紅色,並逐漸由萼片和花瓣入侵果實。

3、對葉、匍匐莖的危害:葉柄、果柄及匍匐莖染病,初始為暗黑色油漬狀病斑,病斑顏色逐漸加深,常環繞一周,嚴重時病部萎蔫、乾枯,田間葉片發病很少,偶爾有不規則的褐色病斑。

四、草莓灰霉病的傳播途徑

灰霉病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病殘組織或土壤中越冬,在條件適合時萌發,成為來年灰霉病病害的初浸染來源。

這種病菌重要沾染草莓,就可危害草莓植株,分生孢子藉助氣流、風雨、灌溉水、或農事作業進行傳播,萌發抽出芽管,從草莓株體表皮或者氣孔或傷口侵入,一般來說草莓衰老的花瓣是病菌侵染果實的主要途徑,果實的成熟度與灰霉病發病早晚、發病程度相關,一般果實著色初期至中期抗病力最弱,最容易感病,此外,陰雨連綿天氣、田間灌水過多、地膜上有積水、畦面覆蓋稻草、種植密度過大、植株過於繁茂等也容易導致草莓灰霉病嚴重發生與傳播。

五、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1、品種選擇:

選擇抗病強、適宜本地區栽培的品種,不同品種間的抗病性差異比較明顯,一般歐美系等硬果型品種抗病性較強,而日系等軟果型品種較易感病,另據報道草莓現蕾後第7天花瓣脫落率與果實發病率呈顯著負相關,花瓣脫落早或遲與品種有關,因此生產上可優先考慮花瓣脫落早的品種,同時嚴格管理育苗環境條件,進行苗床消毒,加強肥水管理,培育無病壯苗,從源頭降低發病率。

2、農業防治:

土壤:設施栽培可在夏季高溫時進行土壤消毒,深翻土壤,高畦灌水至飽和,蓋上地膜密封15~20天,消滅土壤中病原菌,減少病菌基數。

實行輪作:為了減少田間土壤中的病害含菌量,不但要避免草莓田地連作,還要避免草莓與茄科連作,最好與水稻、蔬菜等作物2年以上輪作,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水旱輪作,採用高壟地膜栽培,定植時合理密植,定植時,做到「弓背向外、深不埋根、淺不露心」,使果穗朝向壟的兩側,確保田間通風透光,減少病原菌累積。

施肥:合理施肥,重施有機底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提高草莓對元素的需求,避免偏施氮肥、遲施氮肥,防止莖葉生長過於茂盛,適時增施磷鉀肥,避免植株脫肥早衰,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後期可輔助噴施葉面肥,施肥務必為腐熟的有機肥,以免肥料帶菌,加重病害的發生。

澆水:定植時高畦深溝,做好畦溝、腰溝、圍溝相通,以防田間積水,增加濕度,澆水時不可大水漫灌或噴灌,可採用滴灌,尤其早春應適當灌水,避免田間濕度過大,同時澆水要避開中午前後的高溫天氣,特別是在雨後及時排水降濕,降低土壤濕度。

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能夠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植株根系生長更為健壯,提高植株抗病害的能力,日常生產中,儘量避免造成植株傷口,設施栽培中,草莓花期至果實膨大期適時通風,小拱棚栽培要晝掀夜蓋,陰雨天氣及時蓋膜保持兩頭通風,大棚栽培春季注意氣溫高時拉起裙部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濕度。

及時清除病株及病株殘體:草莓生長期間,及時清除病葉,摘除底部老黃葉、減少發病菌源傳播,帶離園外集中處理,病重的株體可拔除出園,同時在病株穴土上撒生石灰消毒。

3、化學防治:

在草莓生長期間,要加強田間巡查,一旦發現病情,就要及時使用藥物進行防治。同時對發病嚴重的病株要馬上撥除,對病發葉部及周邊雜草進行噴洒藥物,防治病害蔓延,灰葡萄孢寄主範圍廣、繁殖快、遺傳變異頻繁容易產生抗藥性,要合理輪換使用農藥,延緩抗藥性產生。

草莓花期用藥,易產生畸形果和污染果實,因此花期儘量不使用藥劑噴霧,盛花期過後,遇連續低溫陰雨天氣可採用煙劑熏蒸,採摘前15天停止用藥。

可參考使用的藥物有:38%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50%和8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 g·L-1嘧霉胺懸浮劑、1 000億·g-1活芽孢、2 000億·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等,每隔7- 10天噴1次,視病情連續噴2-3次。

綜上,草莓灰霉病的在種植草莓的園區發生非常普遍,尤其結果期發生最嚴重,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農戶們要提前做好科學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減產損失,以預防為主,醫治為主,在實際生產上可採用品種選擇、農業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手段預防,並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才會取得草莓的優質高產。